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师行,赠黄中子

作者:杨维桢 朝代:元代

艾师行,赠黄中子原文

艾师艾师古中黄,肘有补注明堂方。
笼有岐伯神针之海草,箧有轩辕洪炉之燧光。
针窠数穴能起死,一百七十铜人孔窍徒纷厖。
三椎之下穴一双,二竖据穴名膏肓。
百医精兵攻不得,火攻一策立受降。
金汤之固正捣穴,快矢急落如飞鸧。
梅花道人铁石肠,昨日二竖犹强梁。
明朝道人步食强,风雨晦明知阴阳。
老师药卷不受偿,何以报之心空藏。
施药胜施羊公浆,会有仙人报汝玉子成斗量。

诗词问答

问:艾师行,赠黄中子的作者是谁?答:杨维桢
问:艾师行,赠黄中子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杨维桢的名句有哪些?答:杨维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师古

效法古代。《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 説 攸闻。”《宋书·礼志一》:“师古而不适用, 王莽 所以身灭。” 唐 杜甫 《行次昭陵》诗:“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清 钱谦益 《河南归德府知府高锵授中宪大夫制》:“学多师古,志在济时。”

中黄

(1).亦称“ 中黄伯 ”。古勇士名。《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奋 中黄 育获 之士,骋良弓劲弩之势。” 吕延济 注:“ 中黄伯 、 夏育 、 乌获 ,皆古之力士也。”

(2).泛指勇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拒间》:“看妖摧太白,士列中黄。”

(3).指 中黄子 。传说中的仙人。见 晋 葛洪 《抱朴子·地真》。 宋 苏轼 《和读山海经》之四:“岂伊臭浊中,争此顷刻光。安知青藜火,丈人非 中黄 。” 明 王鏊 《震泽长语·仙释》:“ 冷启敬 ,隶 淮阳 ,遇异人,授 中黄 大丹。”

(4).指 黄帝 。《文选·张协<七命>》:“启 中黄 之少宫,发 蓐收 之变商。” 吕延济 注:“ 中黄 , 黄帝 也。”《云笈七籤》卷三:“ 黄帝 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於 鼎湖山 白日昇天,上登 太极宫 ,号曰 中 黄真人 。”

(5).黄石脂。《文选·张衡<南都赋>》:“太一餘粮,中黄瑴玉。” 吕向 注:“中黄,谓石中﹝黄﹞子,黄石脂也。”

(6).中央。 三国 魏 曹植 《宝刀赋》:“礪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 唐 崔损 《五色土赋》:“众色环封,所以示外共其方职;正色居上,所以表内附于中黄。” 宋 范仲淹 《明堂赋》:“耽然太室,儼乎中黄。”

(7).指黄道。 晋 成公绥 《天地赋》:“ 望舒 弭节於九道, 羲和 正轡於中黄。” 唐 李乂 《奉和三会寺应制》:“ 汉 闕中黄近, 泰山 太白连。”

(8).帝王府库名。《后汉书·桓帝纪》:“芝草生中黄藏府。” 李贤 注引《汉官仪》:“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 三国 魏 曹植 《自诫令》:“丰赐光厚,訾重千金,损乘舆之副,竭中黄之府。”

(9).中营。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効足中黄,殉驱驰兮。” 刘良 注:“中黄,中营也;以身从物曰徇。言効天子之营以从驱驰。”

(10).古指人体的横膈膜。 明 高攀龙 《文学景耀唐公墓志铭》:“吾尝读 旌阳许仙 书,见其所云中黄者,人身膈膜也,膈 * 秽浊之气,不得薰心府。”

(11).泛指腹中。《封神演义》第三二回:“ 天化 在花篮中取出仙药,用水研开,把剑撬开上下牙关,灌入口内,送入中黄,走三关,透四肢,须臾转八万四千毛窍。”

注明

注解说明

附页上注明这一版印数有限

岐伯

相传为 黄帝 时的名医。今所传《黄帝内经》,即 战国 秦 汉 时医家托名 黄帝 与 岐伯 论医之作。《汉书·艺文志》:“太古有 岐伯 、 俞拊 ,中世有 扁鹊 、 秦 、 和 ,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云笈七籤》卷一百:“时有仙伯,出于 岐山 下,号 岐伯 ,善説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但是 S城 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 轩辕 、 岐伯 的嫡派门徒包办。”

海草

海产植物(如藻类)

轩辕

(1).传说中的古代帝王 黄帝 的名字。传说姓 公孙 ,居于 轩辕之丘 ,故名曰 轩辕 。曾战胜 炎帝 于 阪泉 ,战胜 蚩尤 于 涿鹿 ,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 中华 民族的始祖。《楚辞·远游》:“ 轩辕 不可攀援兮,吾将从 王乔 而娱戏!”《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者, 少典 之子,姓 公孙 ,名曰 轩辕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 轩辕 之世,史有 仓頡 ,主文之职,其来久矣。”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皇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2).借指中华民族。 鲁迅 《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 轩辕 。”

