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

作者:梁启超 朝代:清代

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原文

沥血狗一杯狗,与狗君兄弟交狗,君母即我母,君仇即吾仇。
况我实君累,君更不我尤,我若不报君,狗彘之不犹。
劝君且勿哭,今哭何所求?磨刀复磨刀,去去不暂留。
上有天与日,鉴我即我谋。
我行为公义,亦复为私仇,脚蹴旧山河,手提贼人头,与君拜墓下,一恸为君酬。
万一事不成,国殇亦足豪,云霄六君子,来轸方且遒。
谁能久郁郁?长为儒冠羞。

诗词问答

问: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的作者是谁?答:梁启超
问:留别梁任南汉挪路卢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梁启超的名句有哪些?答:梁启超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沥血

(1).刺破皮肤使滴血以发誓。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不灭沥血之仇,不絶怀毒之怨,犹纵毛炉炭之上幸其焦,投卵千钧之下望必全。” 宋 陆游 《纵笔》诗之三:“会须沥血书封事,请报天家九世仇。”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一节:“当其沥血淋漓,指天誓日,虽凛凛然若薄云霄而贯金石,一遇挫折,苶然馁然。”

(2).滴血以示竭诚。 唐 韩愈 《归彭城》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宋 李纲 《谢落职依旧官祠鄂州居住表》:“虽尝身退,尚致人言。顾沥血安能明心,虽擢髮不足数罪。”《好逑传》第十八回:“若不存原体以自明,则今日之良人,即前日之陌路,剖心莫辨,沥血难明。”

(3).流血。 元 郝经 《伏虎图行》:“铁鬚张磔疑有声,赤吻沥血犹带腥。” 瞿秋白 《乱弹·猫样的诗人》:“英雄要为民族而战,要沥血沙场,固然要用牵马的缰绳。”

(4).滴血以作祭祀。《水浒传》第一一一回:“就押生擒到伪统制 卓万里 、 和潼 ,就那里斩首沥血,享祭三位英魂。” 鲁迅 《热风·即小见大》:“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

一杯

(1).指一杯的容量。《孟子·告子上》:“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唐 王维 《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 阳关 无故人。”《朱子语类》卷二四:“如一杯羹在此冷了,将去温来又好。”

(2).表示少量。 唐 李白 《送鲁郡刘长史》诗:“ 鲁国 一杯水,难容横海鳞。”

(3).特指一杯酒。 唐 杜甫 《台上》诗:“老去一杯足,谁怜屡舞长。” 宋 杨万里 《立春日有怀》诗之一:“白玉青丝那得説?一杯嚥下 少陵 诗!”《红楼梦》第六三回:“这位奶奶那里吃了一杯来了?嘮三叨四的,又排场了我们一顿去了。”

兄弟

(1)

(2) 专指弟弟

(3) 男子自称

君母

(1).封建宗法制,庶子称父之正妻为君母。《仪礼·丧服》:“﹝小功﹞君母之父母、从母。” 郑玄 注:“君母,父之适妻也。”

(2).对母为国君夫人者的称呼。《左传·哀公十六年》:“ 蒯聵 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 晋 。”按,此君母指 卫灵公 之夫人 南子 。

若不

要不是

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狗彘

犬与猪。常比喻行为恶劣或品行卑劣的人。《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汉 贾谊 《新书·时变》:“黥劓者攘臂而为政,行惟狗彘也。” 明 陆采 《明珠记·拒奸》:“ 左押衙 是个好男子,不为此狗彘之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闲话》:“有这样狗彘,该杀,该杀。” 罗瑞卿 《答友人》诗之二:“ 林贼 蛇蝎心,蔽空犹乌云。篡权之狠毒,远超狗彘行。”

不犹

(1).不同。《诗·召南·小星》:“抱衾与裯,寔命不犹。” 毛 传:“犹,若也。” 郑玄 笺:“不若,亦言尊卑异也。”

(2).指不同平常,比平常坏。 清 洪昇 《长生殿·献发》:“只道君心可托,万岁为欢。谁想妾命不犹,一朝逢怒。遂致促驾宫车,放归私第。”

(3).不可,不以为然。《诗·小雅·白华》:“天步艰难,之子不犹。” 毛 传:“犹,可也。”

何所

何处。《史记·孝武本纪》:“人皆以为不治产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徧处处。” 宋 王安石 《胡笳十八拍》:“新人新人听我语:我所思兮在何所?”

去去

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我行

犹言我这里。《水浒传》第十四回:“ 雷横 又駡道:‘贼头贼脸贼骨头,必然要连累 晁盖 !你这等贼心贼肝,我行须使不得。’”

公义

亦作“ 公议 ”。1.公正的义理。《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以公义胜私欲也。”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二》:“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宋 秦观 《白敏中论》:“夫公义私恩适不两全,犹当以道,权其轻重,奈何无故而废之哉。” 鲁迅 《华盖集续编·死地》:“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

(2).公众的议论,舆论。《后汉书·袁术传》:“ 绍 议欲立 刘虞 为帝, 术 好放纵,惮立长君,託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执谊 ﹞既而为 叔文 所引用,初不敢负 叔文 ,迫公议,时时有异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错问了事,公议不平,沸腾喧嚷。”

亦复

(1).也。表示同样。《后汉书·霍谞传》:“至於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復均也。”《世说新语·言语》“ 德操 曰”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半途而废者居多,差釐毫而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终不免被吞并,企业界中亦复如此。”

(2).又。《世说新语·德行》“我何颜谢 桓公 ” 南朝 梁 刘孝标 注:“一门之内,有忠与孝,亦復何恨!”

