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启跸四叠前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南巡启跸四叠前韵原文

高龄远驭虑劳辛,色养由来关大伦。

乙酉以还罢斯役,三年云满举重巡。

因之俞允诸臣请,亦欲行观夙愿申。

忆昔回銮攀恋众,即今露冕拊循民。

殷哉一体逸图切,小矣七旬庆典陈。

瞥眼岁华过十六,迎人江浙逮韶春。

戒奢崇朴例依旧,抚景得诗事又新。

赓韵茫然失掖辇,不禁把笔怆怀频。

诗词问答

问:南巡启跸四叠前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南巡启跸四叠前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南巡启跸四叠前韵是什么体裁?答:七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排律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六

2. 乙酉南巡回銮以圣母春秋日高难再奉以远莅曾谕地方大吏向后不得复有所请

参考注释

高龄

(1) 敬辞,称老年人的年龄

九十高龄

(2) 相对较高的年龄

高龄产妇

养由

春秋 善射者 楚 臣 养由基 的省称。 晋 张华 《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蒲芦縈缴,神感飞禽。” 唐 张建封 《酬韩校书愈打毬歌》:“齐观百步透短门,谁羡 养由 遥破的。”

大伦

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 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论语·微子》

乙酉

(1) 六十甲子第二十二位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

是岁乙酉五月。

以还

以来

海禁以还

明清以还

三古以还年代。——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斯役

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左传·哀公二年》“人臣隶圉免” 杜预 注“去厮役” 唐 陆德明 释文:“厮役,如字。厮,又作‘斯’,音同。 何休 注《公羊》云:‘艾草为防者曰厮,汲水浆者曰役。’ 苏林 注《汉书》云:‘厮,取薪者。’ 韦昭 云:‘析薪曰厮。’” 汉 王符 《潜夫论·叙录》:“未尝服斯役,无所效其勛。”

举重

做为比赛或练习的举杠铃运动

俞允

《书·尧典》:“帝曰:‘俞。’”俞,应诺之词。后即称允诺为“俞允”。多用于君主。 五代 何光远 《鉴诫录·语忌诫》:“累乞一藩,终不俞允。” 宋 朱熹 《答龚参政书》:“万一未蒙俞允,必至再辞。”《宋史·赵普传》:“ 太祖 怒甚,起, 普 亦随之, 太祖 入宫, 普 立於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康有为 《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臣妄陈大计,皆承俞允。” 罗正纬 《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日前呈请改革政治,曾云如蒙恩准,当静候调遣,虽蹈汤火,亦所不辞。现已悉蒙俞允,自应亟践前言,维兹危局。”

夙愿

一向怀有的愿望

吕大防、 刘挚患之,欲稍引用,以平夙怨。——《宋史·苏辙传》

以偿夙愿

回銮

君王出巡后还宫

攀恋

攀住车马,不胜依恋。常用于表示对良吏的眷恋。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大将军宇文显和墓志铭》:“在州遘疾,解任还朝,吏人攀恋,刊石 陘山 。”《隋书·伊娄谦传》:“以疾去职,吏人攀恋,行数百里不絶。”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其去也,其民舍之而不忍,挽而留之而不得也,思有以纪其遗爱而示其攀恋之心。”参见“ 攀辕卧辙 ”。

即今

今天;现在。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即今江海一归客,他日云霄万里人。” 宋 陆游 《连日有雪意戏书》诗:“壮岁羈游半九州,即今憔悴老菟裘。”《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事已如此,料留你不住了,只是你要去时,即今就去。”

露冕

(1).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晋书·温峤郗鉴传论》:“ 方回 踵武,奕世登台。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歟!” 唐 包佶 《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诗:“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

(2). 晋 陈寿 《益都耆旧传》:“ 郭贺 拜 荆州 刺史。 明帝 ( 汉明帝 )巡狩到 南阳 ,特见嗟嘆,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为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 唐 韩翃 《赠兖州孟都督》诗:“露冕寧夸 汉 车服,下帷常讨 鲁 《春秋》。” 清 唐孙华 《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之二:“仕路从来尊露冕,人情近日薄金鑾。”参阅《后汉书·郭贺传》。

拊循

(1).亦作“ 拊巡 ”。安抚;抚慰。《荀子·富国》:“垂事养民,拊循之,唲呕之。” 杨倞 注:“拊循,慰悦之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 自 会稽 归七年,拊循其士民,士民欲用以报 吴 。”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勉慰痍伤,拊巡饿渴。” 宋 司马光 《横山札子》:“伏望陛下且以拊循百姓为先,以征伐四夷为后。” 明 归有光 《通政使司张公墓表》:“至则减损户徭,拊循流亡。”

