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元中

作者:洪朋 朝代:宋代

送李元中原文

夙闻龙眠山,绿萝隐净啸。

中有三李君,若人年独妙。

心赏怅若遗,风期可同调。

如何古豫章,邂逅共一笑。

佛海穿溟涬,理窟刮奥窔。

茗碗对涛江,床跗视云峤。

足明青葱树,合在红尘表。

追随杖屦遨,浩荡城郭眺。

观乎大宁作,颇复近道要。

凉飙陨疏叶,行子动归棹。

愿君崇明德,慰我记末照。

诗词问答

问:送李元中的作者是谁?答:洪朋
问:送李元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洪朋的名句有哪些?答:洪朋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八部

2. 朱本作眼

参考注释

夙闻

早知道;素所知闻。 明 周篔 《哭然公》诗:“古貌世莫见,高风予夙闻。”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然能谅其心之持正者,固不乏也。此亦足下所夙闻。”

龙眠

(1). 宋 代著名画家 李公麟 的别号。 公麟 致仕后,归老于 龙眠山 ,自号 龙眠居士 。 宋 苏轼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诗之一:“ 龙眠 独识慇懃处,画山阳关意外声!” 元 马臻 《题<唐十八学士图>》诗:“后有 龙眠 传此本,礼乐衣冠激流俗。” 明 徐渭 《观音大士赞》:“真者有两,画者亦然,一似 道子 ,一似 龙眠 ,合两为一,妙哉 俞子 之管。”

(2).指归隐林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张文和公风鸢诗》:“ 文端 则赐金归老,颐志龙眠,安虑野飆排撼乎?”

(3).山名。在 安徽 桐城 西北,与 舒城 、 六安 接界。借指 舒州 。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 三代 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王 。时号 龙眠 三 李 。” 清 蒋士铨 《第二碑·赓韵》:“﹝小生﹞姓 阮 名 剑彩 字 斗墟 , 楚 中 汉阳 人也。 龙眠 右族, 江 表名家。”

中有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三李

(1). 北魏 李诜 、 李灵 、 李遐 的合称。《魏书·高允传》:“ 赵 实名区,世多奇士,山岳所钟,挺生三 李 。”

(2). 唐 李德裕 、 宋 李光 、 李纲 先后贬官 崖州 (今 广东省 琼山 海口 等地),今 海口市 有五公祠,即祀三 李 与 胡铨 、 赵鼎 五人。 陈毅 《满江红·游广东旋至海南岛度假一周记沿途所见》词:“ 苏軾 、 胡銓 传雅什, 赵 公三 李 标名节。”

(3). 宋 舒州 李公麟 、 李元中 工书画, 李亮工 工诗文,时人号为“龙眠三李”。 宋 王明清 《挥麈三录》卷二:“ 元祐 中, 舒州 有 李亮工 者,以文鸣荐绅间,与 苏 、 黄 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 李伯时 ( 公麟 )以善丹青,妙絶冠世……又有 李元中 ,字画之工,追踪 钟 、 王 。时号‘龙眠三李’。”

(4).指 唐 代诗人 李白 、 李贺 、 李商隐 。

心赏

(1).犹心爱。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心赏犹难恃,貌恭岂易凭?”

(2).心情欢畅。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唯谈笑可以遣平生,唯文词可以陈心赏。” 宋 欧阳修 《伊川独游》诗:“身闲爱物外,趣远谐心赏。”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端溪 砚石,古今所贵……吾是以中心好之,拊之抱之,浴之澡之,心赏神怡,而不可以告客者也。”

风期

(1).犹风信。 南朝 梁 任昉 《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胜寄冥通,谅有风期之迟。” 隋 虞世基 《秋日赠王中舍》诗:“伊昔风期早,金兰信为宝。”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 仇兆鳌 注:“风期,恐是言风信。”

(2).风度品格。《晋书·习凿齿传》:“其风期俊迈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贫道重其神骏” 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支道林 ﹞少而任心独往,风期高亮。”

(3).犹友谊、情谊。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倾意气於一言,缔风期於千祀。” 宋 司马光 《河上督役怀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时器之鞫狱沧州》诗:“曾无礼节间,但以风期亲。”

(4).风光。 唐 李白 《游敬亭寄崔侍御》诗:“相去数百年,风情宛如昨。”

