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澄之器博饭浮玉

作者:吴则礼 朝代:宋代

同澄之器博饭浮玉原文

畴昔清都步武联,轩轩鹤骨称癯仙。
君横七弦可忘老,吾得一丘端尽年。
白首终成裹饭去,青灯更作曲肱眠。
步虚声里云旗下,病眼心知有胜缘。

诗词问答

问:同澄之器博饭浮玉的作者是谁?答:吴则礼
问:同澄之器博饭浮玉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吴则礼的名句有哪些?答:吴则礼名句大全

吴则礼同澄之器博饭浮玉书法欣赏

吴则礼同澄之器博饭浮玉书法作品欣赏
同澄之器博饭浮玉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畴昔

往昔;日前;以前

于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礼记·檀弓》

畴昔之事

清都

(1).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 清都 。”《列子·周穆王》:“ 清都 、 紫微 、 钧天 、 广乐 ,帝之所居。”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伏以 长乐 告成,光动紫宫之像; 清都 下照,诚通絳闕之僊。”

(2).帝王居住的都城。 晋 左思 《魏都赋》:“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皇家以中枢北极,清都有天子之宫。” 宋 陆游 《谢赐历日表》之二:“詔班新历,虽举彝章;地近清都,独先下拜。”

步武

(1).很短的距离。《国语·周语下》:“夫目之察度也,不过步武尺寸之间。” 韦昭 注:“六尺为步, 贾君 以半步为武。”《后汉书·臧洪传》:“相去步武,而趋舍异规。”

(2).脚步。 宋 陆游 《道室杂咏》之一:“岂但烟霄随步武,故应冰雪换形容。”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我于感谢了一番他的盛意之后,重整步武,再摸上山去。” 徐迟 《凤翔》:“前方捷报频传,解放军的步武已迫近西南西北边疆。”

(3).跟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模仿、效法。 唐 柳宗元 《为韦京兆作祭杜河中文》:“分命邦畿,步武获陪。”

轩轩

(1).舞貌;飞动貌。《淮南子·道应训》:“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鬢,泪注而鳶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 唐 韩愈 《陆浑山火一首和皇甫湜用其韵》:“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 金 司马朴 《无馀居士斋壁有沉传师游道山岳麓诗石刻穆仲等和之因亦次韵》:“卷藏篋笥已戢戢,风生襟袖何轩轩。” 清 曹寅 《射堂柳已成行命儿辈习射作三捷句寄子猷》诗之三:“画鼓鼕鼕簇羽繁,《黄麞》命舞亦轩轩。”

(2).高扬貌;飞举貌。 南朝 宋 谢惠连 《长安有狭斜行》:“帟帟雕轮驰,轩轩翠盖舒。”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香山寺》:“ 香山 流泉茂树,一著屐即有轩轩白雪之气,於 西山 中当据上座。”

(3).扬扬自得貌。 晋 傅玄 《傅子》:“ 王黎 为黄门郎,轩轩然得志,煦煦然自乐。” 宋 文天祥 《自叹》诗:“竖子溷人漫不省,红缨白马意轩轩。” 明 宋濂 《寓言》之二:“ 晋景 朝出见饭牛者,且行且歌,意轩轩若自得。”

(4).仪态轩昂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诸公每朝,朝堂犹暗,唯 会稽王 ( 司马昱 )来,轩轩如朝霞举。” 宋 杨万里 《古风送刘委游试艺南宫》:“此郎轩轩千里驹,槐花再登乡老书。” 清 方文 《初度书怀》诗之四:“凤鸟復来仪,轩轩自霞举。”

(5).宽悦貌。《灵枢经·通天》:“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膕,此太阳之人也。”

(6).大鸟将停未停时的状态。

鹤骨

(1).修道者的骨相。 唐 孟郊 《石淙》诗之五:“飘飘鹤骨仙,飞动鼇背庭。” 宋 苏轼 《寿星院寒碧轩》诗:“道人絶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2).伶仃瘦骨。 五代 齐己 《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诗:“瘦应成鹤骨,閒想似禪心。” 金 元好问 《工部赵侍郎下世日作》诗:“鹤骨翛然卧石牀,情知合眼即仙乡。” 清 周亮工 《哭陈开仲》诗:“鹤骨难支萧寺雨,鶻魂彳亍故园心。”

(3).鹤骨笛。 清 石同福 《探春慢·小庚先生以孤山探梅词见示继声奉教》词:“鹤骨频吹,梅魂未醒。都入客怀凄怨。”

癯仙

(1).隐居山泽的术士。 宋 苏轼 《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作诗送之》:“归家但草凌云赋,我相夫子非癯仙。”

(2).骨姿清瘦的仙人。指梅花。 宋 陆游 《射的山观梅》诗之二:“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那有此癯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回:“凝情待久,无限恨、癯仙知否?”

