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园主人蓄春兰多盆,经寇乱,有损失,今秋

作者:方守敦 朝代:清代

原文

为爱名花诗兴装,蛰园凉露坐闻香。

祯祥见说能兴国,兰桂从来竞吐香。

九死骚人转春意,万方劫火照秋阳。

神尧天下腥臊出,对此真堪醉百觞。

诗词问答

问:《蛰园主人蓄春兰多盆,经寇乱,有损失,今秋忽放一枝,香满庭院,喜为瑞徵,赋诗属和。予感国祸深而秋旱又甚也,遂成次韵》的作者是谁?答:方守敦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方守敦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守敦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阳韵

2. 杜诗:“神尧旧天下,会见出腥臊”。望寇盗平而光复旧宇也。

参考注释

名花

1.名贵的花。 2.有名的美女。旧时常指名妓。亦指有名的交际花。

诗兴

做诗的兴致

诗兴大发

这种奇景,古时侯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诗兴大发。——《海市》

祯祥

(1).吉祥的征兆。《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禎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孔颖达 疏:“禎祥,吉之萌兆。祥,善也。言国家之将兴,必有嘉庆善祥也。” 汉 王充 《论衡·吉验》:“凡人稟贵命於天,必有吉验见於地。见於地,故有天命也。验见非一,或以人物,或以禎祥,或以光气。”《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夫神以知来,不追以往,禎祥先见,而后兴废从之。”《云笈七籤》卷五:“先生忘情於身而慈於人,禎祥屡应。”

(2).吉祥,幸福。 汉 陆贾 《新语·道基》:“改之以灾变,告之以禎祥。”《后汉书·曹褒传》:“﹝圣人﹞功成作乐,化定制礼,所以救世俗,致禎祥,为万姓获福於皇天者也。”《西游记》第二六回:“人间数次降禎祥,世上几番消厄愿。”

见说

(1).告知,说明。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三:“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见説来意,并问此是何处。”

(2).犹听说。 唐 李白 《送友人入蜀》诗:“见説 蚕丛 路,崎嶇不易行。”《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今日见説,却记得你前年间曾言 苏州 所遇,果非虚话了。” 清 李渔 《蜃中楼·离愁》:“见説红颜薄命,不信今生心儿愿儿果得盈。”

兴国

(1).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3).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兰桂

(1).兰和桂。二者皆有异香,常用以比喻美才盛德或君子贤人。《文选·刘琨<答卢湛>诗》:“虚满伊何,兰桂移植。” 吕向 注:“兰桂,喻君子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之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卢文弨 补注:“兰、桂,皆有异香。以喻怀才抱德之士,耻为若人之所为也。” 元 麻革 《密国公挽词》:“零落伤兰桂,孤高叹凤鸞。” 清 顾炎武 《哭顾推官》诗:“二子各英姿,文才比兰桂。”

(2).比喻子孙。参见“ 兰桂齐芳 ”。

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九死

犹万死。《文选·<楚辞·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刘良 注:“九,数之极也,言……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后汉书·冯衍传下》:“虽九死而不眠兮,恐餘殃之有再。”《宋史·赵鼎传》:“白首何归,悵餘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骚人

(1) 指诗人

骚人墨客

(2) 泛指忧愁失意的文士、诗人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李白《古风》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春意

(1) 春天的气象

春意盎然

(2) 春心

万方

(1) 指各地;四方

(2) 指形态多种多样

仪态万方

(3) 种种方法;各个方面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语。谓坏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经》:“劫火洞然,大千俱坏。” 唐 张乔 《兴善寺贝多树》诗:“永共 终南 在,应随劫火烧。” 宋 李纲 《次韵丹霞录示罗畴老唱和诗》:“刧火洞烧时,自有安身处。”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附录《晋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还随刦火烟。” 清 龚自珍 《忏心》诗:“佛言刼火遇皆销,何物千年怒若潮?”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释子又常谓 东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 康 昭 二明楼,并遭劫火亡。” 清 纳兰性德 《南歌子·古戍》词:“何年劫火賸残灰,试看英雄碧血满 龙堆 。”

秋阳

(1).烈日。《孟子·滕文公上》:“ 江 汉 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赵岐 注:“秋阳, 周 之秋, 夏 之五、六月,盛阳也。”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濯以河汉之流,曝以秋阳之景。”

(2).秋天的阳光。 宋 苏轼 《秋阳赋》:“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穀,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羣木。”

神尧

唐 代对 唐高祖 李渊 的尊称。 唐 杜甫 《别李义》诗:“ 神尧 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仇兆鳌 注:“《通鑑》 天寳 十三载二月,上 高祖 諡曰 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腥臊

腥臭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腥臊恶臭。

腥臊并御。——屈原《涉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