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同万益之刘平子梁伯静李世桢张嘉脩舍弟

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原文

阳林半委蕤,芳郊澹野色。

出郭面寒山,泉流暗通洫。

小桥石径转,岗势周纡直。

萝深樵术微,石埼云磴仄。

遥涧绝超距,崇巘顿跻陟。

宛见长空外,冥濛辨水域。

同游兴飞翻,余憩禅房息。

午钟清梦残,香厨荐斋食。

忻然聊一饱,缓步云崖侧。

山花偏殢人,山鸟如旧识。

洞閜阴飔生,峰亏阳景匿。

蝉鸣谷籁幽,鲂跃潭光湜。

浮觞汎瀑渟,纪韵刊苔蚀。

清晖憺可娱,宴坐移景刻。

前山夕霭敛,髣髴故蹊惑。

逢僧乞食归,导我过桥北。

诗词问答

问:《秋日同万益之刘平子梁伯静李世桢张嘉脩舍弟文度登圭峰得北字》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职韵

参考注释

阳林

(1).生在山南的林木。《文选·左思<招隐诗>之一》:“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李善 注:“ 郑玄 《周礼》注曰:‘阳木生於山南也。’”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惠风佇芳於阳林,醴泉涌溜於阴渠。” 唐 皎然 《读<张曲江集>》诗:“春杼弄緗綺,阳林敷玉英。”

(2).古地名。《文选·曹植<洛神赋>》:“容与乎 阳林 ,流眄乎 洛川 。” 李善 注:“ 阳林 ,一作 杨林 ,地名。生多杨,因名之。”

委蕤

柔弱;软弱。《国语·周语下》“蕤宾” 三国 吴 韦昭 注:“蕤,委蕤,柔貌也。”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召还》:“金枝玉叶病委蕤,廿载 南柯 寄一枝。” 清 无名氏 《木兰从军》前本:“如何这样委蕤不成材料,贪生怕死使人笑?”

芳郊

花草丛生之郊野。 唐 王勃 《登城春望》诗:“芳郊花柳遍,何处不宜春。” 宋 柳永 《内家娇》词:“垂杨艳杏,丝软霞轻,绣出芳郊明媚。”《白雪遗音·马头调·游春》:“芳郊以外,百花争开,最宜放怀。”

野色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寒山

(1).传说中北方常寒之山。《楚辞·大招》:“魂乎无北!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 晋 张协 《七命》:“大夫曰:‘寒山之桐,出自太冥。’”

(2).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南州实炎德,桂树凌寒山。” 唐 韩翃 《送齐山人归长白山》诗:“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秋畦公取士》:“秋风几树天香动,吹向寒山老桂林。”

(3).指 浙江省 天台县 的 寒岩 。 唐 诗僧 寒山子 曾居此。 唐 寒山 《诗》之三:“可笑 寒山 道,而无车马踪。” 唐 寒山 《诗》之二○三:“我家本住在 寒山 ,石巖栖息离烦缘。”

(4).即 寒山子 。 唐 寒山 《诗》之二二○:“时人见 寒山 ,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 宋 陆游 《醉中题民家壁》诗:“吾诗戯用 寒山 例,小市人家到处题。”参见“ 寒山子 ”。

(5).地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本 支硎山 之支峰, 明 处士 赵宧光 曾隐居于此。

(6).地名。在 江苏省 徐州市 东南。《晋书·刘遐传》:“詔 遐 领 彭城 内史,与 徐州 刺史 蔡豹 、 太山 太守 徐龕 共讨 抚 ,战於 寒山 , 抚 败走。”

(7).地名。在 广西 玉林县 西北三十里。参阅《九域志》。

泉流

泉水流出形成的水流

小桥

(1). 三国 吴 周瑜 之妻。《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得 桥 公二女,皆国色也。 策 自纳 大桥 , 瑜 纳 小桥 。”

(2).小型桥梁。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之五:“小桥飞断岸,高花出迥楼。” 元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石径

亦作“ 石逕 ”。山间石路。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鴈行缘石逕,鱼贯度飞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巖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径崎嶇,人蹟裁交。” 唐 杜牧 《山行》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三国演义》第一一九回:“马到山根断,兵来石径分。”

纡直

曲直。 南朝 宋 鲍照 《观漏赋》:“从江河之紆直,委天地之圆方。” 唐 王勃 《春思赋》:“感大运之盈虚,见长河之紆直。”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东流 黄河 水,茫茫汎紆直。”