(2).护养。《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将日日暴露毁折之中原;我今将修饰之,拊循之,掩盖之於府库。” 宋 李纲 《与吕相公书》:“州县残破,民力凋弊,非假以岁月,拊循整葺,未易就绪。”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又上世习於战鬭钞暴,而拥众多者常胜,其遇外族亡命,常尉荐拊循之,以为己子。”

(3).训练;调度。《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信 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宋 陈亮 《酌古论·韩信》:“且 信 之精兵已诣 滎阳 ,而所存者皆非素拊循之兵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史条陈》:“查北洋所练第一、二、三、四、五、六镇,均係 袁世凯 旧部,拊循多年,将士用命。”

一体

(1) 有机的整体

融成一体

(2) 有机地结合或联结起来的整体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胡越为一体。——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庆典

盛大的庆祝典礼;隆重的庆祝活动

盛大庆典

瞥眼

转眼,极言时间之短;忽然,迅速地

岁华

(1).时光,年华。 南朝 梁 沉约 《却东西门行》:“岁华委徂貌,年霜移暮髮。” 后蜀 毛熙震 《何满子》词:“寂寞芳菲暗度,岁华如箭堪惊。” 宋 梅尧臣 《次韵任屯田感予飞内翰旧诗》:“岁华荏苒都如昨,世事升沉亦苦多。” 郭沫若 《井冈山巡礼·登赣州城内八境台》诗:“三江日夜流,八境岁华遒。”

(2).犹岁时。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 唐 白居易 《答尉迟少监水阁重宴》诗:“人情依旧岁华新,今日重招往日宾。” 宋 范成大 《立秋》诗:“岁华过半休惆悵,且对西风贺立秋。”参见“ 岁时 ”。

(3).泛指草木。因其一年一枯荣,故谓。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宋 王安石 《绝句》之六:“不是春风巧,何缘有岁华。”

迎人

(1).迎接来人。 宋 梅尧臣 《对雪忆林逋》诗:“樵童野犬迎人后,山葛棠梨案酒时。” 沉从文 《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

(2).善待人;令人喜爱。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少奇慧,善解书义;性孝,处父母侧,婉婉迎人。”《歧路灯》第六七回:“不知此乃 张类村 一生善气迎人,所以生下这个好后代来。”

韶春

美好的春光。 宋 范仲淹 《和提刑赵学士探梅》:“玉颜须傍韶春笑,莫斗严风与恶霜。”

依旧

依然像从前一样

书房的陈设依旧未变

抚景

对景;览景。 元 陈旅 《题米元暉溧阳溪山图》诗:“抚景正若此,别离嗟愿违。” 明 文徵明 《过孙文贵不在对庭中新竹》诗:“未妨酬对寡,抚景自徘徊。”《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抚景伤心,托物喻意。”

赓韵

和韵。 宋 楼钥 《客省中次适斋韵》:“诗筒纔到先賡韵,酒兴方浓莫算杯。”

茫然

(1) 模糊不清的样子

拔剑四顾心茫然。——唐· 李白《行路难》

茫然无知

(2) 失意的样子

茫然不知所措

不禁

抑制不住,不由得

不禁失笑

不禁鼓起掌来

不禁不由

把笔

(1).执笔。借指书写;写作。 唐 韩愈 《送灵师》诗:“失职不把笔,珠璣为君编。”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强记则博闻,博闻必强记,此常理而不尽然。至博闻强记而不解把笔者,又比比也。” 清 曹寅 《朱园看梅忆子猷》诗:“我行 石城 东,每拟写横幅。远惭北枝妙,把笔手先缩。” 王统照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言》:“由于年来久病,住医院和休养时多,不能把笔。”

(2).握着初学儿童的手和笔教其习字。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释谚·把字》:“把笔犹言握笔,今小儿初就塾,蒙师把笔。”

怆怀

悲伤。 唐 李益 《城西竹园送裴佶王达》诗:“愴怀非外至,沉鬱自中肠。” 明 徐渭 《涉江赋》:“予斯之忧,他奚愴怀?” 黄遵楷 《<人境庐诗草>跋》:“先兄之不忍为诗人,而又不得不有求于自立之道,其愴怀身世为何如耶。”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