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地黄原文

地黄饷老马,可使光监人。
吾闻乐天语,喻马施之身。
我衰正伏枥,垂耳气不振。
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沉水得稚根,重汤养陈薪。
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崖蜜助甘冷,山姜发芳辛。
融为寒食饧,咽作瑞露珍。
丹田自宿火,渴肺还生津。
愿饷内热子,一洗胸中尘。

诗词问答

问:地黄的作者是谁?答:苏轼
问:地黄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轼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轼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地黄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

但取芦藤地黄辈观。——宋· 沈括《梦溪笔谈》

监人

监守之人。《宣和遗事》后集:“帝泣不能出声,是日饮食不至,惟监人私以浆水进之。”

乐天

乐于顺应天命,引申为乐于自己的处境而无忧虑

乐天知命,故不忧。——《易·系辞上》

衰正

衰怠与端正。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惨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仪。” 刘昞 注:“仪者形之表也,故仪衰由形殆,仪正由形肃。”

伏枥

亦作“ 伏歷 ”。1.马伏在槽上。指受人驯养。《汉书·李寻传》:“马不伏歷,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唐 杜甫 《高都护骢马行》:“雄姿未受伏櫪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2).喻指养育。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二六:“但受伏櫪恩,何以异駑駘!”

(3).指蓄养在厩中的马匹。《汉书·梅福传》:“虽有 景公 之位,伏歷千駟,臣不贪也。”

(4).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后用为壮志未酬,蛰居待时的典故。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六:“不谓乘轩意,伏櫪还至今。” 明 杨珽 《龙膏记·旅况》:“到如今阨蓬蒿伏櫪栖山,叹息损朱颜。” 华罗庚 《病中斗》诗:“我行虽彳亍,岂 * 櫪哀。驱驰絶广漠,腾跃越崔嵬。”

垂耳

(1).两耳下垂。形容驯服的样子。 汉 枚乘 《七发》:“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 唐 张九龄 《酬王六霁后书怀见示》诗:“作驥君垂耳,为鱼我曝鳃。” 宋 秦观 《秋夜病起怀端叔作诗寄之》:“彊颜入规模,垂耳受覊鞚。”

(2).下垂到耳。《后汉书·东夷传·三韩》:“唯重瓔珠,以缀衣为饰,乃县颈垂耳。” 宋 苏轼 《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玉釵半脱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

(3).垂挂耳状之物。谓腐木上长木耳等菌类。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木腐或垂耳,草珠竞駢睛。”

不振

(1).不振作,不兴旺。《孔丛子·执节》:“当如今日山东之国,弊而不振,三 晋 割地以求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南越 宾服, 羌 僰 入献, 东甌 入降,广 长榆 ,开 朔方 , 匈奴 折翅伤翼,失援不振。”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后帝师以国事不振,奔还其国,其教遂废。”

(2).不可拯救。《史记·酷吏列传》:“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於不振。”

移栽

(1) 将从原来容器移植到另一处适合继续生长的地方

(2) 移走并栽种在另一个地方;特指挖出来再种在其它土壤或位置

沃壤

肥沃的土地

蕃茂

(1).繁盛。《素问·五常政大论》:“升明之纪,正阳而治,德施周普,五化均衡……其化蕃茂。” 王冰 注:“长气盛,故物大。” 清 钱泳 《履园丛话·园林·从溪园》:“ 从溪园 在 法华镇 …… 法华 故多牡丹,为 东吴 之冠,而园中所植尤蕃茂。” 郭沫若 《苏联游记·七月十七日》:“入市后被导入一座花园,花木蕃茂。”

(2).使繁茂。《汉书·王莽传中》:“平治水土,掌名山川,众殖鸟兽,蕃茂草木。” 宋 苏轼 《地黄》诗:“移栽附沃壤,蕃茂争新春。”

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

稚根

亦作“穉根”。幼根;新根。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沉水得穉根,重汤养陈薪。”