同调

(1) 音调相同

(2) 比喻志趣或主张相同的人

引为同调

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豫章

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树名。有的记载说即今之樟树

楩楠豫章。——《墨子·公输》

邂逅

不期而遇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诗·唐风·绸缪》

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杜根传》

邂逅迷惑。——《三国志·管宁传》

佛海

佛教徒认为佛界如海一般广大,故名。 南朝 梁武帝 《金刚般若忏文》:“哀怜万品,护念群生,引入慧流,同归佛海,得金刚之妙寳,见金牒之深经。”

溟涬

(1).天地未形成前,自然之气混混沌沌的样子。 汉 张衡 《灵宪》:“太素之前,幽清玄浄,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谓溟涬。”《太平御览》卷一引《三五历纪》:“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涬始牙,濛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 明 屠隆 《綵毫记·仙官列奏》:“大道宗虚无,至真合溟涬。”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微茫一线走絶壁,谁凿溟涬开鸿濛。”

(2).泛指自然之气。 唐 皮日休 《反招魂》:“承溟涬之命兮,付余才而辅君。” 明 张羽 《金川门》诗:“江光合海气,溟涬神攸存。”

(3).水势无边际貌。《淮南子·本经训》:“ 舜 之时, 共工 振滔洪水,以薄空桑, 龙门 未开, 吕梁 未发, 江 淮 通流,四海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树木。” 高诱 注:“溟涬,无畔岸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李铁笛》:“溟涬浪中求白云, 崑崙山 里採琼枝。” 明 刘基 《壬辰岁八月自台州之永嘉度苍岭》诗:“瀑泉流其中,豃若洩溟涬。”

(4).谓不着边际。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文学守死溟涬之语,而终不移。”

(5).尊敬推崇。《庄子·天地》:“若然者,岂兄 尧 舜 之教民,溟涬然弟之哉?” 郭象 注:“溟涬,甚贵之谓也。不肯多谢 尧 舜 而推之为兄也。” 宋 范成大 《假十二峰》诗:“何以假为非确论,直疑溟涬弟 高唐 。”

理窟

(1).义理的渊薮。谓富于才学。《晋书·张凭传》:“帝召与语,叹曰:‘ 张凭 勃窣为理窟。’” 唐 陆龟蒙 《麈尾赋》:“理窟未穷,词源渐吐。”

(2).指义理的奥秘。 元 侯克中 《挽姚左辖雪斋》诗:“深探理窟得心传,洞彻先天与后天。” 清 黄宗羲 《徵君沉耕岩墓志铭》:“为文深入理窟而出之清真。”

奥窔

(1).室隅深处,亦泛指堂室之内;。《荀子·非十二子》:“奥窔之间,簟席之上,敛然圣王之文章具焉。” 杨倞 注:“西南隅谓之奥;东南隅谓之窔。言不出室堂之内也。” 宋 沉辽 《越州永福院大像赞序》:“逮诸菩萨、弟子凡十有二躯,以及四壁楣带奥窔之像,或突或绘,咸因彼寘此。” 清 唐甄 《潜书·性功》:“日之上升,天地山河,无有隐像;堂房奥窔,无有隐区。”

(2).指隐蔽深曲之处。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 陆清献 年三十八,下第出都,由水路南旋。于水道之源流、漕运之奥窔及古人名蹟,无不详誌。”

(3).指奥妙精微之处。 清 恽敬 《重刻<脉经>序》:“若夫是书之精微博大,足以发 轩 歧 之奥窔,通天地之门户。” 清 梁章鉅 《退庵随笔·躬行》:“近世名公巨儒,喜谈禪理,盖亦如谈书画、谈古玩之类,聊以自娱,非真能窥其奥窔也。”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二篇第三章:“弱冠沉酣坟典,佛老兵刑,靡不窥其奥窔。”

云峤

(1).即 员峤 。古代神话传说中海中的仙山。 唐 姚合 《暮春书事》诗:“宿愿眠 云嶠 ,浮名繫锁闈。” 宋 范成大 《寄题郫县蘧仙观四楠》诗:“敢请丹光来万里,为扶 云嶠 驾飞鸿。”

(2).高而尖的山。 唐 杜甫 《忆郑南》诗:“风杉曾曙倚,云嶠忆春临。” 清 厉鹗 《摄山杂咏·舍利塔》:“ 隋文 遗浮图,石函瘞云嶠。”

