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

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

原文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
松下寒花初破萼,谷中幽鸟渐嘤鸣。
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山下瓶罂沾稚孺,峰头鼓乐聚簪缨。
缟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骅骝踏石声。
晓去争先心荡漾,莫归夸后醉从横。
最怜人散西轩静,暧暧斜阳著树明。

诗词问答

问:《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古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苏辙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书法作品欣赏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二首其一踏青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江上

(1).江岸上。《吕氏春秋·异宝》:“﹝ 伍员 ﹞因如 吴 。过於 荆 ,至 江 上,欲涉。”《史记·伍子胥列传》:“ 吴 人怜之,为立祠於 江 上,因命曰 胥山 。” 南朝 宋 鲍照 《发后渚》诗:“ 江 上气早寒,仲秋始霜雪。” 唐 岑参 《饯王崟判官赴襄阳道》诗:“津头 习氏宅 , 江 上 夫人城 。” 沉尹默 《燕归梁》词:“江上花开趁蝶寻,拚买醉千金。”

(2).江面上。《史记·伍子胥列传》:“ 伍胥 遂与 胜 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 江 , 江 上有一渔父乘船,知 伍胥 之急,乃渡 伍胥 。” 唐 崔颢 《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 江 上使人愁。” 宋 苏轼 《江神子·江景》:“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清 黄景仁 《太白墓》诗:“清风 江 上洒然来,我欲因之寄微慕。”

(3).江中。 宋 苏辙 《初发嘉山》诗:“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

冰消

亦作“ 冰销 ”。1.冰冻消融。 唐 董思恭 《守岁》诗之二:“冰销出镜水,梅散入风香。” 唐 元稹 《寄乐天》诗:“冰销田地芦锥短,春入枝条柳眼低。” 宋 王安石 《作翰林时》诗:“习习春风拂柳条,御沟春水已冰消。”

(2).比喻事物消释涣解。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鏌耶之锋,冰销於倏忽;辕门之器,金鑠於斯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高忠宪》:“忽推窗,见桃花烂然,遂有悟,并气节之想亦冰消矣。” 郭沫若 《论儒家的发生》:“‘ 武王 靡不胜’以下又是另外的一节。这样圈点不仅诗调畅达,而韵脚也合,一切的问题都冰消了。”

三三五五

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 唐 李白 《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宋 苏轼 《浣溪沙》词:“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蒨罗裙。”《三国演义》第四八回:“次日,寨中三三五五,交头接耳而説。” 柳青 《铜墙铁壁》第七章:“ 兰英 和 银凤 们招呼着众妇女,三三五五走了。”

踏青

清明前后到野外去观赏春景

浮桥

桥面由平底船支承的桥

没水

(1).潜水。《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欲出 周 鼎 泗水 。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今水浅时,彼土人没水,取得旧木,坚贞光黑如漆。”《晋书·谢玄传》:“小将 田泓 请行,乃没水潜行,将趣城,为贼所获。”《明史·张士诚传》:“ 五太子 者, 士诚 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丈餘,又善没水。”

(2).沉入水中;淹在水中。《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法喻》:“船盘迴旋转,不能前进至於宝所,举船商人没水而死。”《清史稿·循吏传·任辰旦》:“县田没水者六千亩,赋额未除,输者率破家。”

不胜

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野店

(1).指乡村旅舍。 唐 牟融 《送罗约》诗:“月明野店闻鸡早,花暗关城匹马迟。” 元 萨都剌 《宿大横驿》诗:“村舂千涧落,野店四山齐。” 清 魏源 《三龙洞》诗之一:“野店不成眠,中宵梦神 禹 。”

(2).指乡村饭店、茶馆。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诗:“已辞野店中山酒,望断烟江 北固峯 。”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星期日,他每同孩子们出城去,在野店里吃。”

无复

(1).不再,不会再次。《吕氏春秋·义赏》:“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復。” 陈奇猷 校释:“此文意谓诈伪之道,虽今可以苟且得利,后将不可復得利也。”《晋书·王导传》:“ 桓彝 见朝廷微弱……忧惧不乐。往见 导 ,极谈世事,还,谓 顗 曰:‘向见 管夷吾 无復忧矣。’” 唐 韩愈 《落叶送陈羽》诗:“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復归。”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 圣叹 之评《西厢》,可谓晰毛辨髮,穷幽极微,无復有遗议於其间矣。”

