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知县刚仲二首

作者:廖行之 朝代:宋代

挽宋知县刚仲二首原文

与君同志复同州,少日论文放一头。
孝子忧亲双鬓白,痴儿了事一生愁。
凌云意气须臾尽,积岁声名取次休。
赖明遗编留史笔,几回废卷泪横流。

诗词问答

问:挽宋知县刚仲二首的作者是谁?答:廖行之
问:挽宋知县刚仲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廖行之的名句有哪些?答:廖行之名句大全

廖行之挽宋知县刚仲二首书法欣赏

廖行之挽宋知县刚仲二首书法作品欣赏
挽宋知县刚仲二首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同志

(1) 志趣相同;志向相同

自有国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和他同志的多得很

(2) 指志趣相同的人

乐得与二三同志,酒余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红楼梦》

四卿及同志。——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 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个政党的成员

党员同志

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4) 某些国家人民彼此之间的通称

同志,你的帽子掉了

少日

不多日;数日。《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甄冲》:“至家少日而染病,遂亡。”《南史·褚彦回传》:“悉与亲游噉,少日便尽。”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 兢 ( 李兢 )至 湖南 ,少日遂卒。”

年少之时。 宋 辛弃疾 《定风波·暮春漫兴》词:“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金 元好问 《出山》诗:“少日漫思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閒。” 清 纳兰性德 《湘灵鼓瑟》词:“忆少日清狂,花间马上,软风斜照。”

论文

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

学术论文

一头

(1) 径直地;没有偏向地

(2) 头向前投入水中

一头扎进水里

(3) 一个头的高度

他比我高一头

(4) 一端

扁担的一头挑着篮子,另一头挂着水罐

(5) 突然;一下子

刚进门,一头碰见了他

(6) 一块;一伙

他们是一头来的

孝子

(1) 指对父母孝顺的儿子

(2) 父母死后守孝的人

痴儿

(1).俗言庸夫俗子。 宋 黄庭坚 《登快阁》诗:“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 东西倚晚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太宗伐明》:“帝笑曰:‘城中痴儿取之若反掌耳。’”

(2).天真无知的人。多指少年男女。 唐 杜甫 《百忧集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宋 陆游 《对食》诗:“痴儿自堕闍黎计,欢喜闻鐘已过斋。”《红楼梦》第五回:“ 警幻 见 寳玉 甚无趣味,因嘆:‘痴儿竟尚未悟。’”

了事

(1).办妥事情;使事情得到结束。《新五代史·杂传·郑珏》:“帝( 梁末帝 )曰:‘事急矣,宝固不足惜,顾卿之行,能了事否?’”《古今小说·临安里钱留发迹》:“﹝ 钱鏐 ﹞怕 顾全武 不能了事,自起大军来接应。” 鲁迅 《书信集·致李小峰》:“改为横行,格式全照《两地书》,则不到二百页可了事。”

(2).明白事理;精明能干。《南史·蔡樽传》:“卿殊不了事。”《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二年》:“ 景 ( 侯景 )又请遣了事舍人出相领解。” 胡三省 注:“了事,犹言晓事也。”《水浒传》第十六回:“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茅盾 《子夜》十五章:“这光棍!那样不了事呀!”

一生

整个生命期间

凌云

高耸入云

壮志凌云

意气

(1) 志向与气概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志趣

意气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积岁

多年。《南史·到洽传》:“ 洽 覩时方乱,深相拒絶,遂筑室巖阿,幽居积岁,时人号曰居士。” 宋 苏辙 《送表弟程之元知楚州》诗:“ 淮南 旱已久,疲民食田蔬……要须贤使君,均此积岁储。” 元 杨维桢 《送海盐知州贾公秩满序》:“故狱者积岁不决者,部使者多以属公而得其平。”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详文赘说》:“未能取赢积岁之逋欠,而先失土著之民心,使邑境空虚,田庐荒废。”

声名

名声;名誉

第三是三仙姑的声名不好。——《小二黑结婚》

取次

亦作“ 取此 ”。1.随便,任意。 晋 葛洪 《抱朴子·祛惑》:“此儿当兴卿门宗,四海将受其赐,不但卿家,不可取次也。” 唐 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诗:“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兀的不取次弃舍,等閒抛掉。” 汪文溥 《子美嘱题化佛化装百相即柬亚子》诗:“有时西笑入 长安 ,七贵三公取次看。”