青葱

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青葱的草地

青葱的竹林

红尘

(1) 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百戏

(2) 佛教指人世间

看破红尘

追随

(1)

(2) 仿效前人的事迹

(3) 跟随

经常追随着他的记者们

杖屦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 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 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 復恭 致仕,赐杖屨。”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唐 杜甫 《咏怀》之二:“南为 祝融 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 展衰步。” 仇兆鳌 注:“ 卢 注: 衡山 有 祝融峯 , 董鍊师 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 司马光 《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3).拄杖漫步。 唐 杜甫 《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 许时泉 《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浩荡

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青冥浩荡。——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浩荡的长江

城郭

城是内城的墙,郭是外城的墙。泛指“城邑”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唐· 杜牧《阿房宫赋》

大宁

(1).天下安定。《汉书·扬雄传上》:“瞰 帝唐 之嵩高兮,眽隆 周 之大寧。” 汉 王延寿 《鲁灵光殿赋》:“敷皇极以创业,协神道而大寧。”《宋书·乐志四》:“ 晋 世寧,四海平,普天安乐永大寧。”

(2).无为而极安宁的境界。《庄子·列御寇》:“悲哉乎,汝为知在毫毛,而不知大寧。” 王先谦 集解:“大寧,无为泰定之宇。”

道要

(1).大要;最主要的方面。《管子·任法》:“圣君则不然,守道要,处佚乐,驰骋弋猎,鐘鼓竽瑟,宫中之乐,无禁圉也。不思不虑,不忧不图,利身体,便形躯,养寿命,垂拱而天下治。”《淮南子·原道训》:“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紘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於无穷之地。”

(2).道教的要义。 晋 葛洪 《神仙传·张道陵》:“ 陵 谓诸弟子曰:‘有人能得此桃实,当告以道要。’”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几年深道要,一举过贤关。” 明 屠隆 《綵毫记·访道仙翁》:“向蒙尊师许授道要,面订后期,今弟子已脱世尘,游身物外,入道此其时矣。”

(3).某种学说的精义。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布衣入馆》:“制曰:‘尔学有师承,亲闻道要,藴櫝既久,声实自彰。’” 宋 张绎 《寄友人》诗:“六经乃道要,无以利心求。” 清 陈确 《别刘伯绳序》:“期以开示来学,发明道要而止。”

(4).指治国的要务。 汉 王逸 《九思·疾世》:“访 太昊 兮道要,云靡贵兮仁义。” 唐 冯万石 《对求贤策》:“拜輶轩於受命之初,希俊贤於御极之首,兹乃 羲 轩 之志, 尧 禹 之心,勤求道要,实所望清光哉?”

凉飙

亦作“ 凉飇 ”。亦作“凉颷”。秋风。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飇夺炎热。” 唐 王勃 《易阳早发》诗:“复此凉飆至,空山飞夜萤。” 宋 王安石 《回桡》诗:“柴荆散策静凉飈,隐几扁舟 白下 潮。”

行子

〈方〉∶指不喜欢的人或物

快把那行子扔了

归棹

亦作“ 归櫂 ”。指归舟。 唐 王勃 《临江》诗之二:“去驂嘶别路,归棹隐寒洲。” 唐 徐彦伯 《采莲曲》:“春歌弄明月,归櫂落花前。” 明 陈海樵 《锦缠道·惜别》曲:“留宴罢,催归棹。”

崇明

(1).尊崇。《后汉书·樊準传》:“故虽 大舜 圣德,孳孳为善; 成王 贤主,崇明师傅。”《魏书·世宗纪》:“莫不崇建胶序,开训国胄,昭宣《三礼》,崇明四术。” 宋 阮阅 《诗话总龟后集·达理》:“ 涪陵 譙天授 牧牛图诗一章,言其崇明礼法,目无邪视。”

(2).犹高明。指卓越杰出的人物。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五:“ 管仲 死已久,墓在西北隅;后面崔嵬者, 桓公 旧塚庐。君来诚既晚,不覩崇明初。”

末照

犹馀辉。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却 秦 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明 刘基 《<覆瓿集>序》:“后进之士,景休风,仰末照,幸先生之文章犹有存者耳。” 明 汪道昆 《洛水悲》:“雅闻令誉,快睹光仪,敬拜下风,愿当末照。”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