重汤

谓隔水蒸煮。 宋  苏轼 《地黄》诗:“沉水得穉根,重汤养陈薪。” 王十朋 集注引 赵次公 曰:“於鼎釜水中,更以器盛水而煮,谓之重汤。”

东阿

(1).指 三国 魏 曹植 。 植 曾封为 东阿王 ,故称。《文选·左思<魏都赋>》:“勇若 任城 ,才若 东阿 ,抗旍则威噞秋霜,摛翰则华纵春葩。” 刘逵 注:“ 彰 后为 任城王 , 植 为 东阿王 。” 清 赵执信 《海鸥小谱·夜合花》:“ 东阿 才费, 文园 渴剧,端为卿卿。”

(2).东隅。《宋书·后废帝纪》:“晚至 新安寺 就 曇度道人 饮酒。醉,夕扶还於 仁寿殿 东阿毡幄中卧。”

(3).指阿胶。中药阿胶以产于 东阿县 (今属 山东省 )者为贵,因以代称。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投以东阿清,和以北海醇。” 王文诰 注:“《本草》: 陶隐居 云:阿胶出 东阿 ,其用皮有老少,则胶有清浊。”

北海

(1) 大西洋东北部一个浅海,位于欧洲大陆东北与不列颠岛之间

(2)

(3)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港口城市。著名渔港,工业有水产加工、贝雕工艺、电力、造船、机械、化学、轻工、纺织等

(4) 北京市的北海公园

(5) 中国北方的边区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四年》

(6) 渤海

非挟太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7) 贝加尔湖。苏武居北海牧羊之所。今苏联亚洲部分南部的湖泊

乃徒武北海上无人处。——《汉书·李广苏建传》

崖蜜

(1).山崖间野蜂所酿的蜜。又称石蜜、岩蜜。色青,味微酸。《本草纲目·虫一·蜂蜜》﹝集解﹞引 南朝 梁 陶弘景 曰:“石蜜即崖蜜也。在高山巖石间作之,色青,味小酸。” 唐 杜甫 《发秦州》诗:“充肠多薯蕷,崖蜜亦易求。” 宋 苏轼 《地黄》诗:“崖蜜助甘冷,山薑发其辛。”

(2).指樱桃。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宋 王直方 《王直方诗话·东坡<橄榄>诗崖蜜解》:“崖蜜,樱桃。出《金楼子》。” 宋 惠洪 《资国寺春晚》诗:“美忻崖蜜尝新果,香识山樊称意花。”参阅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宋 戴埴 《鼠璞·橄榄》。

山姜

(1).姜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其根、种子和花均可供药用。 晋 嵇含 《南方草木状·山姜花》:“山薑花,茎叶即薑也。根不堪食。於叶间吐花,作穗如麦粒,软红色。煎服之,治冷气甚效。” 宋 苏轼 《地黄》诗:“崖蜜助甘冷,山薑发芳辛。”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山薑》:“山薑生南方,叶似薑,花赤色甚辛,子似草豆蔻,根如杜若及高良薑,今人以其子伪充草豆蔻,然其气甚猛烈。”

(2).术的别名。参阅《尔雅·释草》 宋 邢昺 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术》。

(3).杜若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杜若》。

寒食

(1).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 春秋 时 晋文公 负其功臣 介之推 。 介 愤而隐于 绵山 。 文公 悔悟,烧山逼令出仕, 之推 抱树焚死。人民同情 介之推 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按,《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国中”,则禁火为 周 的旧制。 汉 刘向 《别录》有“寒食蹋蹴”的记述,与 介之推 死事无关; 晋 陆翽 《邺中记》、《后汉书·周举传》等始附会为 介之推 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诸说,惟在春之说为后世所沿袭。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元 仙村人 《春日田园杂兴》诗:“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临行,﹝ 竹子 ﹞执生手曰:‘此归又罹虎口!若得了儂业债,则寒食梨花,求麦饭一盂、纸钱一束,上 真孃 墓一弔;薄命人死无恨耳!’”又,有的地区亦称清明为寒食。 明 张煌言 《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诗:“欲隐尚违惭 介子 ,年年寒食卧江汀。”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塋而已。”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绕了一个大弯,赶到故乡,却正好还在清明寒食的节前。”参阅《太平御览》卷三十、 宋 洪迈 《容斋三笔·介推寒食》、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寒食不必清明》。

