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络纬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群知络纬到秋吟,耳畔何来唧唧音。

却共温花荣此日,将嗤冷菊背而今。

夏虫乍可同冰语,朝槿原堪入朔寻。

生物机缄缘格物,一斑犹见圣人心。

诗词问答

问:《咏络纬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一

参考注释

络纬

虫名。即莎鸡,俗称络丝娘、纺织娘。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故名。 汉 无名氏 《古八变歌》:“枯桑鸣中林,络纬响空堦。” 唐 李白 《长相思》诗:“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簞色寒。” 清 沉用济 《寄衣曲》:“去年寄衣秋月明,络纬索索窗前明。” 郁达夫 《采石矶》诗:“络纬啼歇疏梧烟,露华一白凉无边。”

秋吟

(1).秋日吟唱。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蟋蟀候秋吟,蜉蝣出以阴。” 唐 李咸用 《登楼值雨》诗:“江激多佳景,秋吟兴未穷。” 南唐 李中 《书小斋壁》诗:“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

(2).指吟咏秋景的诗作。 唐 杜荀鹤 《读张仆射诗》诗:“秋吟一轴见心胸,万家搜罗咏欲空。”

耳畔

亦作“ 耳伴 ”。耳边。《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阿弥陀佛 念几声,耳伴清寧倒伶俐。” 清 百一居士 《壶天录》卷下:“耳畔有促之起者,一举目,则帆檣错杂,烟波浩然,盖已抵 申江 矣。” 茅盾 《子夜》十三:“这一声在耳畔的呼唤,把 朱桂英 乱跳的心镇定了。”

唧唧

形容虫叫声、叹息声等

虫声唧唧

而今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 * 《忆秦娥·娄山关》

夏虫

(1).夏天的虫。 唐 元稹 《表夏》诗之七:“云鸿方警夜,笼鸡正鸣晓……草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 章炳麟 《菌说》:“麋鹿食荐,夏虫茹腐,非甘之也。彼生乎其地,长乎其时,则自以为适矣。”

(2).比喻识见短浅的人。用《庄子·秋水》典。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况於全百年者,万未有一乎?諦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隋书》:“ 宋 以后人不知古义,以纬书为怪诞,妄詆 郑君 ,亦夏虫之见矣。”参见“ 夏虫语冰 ”。

乍可

(1).只可。 唐 元稹 《虫豸诗·浮尘子》之二:“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 宋 蒋捷 《瑞鹤仙·乡城见月》词:“劝清光,乍可幽窗相伴,休照红楼夜笛。”

(2).宁可。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乍可怱怱共百年,谁便遥遥期七夕。” 唐 元稹 《决绝词》:“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中红槿枝。” 宋 辛弃疾 《六州歌头·属得疾小愈戏作以自释》词:“删竹去?吾乍可、食无鱼,爱扶疏。”

(3).方才,恰巧。 清 陆嵩 《新年作》诗:“新年乍可破七日,四日阴雨三日雪。”

怎可。 唐 张鷟 《龙筋凤髓判·考功》:“鸡冠比玉,乍可依稀?鱼目参珠,曾何髣髴?”

冰语

媒人的话。《歧路灯》第九三回:“只为 谭 宅此时蹇修联影,也就冰话聒聪,不再一一细説。”

朝槿

即木槿。花朝开暮落,故常用以喻事物变化之速或时间的短暂。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何库部旧姬拟蘼芜之句诗》:“妾意在寒松,君心逐朝槿。” 唐 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荣枯一旦同朝槿,母子伶仃倍可怜。”参见“ 木槿 ”。

生物

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长、发育、繁殖等能力,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

森林生物

只有几只苍鹰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孟姜女》

机缄

(1).机关开闭。谓推动事物发生变化的力量。亦指气数,气运。《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 成玄英 疏:“机,关也;缄,闭也……谓有主司关闭,事不得已。”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览明达之抚运,乘机缄而理默。”《隐居通议·古赋一》引 宋 傅幼安 《训畬赋》:“妙造化之机缄兮,极上蟠而下际。”

(2).犹隐藏,静止。 明 吕坤 《答康庄衢礼部》:“遇事要活泼,如走盘之珠;机缄要深沉,如在璞之玉。”

(3).犹关键。指事物变化的要紧之处。 黄远庸 《政局之险恶》:“盖彼中虽包罗万有,而能识今日之潮流及机缄所在,以勇於建言者盖亦鲜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四:“这些虽是很简短的文字,实际却道破了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机缄。”

(4).犹机械。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夫兴起之由,则原于外者,为大势所嚮,胥在平庸之客观习惯,动不由己,发如机缄,识者不能堪,斯生反动。”

格物

(1) 穷究事物的道理

格物致知

(2) 纠正人的行为

一斑

指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事物中的一小部分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