至正庚辛唱和诗得犹字

作者:金絅 朝代:元代

至正庚辛唱和诗得犹字原文

妖狐叫夜泽,欃枪照神州。

大地无完郛,人血当川流。

四塞失危阻,况乃此平畴。

林坰尽野火,园榭为荒丘。

奔窜竟何所,进退徒夷犹。

不有良守牧,何以得依刘。

仰面见明月,清光似君侯。

既照我心曲,还慰我离忧。

诗词问答

问:至正庚辛唱和诗得犹字的作者是谁?答:金絅
问:至正庚辛唱和诗得犹字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金絅的名句有哪些?答:金絅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尤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六

参考注释

欃枪

(1).彗星的别名。古人认为是凶星,主不吉。《尔雅·释天》:“彗星为欃枪。” 郭璞 注:“亦谓之孛,言其形孛,孛似扫彗。”《淮南子·俶真训》:“欃枪衡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 高诱 注:“欃枪,彗孛也。” 宋 文天祥 《有感》诗:“夜凉看星斗,何处是欃枪?” 明 夏完淳 《哀燕京》诗:“一出 乾清 翠华列,仰视欃枪大如月。”

(2).喻 * 势力。《文选·张衡<东京赋>》:“欃枪旬始,羣凶靡餘。” 李善 注:“欃枪,星名也。谓 王莽 在位如妖气之在天。”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几时迴节鉞,戮力扫欃枪。” 明 沉寿民 《江上行》:“我生不及全盛时,攘攘欃枪天步危。屠城掠邑义士死,日月无光天地悲。” 清 钱谦益 《干将行》:“鬼怪相戒匿形影,欃枪不敢争妖躔。”

神州

(1)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地

(2) 指京城

春风杨柳万子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 * 《送瘟神》

大地

(1)

(2) 地面;地球表面广阔的土地

大地回春

(3) 代指地球

完郛

完好的城郭。 晋 潘岳 《关中诗》:“守有完郛,战无全兵。”《晋书·孙绰传》:“中夏荡荡,一时横流,百郡千城曾无完郛者,何哉?”

川流

(1).河水流动。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滭浡沕潏,川流海渟。”

(2).喻层见迭出,盛行不衰。《礼记·中庸》:“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后汉书·崔骃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浮云。” 唐 柳宗元 《邠宁进奏院记》:“川流环运,以达政令。”

(3).河流。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四塞

(1).指四方屏藩之国。《礼记·明堂位》:“四塞,世告至。” 郑玄 注:“四塞,谓夷服、镇服、蕃服在四方为蔽塞者。”《敦煌曲子词·洞仙歌》:“愿四塞来朝明帝,令戎客休施流浪。”

(2).指四境皆有天险,可作屏障。《战国策·齐策一》:“ 齐 南有 泰山 ,东有 琅邪 ,西有 清河 ,北有 渤海 ,此所谓四塞之国也。” 鲍彪 注:“四面有山关之固,故曰四塞之国也。”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西 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 明 王錂 《春芜记·宸游》:“你看千峯岳峙,万井云屯,南接 苍梧 ,北连 陘塞 ,真可称四塞之国矣。”

(3).指四方边塞,边境。《敦煌曲子词·献忠心》:“四塞休征罢战,放将仕,尽迴戈。”《敦煌曲子词·定风波》:“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仕,谁人敢去定风波?”

(1).到处充塞。《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旁魄四塞,云尃雾散。”《旧唐书·德宗纪下》:“三月乙亥,黄雾四塞,日无光。”《宋史·仁宗纪一》:“甲午,昏雾四塞。”

(2).四面蔽塞。 宋 文天祥 《正气歌序》:“乍晴暴热,风道四塞。” 清 方苞 《七思·弟椒涂》:“荆榛四塞兮涂冥冥,连山赤黑兮延火烝。”

况乃

亦作“况乃”。亦作“况廼”。 1.恍若,好像。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赤石进帆海》诗:“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餘光隐更漏,况乃露华凝。” 唐 元稹 《和乐天秋题曲江》:“况乃江枫夕,和君《秋兴》诗。”

(2).何况;况且;而且。《后汉书·王符传》:“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临海峤初发彊中作与从弟惠连见羊何共和之》:“兹情已分虑,况廼协悲端。” 宋 王安石 《酬冲卿月晦夜有感》诗:“夜云不见天,况乃星与月。”