(2).指不再有,没有。 晋 葛洪 《抱朴子·对俗》:“不死之事已定,无復奄忽之虑。”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少来搜集书史,颇得诸遗书,无復首尾,或失名,凡百餘卷。” 瞿秋白 《赤潮曲》:“解放我殖民世界之劳工,无论黑、白、黄,无复奴隶种。”

(3).没有履行。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仲尼 曰:‘不强不远,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復,不恭无礼,慎此五者,可以长久矣。’”

(4).不能恢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必仁且知》:“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絶世无復,残类灭宗亡国是也。”

松下

(1).松树之下;松间。 唐 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閒白。”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2).古地名。《吕氏春秋·行论》:“ 松下 乱,先君以不安弃羣臣也。” 高诱 注:“ 松下 ,地名也。”

寒花

亦作“ 寒华 ”。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 晋 张协 《杂诗》:“寒花发黄采,秋草含緑滋。” 晋 陶潜 《九日闲居》诗:“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 唐 李颀 《送李回》诗:“千巖曙雪旌门上,十月寒花輦路中。” 明 汤潜 《衲子道明云渎川陶古石家菊甚好儿子中偕看有诗二首子亦兴发诗以招之》:“萝门何处通幽曲,背指寒花屋后栽。”

破萼

犹破蕾。 宋 梅尧臣 《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诗:“岸梅欲破萼,野水微生澜。” 宋 欧阳修 《雪》诗:“新阳力微初破萼,客阴用壮犹相薄。”

嘤鸣

(1) (鸟)叫;鸟相和鸣,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嘤鸣相召

(2) 比喻朋友间同气相求

下嘤鸣之榻,览切磋之诗,实后学快心事也。——《宛如约》

泉脉

地下伏流的泉水。类似人体脉络,故称。 南朝 齐 谢朓 《赋贫民田》诗:“察壤见泉脉,覘星视农正。” 唐 王维 《春中田园作》诗:“持斧伐远扬,荷锄覘泉脉。” 宋 梅尧臣 《汝州后池听水》诗:“春水泉脉动,分巖临涧源。” 清 魏源 《太行诸谷》诗之四:“土润泉脉肥,木落峯容瘦。”

龙睛

(1).《太平御览》卷七十引《淮南子》:“黄金千岁生黄龙,黄龙入藏生黄泉。”注:“黄泉,黄龙之精汋也。”精,通“ 睛 ”。后因称泉水为“龙睛”。 唐 皮日休 《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诗:“石墨一研为凤尾,寒泉半勺是龙睛。”

(2).指杨梅。 宋 郭祥正 《杨梅石门》诗:“颗颗龙睛赤,深深映石门。”

丹池

(1).传说中的水名。 三国 魏 郭遐周 《赠嵇康》诗之二:“厉翼太清中,徘徊於 丹池 。”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六:“灵人侍 丹池 ,朝朝为日浴。”

(2).指赤色的水。 晋 刘欣期 《交州记》卷二:“ 龙门 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成龙。不得过,曝腮点额,血流此水,常如丹池。”

鸭舌

(1).鸭的舌头。可作菜肴。 鲍昌 《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二章:“每次都要摆在太后跟前的‘清炖鸭舌’,盛在杏黄色的大碗里,汤上浮起数十条姜芽似的鸭舌,鲜美异常。”

(2).指鸭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二:“他肤色油黑,手脚粗大,头上戴顶有个光滑黑亮的鸭舌的蓝咔叽制帽。” 艾芜 《百炼成钢》第一章:“他头上戴着鸭舌帽子,鸭舌前面吊着一副蓝色眼镜。”

(3).指鸭舌草。 宋 苏辙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诗:“洞门泉脉龙睛动,观里丹池鸭舌生。”

瓶罂

亦作“ 瓶甖 ”。泛指小口大腹的陶瓷容器。 唐 杜牧 《雨中作》诗:“浊醪气色严,皤腹瓶甖古。” 宋 文同 《村居》诗:“田父酒新成,瓶罌馈邻里。” 金 赵秉文 《古瓶蜡梅》诗:“未许功名归鼎鼐,且收风月入瓶罌。”