(2).吃冷的食物。《后汉书·周举传》:“ 太原 一郡,旧俗以 介子推 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晋 陆翽 《邺中记》:“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煑粳米及麦为酪,杏仁煮作粥。”《北堂书钞》卷一四三引 晋 孙楚 《祭介子推文》:“ 太原 咸奉 介君 之灵,至三月清明,断火寒食,甚若先后一月。”

(3).犹冷食。指寒食节吃的冷的食物。《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煑豚肉并汁露顿,候其冻取之,谓之薑豉,以荐饼而食之。或剜以匕,或裁以刀,调以薑豉,故名焉。”《岁时广记·寒食上·冻薑豉》引 宋 吕原明 《岁时杂记》:“寒食以糯米合采蒻叶裹以蒸之。或加以鱼鹅肉鸭卵等。又有置艾一叶于其下者。”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时品》:“香椿芽拌麪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

瑞露

(1).象征吉祥之露;甘露。 南朝 陈 徐陵 《陈文皇帝哀册文》:“东京飞其瑞露,北陆霣其祥星。” 唐 郑畋 《麦穗两歧》诗:“瑞露纵横滴,祥风左右吹。” 元 刘壎 《贺新郎》词:“玉骨冰肌终是别,犹带 孤山 瑞露。”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死忠》:“我只怕 勾践 将 姑苏 来垦,总就有三华瑞露,九转灵丹……也医不活你 吴 邦众子孙。”

(2).酒名。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融为寒食餳,嚥作瑞露珍。” 王十朋 集注引《纂异记》:“ 田璆 、 邓詔 ,逢二书生,谓曰:‘我有瑞露之酒,酿於百花之中。’” 宋 陆游 《谢郭希吕送石洞酒》诗:“瑞露颇疑名太过,橐泉犹恨韵差低。”自注:“瑞露桂杯酒,得名甚盛。”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瑞露,帅司公厨酒也。”

丹田

重要穴位;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

宿火

隔夜未熄的火;预先留下的火种。《百喻经·水火喻》:“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盥盛水,置於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復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 唐 郑綮 《老僧》诗:“日照四山雪,老僧门未开。冻瓶黏柱础,宿火陷炉灰。”《歧路灯》第五二回:“﹝ 谭绍闻 ﹞一直起来,剔了灯内灯草,拨开炉中宿火,坐在一条凳上,寻思梦中情景。”

还生

复生,再生。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昔 沉羲 将尽,逢司命而还生; 士燮 行埋,值仙人而更活。” 唐 王建 《看棋》诗:“彼此抽先局势平,傍人道死的还生。”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菩提树﹞茎干黄白,枝叶青翠,经冬不凋。至佛入 * ,变色凋落,过已还生。”

内热

(1).谓内心忧煎焦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成玄英 疏:“ 诸梁 晨朝受詔,暮夕饮冰,足明怖惧忧愁,内心燻灼。询道情切,达照此怀也。” 唐 李贺 《长歌续短歌》:“ 秦王 不可见,旦夕成内热。” 罗惇曧 《文学源流》:“ 老 言无为,而 庄 言内热,无为则纯归自利,内热则冷於救人。”

(2).谓人体阴阳不协,虚火上亢。《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 宋 苏轼 《小圃五咏·地黄》:“愿餉内热子,一洗胸中尘。”《红楼梦》第八四回:“ 妞儿 一半是内热,一半是惊风。”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