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袁侍郎二首

作者:刘克庄 朝代:宋代

挽袁侍郎二首原文

遗诰兼新讣,同时至荜门。
龙髯先帝远,鲐背几公存。
方恨三旌晚,俄惊一鉴昏。
潸然关世道,不是哭私恩。

诗词问答

问:挽袁侍郎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刘克庄
问:挽袁侍郎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克庄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克庄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遗诰

(1).犹遗训。 北魏 高允 《鹿苑赋》:“覩天规于今日,寻先哲之遗誥。”

(2).犹遗诏。《陈书·废帝纪》:“太傅亲承顾託,镇守宫闈,遗誥绸繆,义深垣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缪夫人》:“至六月, 寿皇 遗誥至,始验衰服之兆。”《清史稿·后妃传·太宗孝庄文皇后》:“上哀慟,欲於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誥,以日易月,始从之。”

同时

(1) 同时代;同一时候

同时发生

同时发火。——《资治通鉴》

(2) 并且

任务艰巨,同时时间又很紧迫

荜门

用竹荆编织的门。常指房屋简陋破旧。《孔丛子·抗志》:“亟临蓽门,其荣多矣。” 唐 王维 《山居即事》诗:“鹤巢松树遍,人访蓽门稀。” 清 钱谦益 《投老》诗:“投老经年掩蓽门,清斋佛火自晨昏。”

龙髯

亦作“ 龙髥 ”。1.龙之须。《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即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用为皇帝去世之典。 唐 李峤 《汾阴行》:“自从天子向 秦关 ,玉輦金车不復还。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 龙髯安可攀?” 清 顾炎武 《谒欑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 清 叶方蔼 《授职翰林学士感恩述怀》诗:“身离牛口惊还在,梦挽龙髥恨不廻。”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而 文宗 显皇帝 ,復为 英 法 联军所迫,北狩 热河 , 鼎湖 一去,龙髯不返。”

(2).帝王之须。 唐 李远 《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玉座尘消砚水清,龙髯不动綵毫轻。”

(3).喻松叶;松。 唐 李贺 《五粒小松歌》:“緑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南山。”

先帝

(1).远古帝王。《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 郑玄 注:“先帝, 大皥 之属。”

(2).前代已故的帝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 长 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詔。”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唐 韩愈 《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监脩 李吉甫 授臣以前史官 韦处厚 所撰先帝实録三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 崇禎 先帝縊死 煤山 , 周皇后 也殉难自尽。”

鲐背

(1).谓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为高寿之征。《尔雅·释诂上》:“鮐背、耇老,寿也。” 郭璞 注:“鮐背,背皮如鮐鱼。” 汉 焦赣 《易林·震之比》:“耋老鮐背,齿牙动摇,近地远天,下入黄泉。” 宋 梅尧臣 《元日》诗:“举杯更献酬,各尔祝鮐背。”

(2).代称老人。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垂髫鮐背,山农野叟,咸以手加额,仰面谢天。” 清 曹寅 《集余园看梅》诗:“鳩车竹马曾经处,鮐背龎眉识此生。”

三旌

(1).指公、侯、伯三公。《庄子·让王》:“ 子綦 为我延之以三旌之位。” 陆德明 释文:“三旌,三公位也。 司马 本作三珪。”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制科》:“ 屠羊 隐名, 楚王 延以三旌之位。” 明 方孝孺 《乐寿堂记》:“自兹以往,纵侥倖有成,而窃五鼎之食,三旌之位,亦无与於乐矣。”参见“ 三圭 ”。

(2).三面旌旗。 清 朱彝尊 《题汪检讨楫乘风破浪图》诗:“琅函锦题国门出,车前騶唱扬三旌。”

潸然

流泪的样子

不觉潸然泪下

世道

指社会状况、风气

唉!别提那 * 的旧世道了

老人家,如今世道变了。变得不用吃糠了。——赵树理《传家宝》

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私恩

私人的恩惠。《韩非子·饰邪》:“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制詔御史: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汉书·匡衡传》:“不以私恩害公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庸闲斋笔记>褒贬未允》:“一则谓 左公 不感私恩,专尚公义,疑其卓卓能自树立,而羣相推重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