(3).指车輈。《战国策·赵策二》:“前有轩辕,后有长庭,美人巧笑,卒有 秦 患而不与其忧。”《史记·苏秦列传》:“前有楼闕轩辕,后有长姣美人。”《说文·车部》“輈,辕也” 清 朱骏声 通训:“大车左右两木直而平者谓之辕;小车居中一木曲而上者谓之輈,故亦曰轩辕,谓其穹隆而高也。”

(4).星座名。在星宿北。共十七星,蜿蜒如龙,故称。其第十四星为一等大星,因在五帝座之旁,故为女主象。后多借指皇后。《史记·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张守节 正义:“轩辕十七星,在七星北。黄龙之体,主雷雨之神,后宫之象也……二十四变,皆轩辕主之。其大星,女主也;次北一星,夫人也;次北一星,妃也;其次诸星皆次妃之属。” 清 钱谦益 《皇后册文》:“上应张星,主太庙明堂之位;下临角亢,叶后宫 轩辕 之占。”

(5).运行。 清 龚自珍 《尊隐》:“夫日胎於溟涬,浴於东海,徘徊於华林,轩辕於高閎,照耀人之新沐濯。”

(6).传说中的国名。 汉 张衡 《思玄赋》:“超 轩辕 於 西海 兮,跨 汪氏 之龙鱼,此国之千岁兮,曾焉足以娱余。”

(7).复姓。 唐 有 轩辕集 。见《全唐文》卷九二八。

洪炉

大火炉,比喻锻炼人的环境

革命的洪炉

起死

使死人复活。 唐 裴铏 《传奇·张无颇》:“某有玉龙膏一盒子,不惟还魂起死,因此亦遇名姝。” 宋 杨万里 《罢丞零陵忽病伤寒谒医两旬如负担者日远日重改谒唐医公亮九日而无病矣谢以长句》:“探囊起死无德色,掉臂不为曳裾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画皮》:“我术浅,诚不能起死。”

一百

(1).数词。十的十倍。《孟子·公孙丑下》:“前日於 齐 ,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 唐 骆宾王 《冬日宴》诗:“二三物外友,一百杖头钱。”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政和 中,遂著於令,士庶传习诗赋者,杖一百。”

(2).泛指多数。 北周 庾信 《对酒歌》:“人生一百年,欢笑惟三五。” 宋 杨万里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诗之一:“更无短计消长日,且绕栏干一百回。”

(3).指跨步。 清 郝懿行 《证俗文》卷七:“今人一足引前,一足曳后,谓之一百……又今人履石渡水,将近彼岸,跨步而过,亦曰一百。”

铜人

(1).铜铸的人像。《汉书·郊祀志下》:“ 建章 、 未央 、 长乐宫 钟虡铜人皆生毛,长一寸所,时以为美祥。” 唐 韩翃 《送王侍御赴江西兼寄李袁州》诗:“井上铜人行见无,湖中石燕飞应尽。” 郁达夫 《遇释无邻知旧友某尚客金陵作此寄之》诗:“食子只今迷日月,铜人应更泣觚棱。”

(2).指铜制人体针灸经络穴位模型。最早为 宋 王惟一 于 天圣 五年 公元1027年 创铸。 宋 李荐 《寒食》诗:“我亦茅簷自钻燧,煨针烧艾检铜人。” 清 黄宗羲 《王征南墓志铭》:“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

孔窍

(1).洞孔,常指眼、耳、口、鼻等器官。《韩非子·解老》:“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淮南子·精神训》:“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内有四辅,若心之有肝肺脾肾也;外有百官,若心之有形体孔窍也。”

(2).指心窍。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难道是我福至心灵,竟把聪明孔窍都洗开了不成!?”

纷厖

见“ 纷庞 ”。

一双

(1).用于成对的两人或两物。《礼记·少仪》:“其禽加於一双,则执一双以将命。”《史记·项羽本纪》:“我持白璧一双,欲献 项王 ,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 。” 唐 李贺 《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 元 张国宾 《薛仁贵》楔子:“一双父母在堂,我不肯做庄农的生活。” 老舍 《正红旗下》一:“那是一双何等毫无道理的眼睛啊!见到人……她的眼总是瞪着。”

(2). 唐 时 南诏 耕地,五亩为一双。见《新唐书·南诏传上》。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称地为双》引《云南杂志》:“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牵,中压而后驱之。犁一日,为一双,约有中原四亩地。”

(3).佛教称两年半为一双。《法苑珠林》卷三:“三月为一时,两时为行;一行即半年六月也,两行为一年,两年半为一双。”