稚孺

亦作“穉孺”。幼童;小孩。 宋 苏轼 《紫宸殿正旦教坊词·勾小儿队》:“工师奏技,咸踊跃以在庭,穉孺闻音,亦回翔而赴节,方资共乐,岂间微情,上奉宸欢,教坊小儿队。”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二十:“若谓尊之甚则称名,则前三人皆非通贵之士;若谓卑之甚则称尔,则后三人皆非穉孺之列。”

峰头

1.亦作"峰头"。

2.峰顶。

鼓乐

本指弹奏乐器。亦指敲鼓声和奏乐声,泛指我国民族音乐

鼓乐大作

鼓乐喧天

簪缨

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后遂借以指高官显宦

不将萝薜易簪缨。——张悦《浥湖山寺》

红袂

犹红袖。 唐 白居易 《秦中吟·五弦》:“清歌且罢唱,红袂亦停舞。” 前蜀 韦庄 《小重山》词:“卧思陈事暗消魂。罗衣溼,红袂有啼痕。” 宋 苏辙 《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踏青》诗:“縞裙红袂临江影,青盖驊騮踏石声。”

青盖

(1).青色的车盖。 汉 制用于皇太子、皇子所乘之车。《后汉书·舆服志上》:“皇太子、皇子皆安车,朱班轮,青盖。”《晋书·舆服志》:“﹝天子之法车﹞青盖,黄为里,谓之黄屋。” 宋 范成大 《归州竹枝歌》之二:“竹篱茅舍作晚市,青盖黄旗称使君。” 清 蒋士铨 《香祖楼·觞芰》:“云锦天机倩谁裁,贪看红粧青盖。”

(2).借指帝王。 汉 阮瑀 《琴歌》:“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文选·陆倕<石阙铭>》:“青盖南洎,黄旗东指。” 李善 注:“言帝祚南迁。” 清 顾炎武 《太平》诗:“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王蘧常 汇注:“此言 弘光 之槛送 北京 也。”

(3). 宋 制,宰相仪仗张青色伞盖。 宋 苏轼 《召还至都门先寄子由》诗:“已飞青盖在河梁,定餉黄封兼赐名。” 施元之 注:“《文选·古诗》:‘飞盖何翩翩。’按,国朝故事,宰相执政,许张青盖。” 清 赵执信 《甿入城行》诗:“银鐺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嘷怖 * 。”

(4).色青而形如伞盖的植物顶部。 晋 葛洪 《抱朴子·内篇佚文》:“人芝生名山之阴,青盖白茎。” 唐 杜甫 《柟树为风雨所拔叹》诗:“沧波老树性所爱,浦上童童一青盖。”

(5).特指荷叶。 宋 范成大 《新津道中》诗:“曲沼擎青盖,新畦艺緑针。” 宋 姜夔 《念奴娇》词:“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

骅骝

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驊騮騹驥纤离緑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杨倞 注:“皆 周穆王 八骏名。”《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乐而忘归。” 唐 耿湋 《上将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恨不得一步驊騮骋到 瀟湘 。” 柳亚子 《叔老病中惠题<羿楼客籍>第一册次韵奉和》:“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驊騮。”

踏石

(1).踏脚的石头。安置于浅水难行之处,便于行走。 孙犁 《白洋淀纪事·吴召儿》:“不用说 雁北 那趟不完的冷水小河,登不住的冰滑踏石,转不尽的阴山背后。”

(2).旧时 陕西 端午节的一种民俗。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节令》:“五月五日, 江 南曰竞渡, 陕西 洋县 曰踏石。”

争先

争着赶在前头

争先恐后

荡漾

飘荡;起伏不定

湖水荡漾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从横

亦作“ 从衡 ”。1.纵向和横向。南北曰纵,东西曰横。《墨子·备城门》:“以柴搏从横施之。”《仪礼·特牲馈食礼》“肵俎心舌,皆去本末,午割之” 汉 郑玄 注:“午割,从横割之。” 南朝 宋 袁淑 《效古》诗:“四面各千里,从横起严风。” 明 何景明 《泊云阳江头玩月》诗:“从横银汉迴,三五玉绳耿。”

(2).交错纷乱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巖嶇参差,从横相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假谲》:“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於是得全。” 宋 洪迈 《夷坚丙志·鱼肉道人》:“其下清泉巧石、奇花异卉,从横布列。” 明 刘基 《感兴》诗:“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从横满路旁。”