七弦

亦作“ 七絃 ”。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琴》:“今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 三国 魏 嵇康 《酒会》诗之一:“但当体七絃,寄心在知己。” 晋 陶潜 《自祭文》:“欣以素牘,和以七弦。” 清 金农 《游晋祠》诗:“更领凉堂趣,风中挥七絃。”

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王弼 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高诱 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万斯寧。”

(2).天的代称。 唐 无名氏 《鸿庆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众生。”

尽年

终其天年。《庄子·养生主》:“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王先谦 集解:“天所与之年,任其自尽,勿夭折之,则有尽者无尽。”

白首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裹饭

(1).谓包裹着饭食送人解饿。语出《庄子·大宗师》:“ 子舆 与 子桑 友,而霖雨十日。 子舆 曰:‘ 子桑 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后遂用作称颂友情的典故。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诗:“褰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宋 王安石 《张明甫主宿明日遂行》诗:“何时復能还,裹饭 冶城 侧。” 金 麻革 《云中夜雨》诗:“明朝谁裹饭,万一使君怜。”

(2).谓携带饭粮以备服役或远行。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敛书付衣囊,裹饭随药笈。” 清 黄宗羲 《御史余公墓志铭》:“ 封 与 延津 接壤,邮置错互於百里之外,裹饭受役,民甚苦之。”

青灯

(1).亦作“ 青鐙 ”。光线青荧的油灯。 唐 韦应物 《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宋 陆游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诗:“白髮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十一:“背老亲而独游,理 兔园 故业,青鐙顾影,悴可知己。”

(2).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天雨花》第二回:“不念我,少年春,空房独守;不念我,红颜女,一世青灯。”《冷眼观》第一回:“ 张令 半世青灯,一行作吏,到任后吏治过於勤劳,偶染痰疾,刻已稍愈。”

作曲

编写音乐作品

用奏鸣曲的形式作曲

虚声

(1).虚名;虚誉。《韩非子·六反》:“布衣循私利而誉之,世主听虚声而礼之,礼之所在,利必加焉。”《后汉书·黄琼传》:“自顷徵聘之士, 胡元安 、 薛孟尝 、 朱仲昭 、 顾季鸿 等,其功业皆无所採,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 宋 陈师道 《别黄徐州》诗:“一日虚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若不是他引我进去相见呵,万一谬採虚声聘定了,把鸞凰效,兀的不是神仙魑魅同偕老。”

(2).假话;空话。 唐 皇甫湜 《制策一道》:“臣伏见赦令节文,周备纤悉,空文虚声,溢於视听,而实功惠未有分寸及於苍生。” 唐 罗隐 《塞外》诗:“可使御戎无上策,只应忧国是虚声。”《金史·完颜合达移剌蒲阿传论》:“异时伐 宋 , 唐州 之役丧师七百,主将 讹论 匿之,而以捷闻。御史 纳兰 纠之, 宣宗 奬御史,而不罪 讹论 ,是君臣相率而为虚声也。”

(3).虚假的声势。 宋 司马光 《言西边上殿札子》:“ 谅祚 又数扬虚声以惊动边鄙,而将帅之臣率多懦怯,别无才谋以折衝御侮,只知多聚兵马以自卫其身。” 明 袁宏道 《送刘都谏左迁辽东苑马寺簿》诗:“东虏近乘胜,虚声震京甸。”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第二节:“ 朝鲜 政府亲 美 疏 俄 仇 清 恶 日 , 满清 依 俄国 虚声援助, 日本 得 美国 实力支持, 中 日 斗争愈益紧张。”

(4).空谷间传出的回声。 唐 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鳧连倒影,巖鸟应虚声。”

旗下

属下

他旗下的山顶酒店一直生意兴隆

病眼

(1).谓老眼昏花。 唐 白居易 《别行简》诗:“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 前蜀 韦庄 《酬吴秀才霅川相送》诗:“离心不忍闻春鸟,病眼何堪送落暉。”

(2).眼睛有病;有病的眼睛。 唐 温庭筠 《雪》诗之一:“ 谢庄 今病眼,无意坐通宵。” 宋 邵雍 《代书寄长安幕张文通》诗:“枯肠忺饮酒,病眼怕看书。”

心知

心智。知,同“ 智 ”。《礼记·乐记》:“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 陆德明 释文:“知,音智。”《旧唐书·柳公绰传》:“寒暑满天地之间,浹肌肤於外;好爱溢耳目之前,诱心知於内。” 清 戴震 《孟子字义疏证·性》:“人之血气心知,原於天地之化者也。”

犹知心。指好友或情人。 唐 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诗:“ 丹阳 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唐 李咸用 《送进士刘松》诗:“滔滔皆 鲁 客,难得是心知。” 明 冯梦龙 《山歌·素帕》:“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

胜缘

佛教语。善缘。 南朝 梁武帝 《游锺山大爱敬寺》诗:“驾言追善友,迴舆寻胜缘。” 唐 王维 《为舜闍黎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时若不加兵而贼破,不扰物以人和,緇侣胜缘,苍生厚幸。” 宋 秦观 《法云寺长老然香会疏文》:“肆求善友,同结胜缘。”《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见此胜缘,各各布施。”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