私仇

由个人利害冲突而结下的仇恨

私仇宿怨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旧山

(1).故乡;故居。《文选·谢灵运<过始宁墅>诗》:“剖竹守沧海,枉帆过旧山。” 吕延济 注:“谓枉曲船帆,来过旧居。” 唐 高适 《封丘作》诗:“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迴。” 唐 贾岛 《寄宋州田中丞》诗:“旧山期已久,门掩数畦蔬。”

(2).旧茔。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终制》:“先君先夫人皆未还 建鄴 旧山,旅葬 江陵 东郭。”按,《汉书·地理志下》“非独为奉山园”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黄图》谓陵冢为山。”

贼人

(1).指作乱、肇祸、侵略等危害国家和人民的人。《左传·昭公七年》:“ 晋 大夫言於 范献子 曰:‘ 卫 事 晋 为睦, 晋 不礼焉。庇其贼人,而取其地,故诸侯贰。’”《晋书·裴宪传》:“ 盾 奥 奔 淮阴 ,妻子为贼人所得。”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陕西攻策》:“不知贼人之谋,果犯何路。”

(2).盗贼。《百喻经·贼偷锦绣用裹氀褐喻》:“昔有贼人入富家舍,偷得锦绣。”《西游记》第五七回:“不期晚间就宿在贼窝主家里,又把一伙贼人尽情打死。”《儒林外史》第三四回:“飞马回来,遇着 孙解官 ,説贼人已投向东小路而去了。”

拜墓

拜扫坟墓。《梁书·吕僧珍传》:“ 僧珍 去家久,表求拜墓。”《元典章·吏部五·奔丧迁葬假限》:“除省亲、拜墓、婚姻之事近后定夺外,据祖父母、父母丧亡并迁葬者,即係人子大事,合依旧例给假并除马程。”

万一

(1) 万分之一,表示极小的部分

万一之得。——《聊斋志异·促织》

(2) 表示可能性极小的假定

万一下大雨,我也一定来

不成

——作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或揣度的语气,常与“难道”、“莫非”等词相呼应

老五不在这儿,莫非又下厂去了不成

国殇

死于国事,为国牺牲的人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南朝宋· 鲍昭《代出自蓟北门行》诗

云霄

(1) 云块飘浮的高空

三三两两的鸣鸟冲向云霄

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上干云霄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六君子

(1).史籍中合称六个杰出人物为“六君子”者甚多,其中最著者,约有:(1)指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礼记·礼运》:“ 禹 、 汤 、 文 、 武 、 成王 、 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於礼者也。”(2) 宋 黄庭坚 、 秦观 、 张耒 、 晁补之 及 陈师道 、 李廌 ,人称“苏门六君子”。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七·姑溪集》:“ 端叔 在 苏 门,名次六君子……观全集殊下 秦 、 晁 、 张 、 陈 远甚。”(3) 宋 宁宗 时,右丞相 赵汝愚 为 韩侂胄 诬陷,太学生 周端朝 、 张衜 、 徐范 、 蒋傅 、 林仲麟 、 杨宏中 六人上书讼其冤,被屏斥,史称“六君子”。见《宋史·忠义传·杨宏中》。(4) 明 熹宗 时, 魏忠贤 擅权,御史 扬涟 劾 忠贤 二十四大罪, 涟 与 左光斗 、 魏大中 、 周朝端 、 袁化中 、 顾大章 皆为 忠贤 构死,世称“六君子”。又 魏忠贤 矫旨逮 周起元 、 缪昌期 、 周顺昌 、 周宗建 、 黄遵素 、 李应升 下狱受酷刑死,世称“后六君子”。参阅《明史·宦官传·魏忠贤》。(5) 清 光绪 中, 谭嗣同 、 林旭 、 杨锐 、 刘光第 、 杨深秀 、 康广仁 因“戊戌变法”失败,同时遇害,世称“戊戌六君子”。参阅《清史稿·李端芬谭嗣同等传论》。

(2).国画称松、柏等六种树木。 元 黄公望 《题云林画》诗:“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此“六君子”指 倪云林 画中的松、柏、樟、楠、槐、榆。名为《六君子图》。参阅 陈衍 《元诗纪事》卷二一。

轸方

谓如轸木那样方正。《子华子·虎会》:“夫子軫方而轂圆者也,将无乎而不可。”

郁郁

(1) 生长茂盛

郁郁葱葱

(2) 形容忧伤苦闷

郁郁不乐

儒冠

(1).古代儒生戴的帽子。《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沛公 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 沛公 輒解其冠,溲溺其中。”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犹思脱儒冠,弃死取先登。” 清 侯方域 《司成公家传》:“﹝ 邓生 ﹞詬公谓:‘若乃养马,而我职弟子员,冠儒冠。’”

(2).借指儒生。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紈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宋 王禹偁 《谢宣赐表》:“儒冠之荣,无以加此。” 清 方文 《送萧赓九北归》诗:“ 长干 一见喜且悲,儒冠端被虚名误。”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