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

作者:江总 朝代:隋代

原文

四知无矫志。
二施启幽心。
简通避人物。
偃息还山林。
曲涧停驺响。
交枝落幔阴。
池台聚冻雪。
栏牖噪归禽。
石彩无新故。
峯形讵古今。
大车何杳杳。
奔马遂骎骎。
何以修六念。
虔诚在一音。
未泛慈舟远。
徒令愿海深。

诗词问答

问:《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的作者是谁?答:江总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隋代
问:江总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总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四知

《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 昌邑 ,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无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 愧而出。”又《传赞》:“ 震 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旧唐书·良吏传下·李尚隐》:“有怀金以赠 尚隐 者, 尚隐 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奉呈湖南亲友》诗:“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赵翼 《入耳赃》诗:“四知金到虽麾去,已是人间入耳贜。”

幽心

幽栖之心。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烟景抱空意,蘅杜缀幽心。” 唐 杜甫 《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诗:“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復见幽心。”

人物

(1)

(2) 小说或戏剧中被描写的人

人物描写

(3) 被认为有突出或显著特性的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 * 《沁园春·雪》

恺撒是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西人之画,则人物必有概范,山水必有实景。——蔡元培《图画》

(4) 讲话者;提警告、提要求、鼓励或发命令的人

由一个圈内人物指导

(5) 有才能之人

此人是个人物

偃息

(1) 休养;歇息

(2) 停息;止息

还山

(1).致仕;退隐。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末自 夏汭 ,固乞还山。权憇 汝南县 境,固非息心之地。”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清 汪懋麟 《九月十三日还山》诗之一:“幸遂还山愿,萧然去国轻。”

(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六:“有人劝这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六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得人送你还山?’”

驺响

车马声。 隋 江总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曲涧停騶响,交枝落幔阴。”

池台

池苑楼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晋明帝 欲起池臺, 元帝 不许。” 唐 孟浩然 《姚开府山池》诗:“主人新邸第,相国旧池臺。”《旧唐书·后妃传序》:“ 大帝 、 孝和 ,仁而不武,但恣池臺之赏,寧顾衽席之嫌, 武 室, 韦 宗,几危运祚。”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坞壁 三山 古,池臺六代幽。”

冻雪

犹冰雪。 隋 江总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池臺聚冻雪,栏牖噪归禽。” 唐 韦应物 《宿永阳寄璨律师》诗:“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

新故

(1).新与旧。《韩非子·五蠹》:“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汉 辛延年 《羽林郎》诗:“人生有新故,贵贱不相踰。” 晋 孙绰 《<兰亭集>后序》:“往復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復陈矣。” 明 夏完淳 《班婕妤咏扇》诗:“彩色固不移,君心有新故。”

(2).指新来的人与故有的人。《北史·魏安丰王猛传》:“频经师旅,人物彫弊, 延明 招携新故,人悉安业,百姓咸附。”

(3).指新交与故友。 唐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相逢半新故,取别随薄厚。”

古今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大车

(1)

(2) 古代乘用的牛车。亦特指大夫所乘之车

(3) 泛指牲口拉的两轮或四轮车

(4) 亦作“大伡”。对火车司机或轮船上负责管理机器的人的尊称

杳杳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兴祖 补注:“杳杳,远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3).犹渺茫。 唐 许浑 《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

(4).犹隐约,依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徐闻 渡海适 朱崖 ,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奔马

跑得很快的马

骎骎

(1) 马跑得很快

驾彼四骆,载骤骎骎。——《诗·小雅·四牡》

皋兰被径路,青骊逝骎骎。——三国魏·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2) 又如:骎骎(马快跑的样子)

(3) 迅疾

然后由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骎骎进于大同之世矣。——《老残游记》

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六念

佛教语。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见《大般涅槃经》卷十八。 明 无名氏 《节侠记·订访》:“真个六念静心猿,果然三循袪爱马。”

虔诚

恭敬而有诚意

是个虔诚而又敬畏上帝的人

一副虔诚的态度

一音

(1).同一个声音。《淮南子·说林训》:“犹金石之一调,相去千岁,合一音也。”

(2).佛教称佛说法之音为“一音”。后亦以“一音”指高僧大德宣讲佛法之音。《维摩诘经·佛国品》:“佛以一音演説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一音演而荒憬服,三圣澄而礼乐备。” 唐 王维 《能禅师碑》:“每大师登座,学众盈庭,中有三乘之根,共听一音之法。”《景德传灯录·东土二祖慧可大师》:“﹝大师﹞付嘱已,即於 鄴 都,随宜设法,一音演畅,四众皈依。”

(3).一种读音。《朱子语类》卷二三:“又诗中‘憯’字训‘曾’,不知一音耶?二音耶?”

愿海

佛教语。谓佛菩萨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弘愿,似海无涯。《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以严浄一切佛国土显示一切大愿海法门。” 隋 江总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 隋炀帝 《受菩萨戒疏》:“具足成就,皆满愿海。”

诗文赏析


原题: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