(3).谓学问之渊博贯通。《后汉书·周举传》:“ 周举 字 宣光 ……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从横 周宣光 。’” 宋 苏轼 《和犹子迟赠孙志举》诗:“轩裳大炉韛,陶冶一世人。从衡落模范,谁復甘飢贫。”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学通古今,无所不辨,则吾不如 季埜 ”原注:“欲从横今古,则就 季埜 。”

(4).横暴;恣行无忌。《汉书·何并传》:“ 阳翟 轻侠 赵季 、 李款 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閭里,至姦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 并 且至,皆亡去。”《三国志·蜀志·却正传》:“故从横者歘披其胸,狙诈者暂吐其舌也。”《晋书·陶侃传》:“ 侃 厉色曰:‘ 郭默 虓勇,所在暴掠,以大难新除,威网宽简,欲因隙会骋其从横耳。’”

(5).谓横行天下。 三国 魏 曹丕 《又报孙权书》:“君生於扰攘之际,本有从横之志。”《北史·高乾传》:“ 乾 兄弟本有从横志,见 荣 杀害人士,谓天下遂乱,乃率 河 北流人反於 河 济 间。”

(6).扰攘;纷乱。 南朝 梁 张充 《与尚书令王俭书》:“从横万古,动默之路多端;纷纶百年,昇降之徒不一。” 王闿运 《愁霖赋》:“方今八州从横,一隅宴清。”

(7).四散。《文选·嵇康<琴赋>》:“从横骆驛,奔遯相逼。” 李善 注:“《鲁灵光殿赋》曰:‘从横骆驛。’”《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作“纵横骆驛”。 李善 注:“纵横,四散也。” 宋 梅尧臣 《亦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诗:“天公合雨不决雨,从横乱出将自封。” 明 刘基 《生查子·集句》词:“落叶不归林,惊鸟从横去。”

(8).谓奔放。《南史·文学传·岑之敬》:“ 之敬 剖释从横,左右莫不嗟服。”《北史·杨素传》:“论文则词藻从横,语武则权奇间出,既文且武,唯朕所命。” 宋 叶适 《朝请大夫陈公墓志铭》:“至其舍,论辩从横,僮御必旰食而返。” 清 恽敬 《答邓鹿耕书》:“ 王右军 写《乐毅》则情多怫鬱,书《画讚》则意涉瓌奇,《黄庭经》则怡懌虚无,《太史箴》又从横争折。”

(9).谓才华外露,不可遏制。《南史·梁寻阳王大心传》:“昔与 铁 ( 庄铁 )游处,其人才略从横。”《北史·魏收等传论》:“学博今古,才极从横,体物之旨,尤为富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波澜意度,虽出入於乡先辈;而才气从横,议论之精透,盖得之天授。”

(10).合纵连横。《韩非子·忠孝》:“故世人多不言国法而言从横。”《淮南子·泰族训》:“ 张仪 苏秦 家无常居,身无定君,约从衡之事,为倾覆之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乃至从横之世,史职犹存。” 清 陈其年 《满江红·咏雪》词之五:“大雪不知 秦 与 汉 ,平生詎习从衡约。”

(11).比喻反复无常。《荀子·赋》:“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杨倞 注:“言公正无私之人,反见谓从横反覆之志也。”

暧暧

(1).昏昧不明貌。《楚辞·离骚》:“时曖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佇。” 王逸 注:“曖曖,昏昧貌。” 洪兴祖 补注:“曖,日不明也。” 汉 崔瑗 《座右铭》:“在涅贵不淄,曖曖内含光。” 明 何景明 《述归赋》:“尘曖曖以蔽空兮,风发发而扬衢。”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暧暧的暮色里瞥见 愫芳 含着泪光的大眼睛。”

(2).迷蒙隐约貌。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一丽女兮,碧渚之崖。曖曖也,非云非雾,如烟如霞。” 清 姚燮 《春江曲》:“英英在岸波香暖,曖曖当舷客心醉。”

(3).繁茂貌。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淙淙悬溜,曖曖荒林。” 唐 孟郊 《献襄阳于大夫》诗:“物色增曖曖,寒芳更萋萋。”

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树明

谓具备明察事物的能力。《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郭沫若 等集校引 张佩纶 《<管子>析疑》:“视於不见则目长,听於不闻则耳飞。长目飞耳,则远无所遗,近无所蔽,而明树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