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金廷标人物事迹十二帧·其二·桥梓喻教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南山之阳有木桥,南山之阴有木梓。

桥竦而仰具父道,梓勃而俯肖子理。

伯禽康叔初受封,必有阳阳或自喜。

三见三笞不解故,二子于是见商子。

一观桥梓乃知非,入门而趋登堂跪。

周公拂首爰劳之,商子其人君子矣。

指物而喻见善迁,淳于邹忌亦如此。

诗词问答

问:《题金廷标人物事迹十二帧·其二·桥梓喻教》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六十九

参考注释

南山

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

父道

(1).父亲的行辈。《仪礼·丧服》:“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 郑玄 注:“道犹行也,言妇人弃姓无常秩,嫁於父行,则为母行;嫁於子行,则为妇行。” 胡培翚 正义:“道犹行也者,谓行辈也。”

(2).为父之道。《礼记·昏义》:“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

(3).事父之道。 金 元好问 《资善大夫夹谷公神道碑铭》:“故人臣之於君者,有天道焉,有父道焉。”

肖子

(1).在志趣等方面与其父一样的儿子。《儒林外史》第八回:“你真可谓汝父之肖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人能深受其中之益,则理明欲去而万事理矣,非基督之弟徒、天父之肖子乎?”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他是 唐肃宗 的肖子,就是说,同样是个昏君。” 王西彦 《眷恋土地的人·庄稼汉的流浪》:“他立志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父亲的肖子--一个有土地的人。”

(2).比喻忠实于自然或时代的艺术家或其作品。 郭沫若 《文艺论集·自然与艺术》:“他们都还没有达到创造的阶级,他们的目的只在做个自然的肖子。” 闻一多 《<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阳阳

(1).色彩鲜明貌。《诗·周颂·载见》:“龙旂阳阳,和铃央央。” 毛 传:“言有文章也。” 孔颖达 疏:“龙旂者,旂上画为交龙,故知阳阳,言有文章。” 朱熹 集传:“阳,明也。”

(2).形容温暖如春。《管子·轻重己》:“宜藏而不藏,雾气阳阳,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不藏之害也。” 马非百 新诠:“此处‘阳阳’二字,从下文‘宜死者生,宜蛰者鸣’二语观之,似是指温阳而言,谓冬天气候温暖如阳春时也。”《楚辞·王褒<九怀·尊嘉>》:“季春兮阳阳,列草兮成行。” 王逸 注:“三月温和,气清明也。”《南齐书·乐志》:“景阳阳,风习习。”

(3).壮健貌。 宋 王安石 《杜涣墓志铭》:“翼翼而才,頎而阳阳。”

(4).自得貌。阳,通“ 扬 ”。《诗·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 毛 传:“阳阳,无所用其心也。” 朱熹 集传:“阳阳,得志之貌。” 元 迺贤 《颍州老翁歌》:“聒天丝竹夜酣饮,阳阳不问民嗁飢。”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对簿时,君虽引嫌不问,而阳阳有德色。”

(5).自若貌。阳,通“ 扬 ”。《南史·陈始兴王叔陵传》:“ 叔陵 修饰虚名,每入朝,常於车中马上,执卷读书,高声长诵,阳阳自若。”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巡 ( 张巡 )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饮量》:“﹝ 陶文毅公 ﹞在 安徽 藩任时,尝与 孙平叔 中丞以火酒角量,自辰至亥, 孙 已酩酊,而公仍阳阳如平常也。”

自喜

亦作“ 自熹 ”。亦作“ 自憙 ”。1.自乐;自我欣赏。《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汉书·佞幸传·董贤》:“为人美丽自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 * 。”

(2).自己爱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憙。” 颜师古 注:“憙,好也,好为志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计。”《金史·王晦传》:“ 王晦 字 子明 , 泽州 高平 人。少负气自憙,常慕 张咏 之为人。”

不解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 *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于是

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桥梓

《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李善 注引《尚书大传》:“ 伯禽 与 康叔 朝於 成王 ,见乎 周公 ,三见而三笞之。二子有骇色,乃问於 商子 曰:‘吾二子见於 周公 ,三见而三笞之,何也?’ 商子 曰:‘ 南山 之阳有木名桥, 南山 之阴有木名梓,二子盍往观焉!’於是二子如其言而往观之,见桥木高而仰,梓木晋而俯。反以告 商子 。 商子 曰:‘桥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后因称父子为“桥梓”。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孝友之性,岂伊桥梓;夷雅之体,无待韦弦。” 唐 张说 《右羽林大将军王氏神道碑》:“礼义形於桥梓,哀戚过於縗麻。” 明 王世贞 《鸣凤记·严嵩庆寿》:“庆春风桥梓齐荣,乐晚景椿萱同操。”

知非

(1).五十岁的代称。《淮南子·原道训》:“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谓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过失。后因以“知非”称五十岁。 唐 白居易 《自咏》:“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余自少 陆机 作赋之二年,至过 蘧瑗 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清 钮琇 《觚賸·除夜觇士》:“﹝ 陈楚产 ﹞齿踰知非,始补弟子员。”

(2).省悟以往的错误。 唐 赵嘏 《东归道中》诗之一:“平生事行役,今日始知非。” 宁调元 《东蜕庵三什》:“北瘦南肥各迥然,知非遥想待他年。”

入门

(1) 初级读物;任何知识或业务的初始门路

技术入门

(2) 初步学会

入门师傅

登堂

升上厅堂。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入门不咳,登堂无声,二不肖也。”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一:“县官踏飡去,簿吏復登堂。”《说唐》第十回:“二人携手登堂,喜动颜色,顶礼相拜。”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现在已到门庭,请举步入室登堂罢。”

周公

(1). 西周 初期政治家。姓 姬 名 旦 ,也称 叔旦 。 文王 子, 武王 弟, 成王 叔。辅 武王 灭 商 。 武王 崩, 成王 幼, 周公 摄政。东平 武庚 、 管叔 、 蔡叔 之叛。继而厘定典章、制度,复营 洛邑 为 东都 ,作为统治中原的中心,天下臻于大治。后多作圣贤的典范。参阅《史记·鲁周公世家》。

(2).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的通称。《左传·僖公五年》:“秋,诸侯盟。王使 周公 召 郑伯 。” 杜预 注:“ 周公 ,宰 孔 也。”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周公,泛指 春秋 时天子之宰,卿士。 庄公 十六年,有 周公 忌父 ; 僖公 五年,有宰 周公孔 ,非 周公旦 明矣。”

(3).《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梦见 周公 。’”后因以“梦见周公”喻夜梦。或省作“周公”。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叩门惊 周公 。”

劳之

慰问他们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指物

(1). 战国 时名家 公孙龙 所提出的命题。指,指事物的抽象概念;物,指具体事物。《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按,意谓事物呈现的形态、概念,不同于具体事物。

(2).指明事物。《梁书·王筠传》:“此诗指物呈形,无假题署。”

淳于

复姓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