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

作者:黄滔 朝代:唐代

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原文

庐阜东林寺,良游耻未曾。
半生随计吏,一日对禅僧。
泉远携茶看,峰高结伴登。
迷津出门是,子细问三乘。

诗词问答

问: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的作者是谁?答:黄滔
问: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黄滔的名句有哪些?答:黄滔名句大全

黄滔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书法欣赏

黄滔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书法作品欣赏
题东林寺元祐上人院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704-25

参考注释

庐阜

庐山 。 南朝 梁 刘孝绰 《酬陆长史倕》诗:“ 庐阜 擅高名,岧岧凌太清。” 唐 孟浩然 《夜泊庐江闻故人在东林寺以诗寄之》:“江路经 庐阜 ,松门入 虎溪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慎虚》:“﹝ 刘慎虚 ﹞后欲卜隐 庐阜 ,不果。”

东林寺

寺名。在今 江西 庐山 。 晋 太元 中, 慧远法师 在 江州 刺史 桓伊 资助下建成。 唐 会昌 三年寺废, 大中 三年复修。 宋 改名 太平兴国寺 。解放以来,经过修葺,已成为 庐山 古迹之一。参阅《全唐文》卷二 * 李邕 《东林寺碑序》。

良游

亦作“ 良游 ”。1.犹畅游。 汉 刘桢 《黎阳山赋》:“良游未厌,白日潜暉。” 晋 谢混 《游西池》诗:“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宋 朱熹 《次秀野韵》之二:“卧看晓色忻初霽,起约良游醉好春。”

(2).指欢畅的游人。 唐 王维 《韦侍郎山居》诗:“良游盛簪紱,继跡多 夔 龙 。”

(3).驯良的鸟媒。《文选·潘岳<射雉赋>》:“良游呃喔,引之规里。” 徐爰 注:“良游,媒也。言媒呃喔其声,诱引令入可射之规内也。”

见“ 良游 ”。

未曾

不曾

臣未曾闻也。——《战国策·魏策》

这样的丰收年,我活了八十岁也未曾见过

半生

人生的一半,半世

随计

语本《史记·儒林列传》:“ 公孙弘 为学官,悼道之鬱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本谓应征召之人偕计吏同行,后遂以“随计”指举子赴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公荐》:“某始出山随计,进退唯公命。”《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所擢凡千百餘人,其中有自 晋 天福 中随计者。”参见“ 计偕 ”。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眦睚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一天,一昼夜

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

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禅僧

和尚。《宋书·夷蛮传·婆黎国》:“时 鬭场寺 多禪僧,京师为之语曰:‘ 鬭场 禪师窟, 东安 谈义林。’” 宋 苏轼 《次韵颖叔观灯》:“ 安西 老守是禪僧,到处应燃无尽灯。”《 * 词话》第二七回:“又有那琳宫梵刹,羽士禪僧,住着那侵云经阁,接汉鐘楼。”

结伴

结成同伴

结伴同行

迷津

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

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红楼梦》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子细

(1).认真、细致;细心。《魏书·源怀传》:“ 怀 性宽容简约,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贵人,理世务当举纲维,何必须太子细也。譬如为屋,但外望高显,楹栋平正,基壁完牢,风雨不入,足矣。斧斤不平,斲削不密,非屋之病也。’” 唐 李德裕 《续得高文端贼中事宜四状》:“昨日 高文端 到宅辞臣,因子细问得贼中事宜。” 宋 杨万里 《又题寺后竹亭》诗:“壁间题字知谁句,醉把残灯子细看。” 元 王仲元 《粉蝶儿·道情》套曲:“俺也曾子细评跋:譬似去丹墀内穿靴着袍,怎如俺草庵中丫髻环絛。” 梁启超 《袁政府伪造民意密电书后》:“至其种种鬼蜮情形,请读者将各电原文子细熟观,当能想像八九。”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京派”和“海派”》:“子细一想,他的话千真万确。”

(2).小心,留神。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相公且子细,秀才子口头言语,岂可便信?”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二折:“姐姐,到那里子细着。”

(3).清晰;分明。 唐 杜甫 《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三:“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牀;野桥分子细,沙岸绕微茫。” 唐 张鷟 《游仙窟》:“烟霞子细,泉石分明,实天上之灵奇,乃人间之妙絶。”

(4).详情;底细。 宋 欧阳修 《论讨蛮贼任人不一札子》:“臣曾謫官 荆 楚 ,备知土丁子细。”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李裁 ﹞泛舟已到 桐卢 ,五鼓欲行,忽有人大呼,寻 李大府 船。 李 惊起视之,乃一老人衣布道袍云:‘ 睦州 贼发,吾家所存者三人而已。不可往彼,宜速回也!’ 李 欲登岸询其子细,则已不见。遂遽还 会稽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当时 潘成 知得子细,便乃而去。”

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