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识

作者:宋太宗 朝代:宋代

缘识原文

群生宗法界,秘密十方尊。
大教缘心识,周通一念存。

诗词问答

问:缘识的作者是谁?答:宋太宗
问:缘识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太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太宗名句大全

宋太宗缘识书法欣赏

宋太宗缘识书法作品欣赏
缘识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群生

众生;一切生物

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汉书·董仲舒传》

法界

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於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宋 范成大 《再次喜雨诗韵以表随车之应》:“一念故应周法界,万神元不隔明庭。”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夫此圆成实自性云者,或称真如,或称法界,或称涅槃。”

秘密

有所隐蔽,不为人知;隐蔽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佛教指隐密深奥之法

秘密活动

秘密情况

十方

指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

大教

(1).重要的教导和训戒。《礼记·乐记》:“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肆意芳讯,大教克明。”

(2).尊称别人的教言。与人接谈或书信中所用的套语。《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一路问来,果然问着,今幸得接大教。” 陈启泰 《致缪荃孙书》:“辱大教,存注甚厚,且诵且荷。”

(3).指佛教。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初是大教流行 江 东,经卷未备,禪法无闻,律藏多闕。”

即南交。指南方边远地带。《大戴礼记·五帝德》:“南抚 交阯 大教。” 俞樾 《诸子平议·大戴礼记二》:“大教即大交也。《通鑑》前编引《书大传》,‘中祀大郊’与‘秋祀柳穀’、‘冬祀幽都’对文, 郑 注曰:南交称大交。《书》曰:宅南交。然则大交为南方之地,犹柳穀为西方之地,幽都为北方之地也。此作大教者,‘教’与‘交’声近。”参见“ 南交 ”。

心识

(1).心志。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然斯数子,皆以投命之祸,临不测之机,表露心识,犹以安全;况乎君子无彼人之罪,而有其善乎?”

(2).才智。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孤虽庸薄不及通贤,犹曰生民寧无心识。”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至於入穴登巢,鶉居鷇饮,不殊於羽族,取类於毛群,亦何贵於人灵,何用於心识?”

(3).心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白马寺》:“有沙门 宝公 者,不知何处人也,形貌丑陋,心识通达,过去未来,预覩三世。”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数日,復又闻彼二人相谓曰:‘吾自食肉后,心识明达,触事有智;不徒有智,又能穷理。’”

(4).神志。 唐 韩愈 《进撰平淮西碑文表》:“闻命震骇,心识颠倒。非其所任,为愧为恐。经涉旬月,不敢措手。”

(5).意识。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 和鸾 和 祖凤 虽有主仆底名分,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这种阶级的成见早已消灭无馀。”

(6).道家指与实体相对的精神。 南朝 梁 江淹 《丹砂可学赋》:“輟阴阳於形有,传变化於心识。”

周通

(1).四面畅达。《艺文类聚》卷七四引《尹文子》:“博尽关塞之宜,得周通之路,而不能制齿之大小,在遇者也。” 汉 班固 《西都赋》:“左墄右平,重轩三阶,闺房周通,门闥洞开。”

(2). 五代 后周 钱文。通,通宝。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 欧阳公 记 开寳 钱文曰‘宋通’。予按 周显德 钱文曰‘周通’,故国初因之,亦曰‘宋通’。”

周围通连。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高阳王寺》:“居止第宅,匹於帝宫。白壁丹楹,窈窕连亘,飞簷反宇,轇轕週通。”一本作“ 周通 ”。

一念

(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