云磴

高山上的石级。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松膏背日凝云磴,丹粉经年染石牀。” 元 倪瓒 《题画》诗:“水榭汀桥曲曲,风林云磴层层。” 明 何景明 《镜光阁》诗:“风铃齐送响,云磴曲盘空。”

超距

跳跃。古代练习武功的一种活动。《管子·轻重丁》:“男女当壮,扶輦推舆,相睹树下,戏笑超距,终日不归。”《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王翦 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 清 吴伟业 《送山东耿中丞青藜》诗:“幕中壮士争超距, 稷下 高贤共唱酬。”

跻陟

(1).晋升,升迁。 唐 颜真卿 《鲜于氏离堆记》:“﹝ 鲜于叔明 ﹞时刺 商州 , 炅 又申掾京兆,不同躋陟,有恨如何?”

(2).踏进,跨入。 明 张居正 《送南阳公赴留都考功序》:“人谓君躋陟通显,且旦夕矣,胡至罹此意外哉!”

长空

宽广高远的天空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毛 * 《蝶恋花·答李淑一》

遨游长空

冥濛

幽暗不明。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颜延之<侍宴>》:“青林结冥濛,丹巘被葱蒨。” 唐 王泠然 《夜光篇》诗:“游人夜到 汝阳 间,夜色冥濛不解颜。” 元 汤式 《一枝花·题崇明顾彦昇上居》曲:“近睹着 扶桑 野阳乌闪烁,遥认着 蓬莱山 烟靄冥濛。”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青冢无草木》:“ 昭君 墓, 嘉禾 曹秋岳 先生尝至,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濛作黱色,古云青冢。”参见“ 冥蒙 ”。

水域

(1).指江、河、湖、海从水面到水底的一定范围。 萧乾 《人生采访·坐船犯罪记》:“看哪,每一寸祖国的水域都由我视野移去了,船过 东京湾 ,笔直向 西贡 航去。”

(2).港湾和河道中供船舶航行、停靠或作业的水面。如:航道水域;港口水域。

游兴

游览的兴致

飞翻

(1).亦作“ 飞飜 ”。飞翔翻腾。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苟非鸿鵰,孰能飞飜。” 唐 曹唐 《长安客舍叙邵陵归宴寄永州萧使君》诗之二:“不知何路却飞翻,虚受贤侯郑重恩。” 宋 王禹偁 《中书试诏臣僚和御制雪诗序》:“点缀於五城双闕,飞飜於三市九衢。”

(2).谓翻落。 清 纳兰性德 《虎阜》诗:“金虎既销灭,玉燕亦飞翻。”

禅房

寺院建筑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静修居住、讲经颂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梦

犹美梦。 宋 陆游 《枕上述梦》诗:“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宋 文天祥 《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诗:“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妾少解按摩之术,愿尽技能,以侑清梦。” 刘大白 《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醒来啊! * 人的清梦!”

香厨

亦作“ 香厨 ”。即香积厨。 唐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清 顾梦游 《社集天界循公房》诗:“杖钱曾不繫,随意乞香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这是俺修行本等,不必睬他;且去香厨用斋罢。”参见“ 香积厨 ”。

见“ 香厨 ”。

斋食

(1).古人斋戒时所用的饭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世人或端坐奥室,不妨言笑,盛营甘美,厚供斋食,迫有急卒,密戚至交,尽无相见之理,盖不知礼意乎?” 清 赵翼 《西岩治具全用素食作素食歌见示亦作一首答之兼调梦楼》诗:“古人斋食但忌荤,所谓荤者乃五辛。”

(2).供僧、尼或佛教徒吃的素食。《水浒传》第四回:“长老叫备斋食,请 赵员外 等方丈会斋。”

忻然

喜悦貌;愉快貌。《史记·周本纪》:“ 姜原 出野,见巨人跡,心忻然説,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夫会宾盈堂,酒酣奏琴,或忻然而欢,或惨尔而泣。” 宋 司马光 《送李公明序》:“ 光 忻然服其言,益知贤者所存,固非庸人所能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武技》:“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 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缓步

慢步,步伐舒徐

他缓步穿过一条田间小路

云崖

云际;云端

山花

(1).山间野花。 北周 庾信 《咏画屏风诗》:“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 唐 杜甫 《早花》诗:“腊日 巴江 曲,山花已自开。” 金 赵秉文 《仿摩诘“独坐幽篁里”》诗:“石上多古苔,山花间红碧。” 陈毅 《枣园曲》:“喜四面山花无数, 延河 水伴秧歌唱,看诗词大国推盟主。”