平畴

平坦的田野

林坰

亦作“ 林埛 ”。郊野。《文选·陈琳<为曹洪与魏文帝书>》:“夫緑驥垂耳於林埛,鸿雀戢翼於污池,褻之者固以为园囿之凡鸟,外厩之下乘也。” 李善 注引《尔雅》:“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埛。”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朝仪限霄汉,客思迴林坰。”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姑示汝我诗,知嘉此林坰。” 宋 王安石 《寄吴氏女子》诗:“姑示汝我诗,知嘉此林坰。” 金 党怀英 《新泰县环翠亭》诗:“山英莫相嘲,我虽朝市如林埛。”

野火

(1) 荒山野地燃烧的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燃烧地里野草的火

(3) 指磷火;鬼火

奔窜

奔走逃窜

敌军被打得四处奔窜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进退

(1) 前进和后退

进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进退无颜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进退坐作之方。——宋· 苏轼《教战守》

进退维谷

(2)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指言行适度

不知进退

夷犹

(1) 犹豫迟疑不前。也作“夷由”

(2) 从容不迫

双桨小船夷

不有

没有

无所不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良守

贤能的州郡长官。 晋 傅咸 《赠建平太守李叔龙》诗:“弘道兴化,实在良守。”《晋书·诸葛恢传》:“今之 会稽 ,昔之 关中 ,足食足兵,在於良守。”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昔者贤牧分 陕 ,良守共治,下邑必树其风,一乡可以为绩。”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依刘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 。”后因以“依 刘 ”谓投靠有权势者。 唐 赵嘏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 。” 明 夏完淳 《生平口号》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 ,短髮蒙茸愧 楚 囚。” 清 黄景仁 《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禰 ,岂知今日尚依 刘 。”

面见

亲自见到。《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孔 传:“谋所面见之事,无疑,则能用大顺德。”《汉书·杨恽传》:“我亲面见受詔,副帝肄, 秺侯 御。”《水浒传》第十五回:“小人把米与他,他又不要,只要面见保正。”

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清光

(1).清美的风彩。多喻帝王的容颜。《汉书·晁错传》:“今执事之臣皆天下之选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犹五帝之佐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今之臣不能望见陛下之光景所及。” 唐 李白 《赠郭季鹰》诗:“盛德无我位,清光独映君。” 宋 范仲淹 《除枢密副使召赴阙陈让第二状》:“窃念臣等,自临边鄙,久阻闕廷,入对清光,人臣所愿。” 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空庭春暮矣,惊传詔,奉清光,疑错报,幸 平阳 。”

(2).清亮的光辉。多指月光、灯光之类。 南朝 齐 谢朓 《侍宴华光殿曲水》诗:“欢飫终日,清光欲暮。” 唐 崔备 《奉陪武相公西亭夜宴陆郎中》诗:“剪烛清光发,添香煖气来。” 明 刘基 《雪中》诗之二:“移床漫向明牎下,图得清光好照书。” 巴金 《家》十九:“漫天的清光洗着他们的脸。”

君侯

(1). 秦 汉 时称列侯而为丞相者。《战国策·秦策五》:“少庶子 甘罗 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此君侯指 吕不韦 , 不韦 封 文信侯 ,为 秦 相。《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

(2). 汉 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大理书》:“近日 南阳 宗惠叔 ,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宋 姜夔 《鹧鸪天》词:“曾共君侯歷聘来,去年今日踏莓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多感君侯惓惓垂问,某有心事,今不敢隐。”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君侯》:“ 卫宏 《汉官旧仪》:列侯为丞相相国者号君侯。”又云:“丞相之刺史及侍御史皆称卿,不得言君。盖其时丞相称君,而以列侯为之,故兼称君侯也。按:丞相称君,本沿 战国 之制: 田文 相 齐 封 孟尝君 , 苏秦 相 赵 封 武安君 是也。至如 谢万 谓 王述 曰‘人言君侯痴,君侯信自痴’, 李白 与 韩荆州 书,亦曰君侯,此则非列侯为相者。盖自 汉 以来,君侯为贵重之称,故口语相沿,凡称达官贵人皆为君侯耳。”

心曲

(1) 内心深处

乱我心曲。——《诗·秦风·小戎》

(2) 心事

谢娘无限心曲,晓屏山断续。——温庭筠《归国遥》

离忧

遭受忧愁。离,通“罹”,遭遇

“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