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弑魏主

作者:金朋说 朝代:宋代

司马昭弑魏主原文

曹操师模司马昭,熔成成弑济君刀。
恢恢天纲原无漏,报施何曾差一毫。

诗词问答

问:司马昭弑魏主的作者是谁?答:金朋说
问:司马昭弑魏主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金朋说的名句有哪些?答:金朋说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曹操

曹操(155-220) : 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公元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基本统一北方。208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于赤壁,退回北方。被封为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耕,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又多次下令求贤。善写诗歌,作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师模

犹师表。《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郑君 学览古今, 博 文彊识,鉤深致远,诚学者之师模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迂叟》:“ 司马文正 尝铭 范蜀公 所惠布衾云:‘ 颜 乐一簞,万世师模; 紂 居琼室,死为 * 。’” 明 李东阳 《圣驾视学有述》诗:“拜瞻共识师模重,坐讲方知圣道尊。”

司马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和军赋的长官。汉大将军、将军、校尉之属官都有司马,专掌兵事。隋唐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掌兵事,或位置贬谪及闲散官员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姓

恢恢

宽阔广大貌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恢恢然有古人形貌。——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形容作恶者一定会受到惩罚。)——《老子》

天纲

(1).天的纲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六龙服气舆,云盖覆天纲。” 唐 李白 《大鹏赋》:“跨躡地络,周旋天纲。” 王琦 注:“天纲者,天之纲维。”

(2).帝位之统系,王朝之世系。 三国 魏 曹植 《姜嫄简狄赞》:“ 嚳 有四妃,子皆为王。帝 挚 早崩, 尧 承天纲。”《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身柱天纲絶,心扶帝室孱。”

(3).朝廷的纲纪。《后汉书·陈蕃传赞》:“ 陈蕃 芜室,志清天纲。” 唐 韦应物 《睢阳感怀》诗:“豺虎犯天纲,昇平无内备。”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天纲重振,已甘身正典刑。”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北落西南一星曰天纲、主武帐。”

无漏

(1).不泄露。《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詹事徐府君集>序》:“温树靡答,露事不詶;省中之言无漏,席下之跡不疑。”

(2).没有漏洞。 唐 白行简 《滤水罗赋》:“环之劲铁,取其坚而不朽;羃以轻纱,取其疏而无漏。”

(3).佛教语。谓涅槃、菩提和断绝一切烦恼根源之法。与“有漏”相对。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王卫军问》:“药验者疾易痊,理妙者吝可洗。洗吝岂復循环,疾痊安能起灭?则事不侔,居然已辨,但无漏之功,故资世俗之善,善心虽在五品之数,能出三界之外矣。”《百喻经·宝箧镜喻》:“禪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唐 王维 《能禅师碑》:“得无漏不尽漏,度有为非无为者,其惟我 曹溪禪师 乎!” 赵殿成 笺注:“释氏谓道心如完器,妙理犹浄水,一切烦恼,破坏道心,迷失妙理,犹如破器,不能停浄水,讥其过失,名之曰漏。即欲漏、有漏、无明漏也。四果永尽,名曰无漏。”

报施

亦作“ 报嗣 ”。1.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报者倦矣,施者未厌。” 杜预 注:“施,功劳也,有劳则望报过甚。”后以“报施”谓报答;赐予。《史记·伯夷列传》:“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蛮夷贫薄,无所报嗣。愿主长寿,子孙昌炽。” 唐 柳宗元 《睢阳庙碑》:“恩加而感,则报施之常道。”《明史·贵州土司传·贵阳》:“自是每岁贡献不絶,报施之隆,亦非他土司所敢望也。”

(2).犹报应。 宋 秦观 《李固论》:“视国之理乱,则知君臣之贤不肖。以二 汉 论之,报施之道其不殊也如此,然则为君臣者可不戒哉!”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章惇报施》:“ 章惇 二弟九孙,皆及第。 王曾 、 富弼 无子,人以为姦臣、贤臣报施之不公。”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书苑折技》:“虽穿凿疑似之説,然於报施之理,似亦不爽。”

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一毫

一根毫毛。比喻极小或很少。《列子·杨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宋 苏轼 《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如今 韩生 吉帖婚书,并无一毫虚谬。”《镜花缘》第九五回:“向日在家屡要学剑,奈教师此道不精,不过敷衍教了两个势子,却是一毫无用。”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他更从利害远近种种方面着想,觉得回去终于是天经地义。便把恼恨搁在一旁,脸上也不露一毫形色。”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