(2).植物名。 唐 段公路 《北户录·山花燕支》:“山花,丛生。 端州 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抽穗长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开。土人採含苞者卖之,用为燕支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蓝花。”

旧识

(1) 旧时相识

旧识之友

(2) 旧日有交往的人;老朋友;旧交;旧知

他和我是旧识

阴飔

凉风。 明 宋濂 《玉壶轩记》:“菴之东南又若干步,林樾苍润,空翠沉沉扑人,阴颸一动,虽当烈火流金之候,使人翛翛有挟纊意。”

阳景

阳光。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阳景所临,由来无隔。”《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早晨浓阴大雾,旋即开晴,阳景舒长,天气亦热。”

浮觞

(1).古人每逢三月上旬的巳日在环曲的水渠旁集会,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饮,称“浮觴”。 汉 孔臧 《杨柳赋》:“流川浮觴,殽核纷杂。” 宋 苏辙 《平溪堂》诗:“盥手从今休汲井,浮觴取意便临流。”参见“ 浮杯 ”。

(2).指饮酒。 三国 魏 吴质 《在元城与魏太子笺》:“虽 虞卿 适 赵 , 平原 入 秦 ,受赠千金,浮觴旬日,无以过也。”

清晖

(1).明净的光辉、光泽。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双鸞游兰渚,二离扬清暉。”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明 陶宗仪 《南浦》词:“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暉别有 越 中真趣。” 清 方文 《秋夜饮顾与治斋中》诗:“清暉在山川,流光及城闕。”

(2).比喻容光,面容。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兰桂有芬,清暉自远。” 唐 李商隐 《梦令狐学士》诗:“山驛荒凉白竹扉,残灯向晓梦清暉。” 明 夏完淳 《六君咏·徐詹事》:“灵旗动虚无,清暉宛如昨。”

(3).山水的代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八:“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驛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暉。”

宴坐

静坐,安坐

龙湫宴坐。——宋· 沈括《梦溪笔谈》

移景

见“ 移影 ”。

髣髴

(1).隐约,依稀。《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 洪兴祖 补注:“《説文》云:髣髴,见不諟也。” 晋 陶潜 《桃花源记》:“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 唐 李绅 《华山庆云见》诗:“依稀来鹤态,髣髴列仙羣。” 宋 梅尧臣 《和王舍人<忆省中小桃>》:“髣髴物华先上苑,依稀歌吹下 昭阳 。” 清 唐孙华 《石鼓歌》:“蘚斑啮蚀字揞揜,髣髴尚可形模求。”

(2).约略的形迹。《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 邯郸 者,曾未得其髣髴,又復失其故步。” 晋 潘岳 《悼亡诗》:“帷屏无髣髴,翰墨有餘跡。” 宋 苏轼 《凌虚台记》:“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髣髴,而破瓦頽垣无復存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翻今之《易》与《书》,间能得其髣髴。”

(3).类似,好像。《文选·张衡<西京赋>》:“曾髣髴其若梦,未一隅之能睹。” 李善 注:“《説文》曰:彷彿,相似,见不諦也。”《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于是以 亮 为右将军” 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 《汉晋春秋》:“ 曹操 智计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孙 吴 。” 宋 苏轼 《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诗:“近者戯作《凌云赋》,笔势髣髴《离骚经》。” 闻一多 《诗与批评·艺术底忠臣》:“无数的人臣,髣髴真珠攒在艺术之王的龙衮上。”

(4).引申为比似,比并。 宋 苏籀 《栾城先生遗言》:“ 西汉 之文,后世莫能髣髴。”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观 褚公 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髣髴哉!”

(5).仿照,模仿。 明 焦竑 《焦氏笔乘·龟山不轻解易》:“尝谓説《易》须髣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笔。”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上:“致画师数辈,为言姿态折曲,髣髴追写,卒不肖。”

(6).大约,几乎。《敦煌变文集·燕子赋》:“脊上缝箇服子,髣髴亦高五尺。” 唐 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 东都 五顷田;然后兼卖所居宅,髣髴获緡二三千。” 宋 欧阳修 《晋祠》诗:“废兴髣髴无旧老,气象寂寞餘山川。”

故蹊

原路;旧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诗:“来人忘新术,去子惑故蹊。” 唐 李端 《酬前大理寺评事张芬》诗:“悵望成幽梦,依依识故蹊。” 唐 杜牧 《朱坡》诗:“ 汉 馆留餘趾, 周 臺接故蹊。”

乞食

乞讨食物

过桥

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