(2).草草,仓促。《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何不揭毡看验之?取此行麁疎法令。” 宋 陆游 《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 朱庭玉 《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3).次序。 北齐 斛律羡 《北齐乐歌》:“日日饮酒醉,国计无取次。”

(4).谓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挨次。 元 揭傒斯 《山市晴岚》诗:“近树参差出,行人取次多。” 清 朱彝尊 《是日再入保和殿侍宴》诗:“妙舞娑盘歇,华鐘取次催。”

(5).尴尬,进退两难。

遗编

(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旷代殊徽音。” 清 杜濬 《咏史得谢皋》:“所以 晞髮翁 ,遗编灿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诸侯;中使驱车,访遗编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顷余有志於先朝文献,欲勒为一书,所至輒访求遗编,颇畧具。”

(3).释卷;放下书籍。 明 袁宏道 《送叶使君还朝序》:“虽纷庞业杂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遗编。”

史笔

(1).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 蜀 境,首悬 吴 闕,犹生之年也。” 宋 王禹偁 《郑善果非正人论》:“史臣谓 郑善果 幼事贤母,长为正人。予以 善果 行事验之,见史笔之失。”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古史笔多缘饰》:“古今所谓忠臣孝子,皆未足深信,乃史笔之缘饰,欲为后代美谈耳。”

(2).指修史之笔。《晋书·文苑传·曹毗》:“既登 东观 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明 宋濂 《吴公行状》:“他时执史笔者,尚有考於斯焉。”

(3).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唐 韩愈 《石君墓志铭》:“故相国 郑公 餘庆 ,留守 东都 ,上言 洪 可付史笔。”

(4).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唐 岑参 《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諫书人莫窥。”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余谓 刘 有史学,无史笔。”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史笔和文学之笔,应该分别开。”

废卷

放下书。谓中止阅读。《新唐书·马周传》:“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九:“予读《晋书》至此,未尝不废卷太息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使读书作古之人,取《西厢》南本一閲,句櫛字比,未有不废卷掩鼻,而怪秽气薰人者也。”参见“ 废书 ”。

横流

(1).形容涕泪交流。《楚辞·九歌·湘君》:“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惻。” 王逸 注:“内自悲伤,涕泣横流。” 晋 潘岳 《寡妇赋》:“哀鬱结兮交集,泪横流兮滂沱。” 徐迟 《牡丹》:“ 老牡丹花 和 小牡丹花 的重逢极为动人。不仅师徒两人涕泪横流,就是他们旁边的人也噙着泪珠。”

(2).充盈,遍布。《文选·司马迁<封禅文>》:“协气横流,武节猋逝。” 李善 注:“横流,多也。” 三国 魏 曹植 《改封陈王谢恩章》:“臣既弊陋,守国无效,自分削黜,以彰众诫。不意天恩滂霈,润泽横流,猥蒙加封。”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五:“訞学已为今日患,后三十年横流,其患有不可胜言者。”

(1).大水不循道而泛滥。《孟子·滕文公上》:“当 尧 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於天下。” 汉 孔融 《荐祢衡表》:“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宋 苏轼 《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但遇 淮水 涨溢, 潁河 下口壅遏不行,则皆横流为害。” 清 曾灿 《舟次》诗:“一叶信如此,横流何处安。”

(2).比喻动乱,灾祸。《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二》:“中原昔丧乱,丧乱岂解已……万邦咸震慑,横流赖君子。” 李善 注引 谢灵运 《山居赋》自注:“余祖车骑,建大功, 淮 肥 左右,得免横流之祸。” 唐 王维 《谢除太子中允表》:“孝德动天,圣功冠古。復宗社於坠地,救涂炭於横流。” 宋 叶适 《故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铭》:“甫一再传,天下横流,至於父子兄弟不能相保。” 闻一多 《给梁实秋》:“因为我们若要抵抗横流,非同别人协力不可。”

(3).放纵恣肆。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人欲横流,天理几灭。今而思之,怛然震悚。”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