二竖

两个小孩,后以称病魔

公梦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左传·成公十年》

膏肓

(1).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杜预 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后遂用以称病之难治者。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夫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 宋 朱熹 《题谢少卿药园》诗之二:“再拜药园翁,何以起膏肓?” 郁达夫 《自述》诗之五:“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2).比喻难以救药的失误或缺点。《世说新语·俭啬》“ 王戎 俭吝” 刘孝标 注引 晋 王隐 《晋书》:“ 戎 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出外,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忽捧教命,乃知幸为大君子所宥,欲使膏肓沉没,復起为人。” 清 钱谦益 《与卓去病论经学书》:“犹冀百世之下,得吾言而存之,可以箴俗学之膏肓,而起其废疾也。”

(3).比喻事物的要害或关键。《魏晋南北朝墓志集释·隋卞鉴暨妻刘氏墓志》:“神都之阳,天闕之下,地乃膏肓,县连 京雒 。” 唐 张祜 《感河上兵》诗:“首尾诚须畏,膏肓慎勿轻。” 明 史可法 《请尊上权化水火疏》:“今忧时愤慨者,谓文官爱钱不怕死,武官怕死又要钱,二语真切中膏肓。”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卿言深中膏肓,敢不佩为弦韦。”

(4).中医针灸穴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膀胱经分寸歌》:“魄户膏肓与神堂。”注:“从魄户下行第四椎下,五椎上,此穴居中,去脊中各三寸半,正坐曲脊取之,膏肓穴也。”

精兵

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的士兵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火攻

用火烧法攻击敌军

策立

古代取得皇位或确立太子、皇后都须发布诏策文书,因谓取得皇位、确立太子等为“策立”。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蔡确 有策立勋,社稷臣也。”《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宋高宗 策立 孝宗 ,降赦通行天下,只除人命大事,其餘小事,尽行赦放回家。”《清史稿·仁宗纪》:“﹝ 乾隆 ﹞六十年九月,策立为皇太子, 高宗 将传位焉,以明年为 嘉庆 元年。”

受降

(1) 接受敌方投降

受降仪式

(2) 投降

快快下马来受降

金汤之固

像金城汤池那样牢不可破。

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铁石肠

同“ 铁石心 ”。 明 刘基 《沁园春·和郑德章暮春感怀呈石末元帅》词:“中泽号鸿,苞荆集鴇,輭尽平生铁石肠。”

昨日

昨天

强梁

①强壮有力;勇武:强梁不能与天争。 ②强横凶暴:强梁世界,原无皂白|此乃凶险之顽人,强梁之悍妇。

明朝

〈方〉∶明天

雨晦

语本《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后用“雨晦”指乱世或艰难的处境。 隋 岑德润 《鸡鸣篇》:“雨晦思君子,关开脱 孟尝 。” 唐 白居易 《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雨晦识鷄鸣之信,风高见隼击之威。” 唐 杜牧 《醉后题僧院》诗:“离心忽忽復悽悽,雨晦倾瓶取醉泥。”

明知

知道得很清楚

明知故问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老师

(1)

(2) 今为教师的尊称

(3) 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4) 明清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

(5) 对僧侣的尊称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心空

佛教语。谓心性广大,含容万象,有如虚空之无际。亦指本心澄澈空寂无相。 唐 王维 《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 唐 庞蕴 《杂诗》:“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施药

施舍药物。 唐 高彦休 《唐阙史·王居士神丹》:“尝持珠诵佛,施药里巷。” 唐 韩偓 《腾腾》诗:“乌帽素餐兼施药,前身多恐是医僧。” 沙汀 《医生》:“对于贫苦病家,他更间或施诊施药,分文不取。”

仙人

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玉子

(1).玉苗。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乃种其石。数岁,时时往视,见玉子生石上,人莫知也。” 唐 张鷟 《游仙窟》:“自怜无玉子,何日见 琼英 。” 元 张宪 《玉壶歌》:“ 蓝田 四万八千亩,玉子团圞大如斗。”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三:“ 叶尔羌河 产玉子,如斗如碗,如拳如粟,曾有重三百斤者,五色皆备。”

(2).玉制的围棋子。 南朝 梁武帝 《围棋赋》:“枰则广羊文犀,子则白瑶元玉。” 唐 杜牧 《送国棋王逢》诗:“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簷雨竹萧萧。” 宋 陆游 《春晴》诗:“静喜香烟縈曲几,卧惊玉子落纹枰。” 清 陆葇 《燕山亭》词:“楸局未停,玉子声声。”

(3).侍奉仙人的仙童。 唐 吕岩 《七言诗》之九三:“先差玉子开南殿,后遣青龙入紫微。”

(4).仙人名。 晋 葛洪 《神仙传·玉子》:“ 玉子 者,姓 韦 名 震 , 南郡 人也。 周幽王 徵之不起……后入 崆峒山 合丹,白日升天而去。”

斗量

形容数量之多。 唐 刘禹锡 《泰娘歌》:“斗量明珠鸟传意,紺幰迎入专城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