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咏

作者:宋太宗 朝代:宋代

逍遥咏原文

逍遥但信莫狐疑,天自高兮地本卑。
晓取声闻归至道,从来法则尽如斯。
物情运化真纯理,谩说周遮问不知。
性识贤愚俱一体,善缘恶业影相随。

诗词问答

问:逍遥咏的作者是谁?答:宋太宗
问:逍遥咏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宋太宗的名句有哪些?答:宋太宗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狐疑

(1) 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

尚怀狐疑。——《资治通鉴》

(2) 又

狐疑之众。

满腹狐疑

自高

(1).自然高大。《庄子·田子方》:“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唐 魏徵 《论治疏》:“又天居自高,龙鳞难犯,在於造次,不敢尽言。”

(2).自傲;抬高自己。《后汉书·袁绍传》:“性矜愎自高,短於从善,故至於败。” 宋 陈亮 《甲辰秋答朱元晦书》:“后生小子遂以某为假 伯恭 以自高,痴人面前真是不得説梦。”《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殷 家女子倒百般好,只有些儿毛病,专一恃贵自高,不把公婆看在眼里。”

(3).犹自重;自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庭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唐 李景亮 《李章武传》:“虽弘道自高,恶为洁饰,而容貌闲美,即之温然。”

声闻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至道

(1).指最好的学说、道德或政治制度。《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表记》:“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郑玄 注:“此读当言‘道有至,有义,有考’,字脱一有耳。” 陈澔 集说引 应氏 曰:“至道,即仁也。至道浑而无迹,故得其浑全精粹以为王。”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六:“是以至道之行,万类取足於世;大化既洽,百姓无匱於心。”

(2).最高的原则、准则。《荀子·儒效》:“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寳,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3).佛、道谓极精深微妙的道理或道术。《庄子·在宥》:“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汉 牟融 《理惑论》:“﹝ 老子 ﹞曰:‘用其光,復其明,无遗身殃。’此道生死之所趣,吉凶之所住。至道之要,实贵寂寞,佛家岂好言乎!” 唐 陈鸿 《东城老父传》:“读释氏经,亦能了其深义至道,以善心化市井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司命府丞》:“及见 海蟾 曰:‘汝以夙契得遇我。’命长跪传至道。”

从来

向来,一向——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那样

从来如此

法则

(1) 规律

自然的法则

(2) 法度;规范

(3) 方法,办法

我教你一个法则,唤做负荆请罪。——《水浒传》

如斯

如此。《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三·代死失火》:“苟谓事事如斯,吾未之信矣。” 郭沫若 《黄山之歌》:“ 峨眉 号称天下秀,不知是否信如斯。”

物情

(1) 情理

物情世态

(2) 人情

(3) 人心

事多放滥,物情生怨

运化

(1).运行变化。《易·复》“復其见天地之心乎” 三国 魏 王弼 注:“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体极不兼应》:“天地之道,功尽於运化;帝王之德,理极於顺通。” 明 归有光 《思子亭记》:“天地运化,与世而迁。”《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肺脏经文》:“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籥。”

(2).迷信谓用法术变出。 明 高明 《琵琶记·感格坟成》:“汝等可变作人形,与他运化土石,务要顷刻完成,不要惊动孝妇。”

(3).犹消化。亦比喻融会贯通。 明 袁宗道 《杂说三九》:“昔之人为经论所障,犹是杂食米麦,不能运化。”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元》:“至辛卯会试, 潘 ( 潘庭筠 )首场,遇同乡友抱病,拟曳白, 潘 劝之,且示以己作,嘱其运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里事·拾草写净》:“ 王弇山 试鸿博日, 徐笠山 以不工排律, 弇山 取己稿示之,令其运化。 徐 竟録之,以雷同为考官奏参。”

(4). 太平天囯 起义军谓如厕为“运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行军总要》:“又不准损坏所过地方民间各器具以及在民房运化掳掠等情。”

真纯

真诚纯洁。 元 刘因 《海南鸟》诗:“ 越 鸟羣飞朔漠滨,气机千古见真纯。”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十:“况且谁也不保存自己抽象的真纯,--环境(亦许就是所谓“社会”)没有不生影响的。”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一个青年学生的爱国,真有如一个青年姑娘初恋时那样的真纯入迷。”

谩说

犹休说。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謾説 陶潛 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宋  周邦彦 《宴清都》词:“賓鴻謾説傳書,算過盡、千儔萬侣。”《水浒传》第七六回:“休誇八陣成功,謾説《六韜》取勝。”

周遮

(1).遮掩;掩盖。 唐 元稹 《胡旋女》诗:“倾天倒地用君力,抑塞周遮恐君见。” 唐 元稹 《感石榴》诗:“暗虹徒缴绕,濯锦莫周遮。”

(2).谓多方回护。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凡人有好必有恶,有喜必有怒,有誉必有毁。圣人亦何以异哉!而学者一以春风和气期之,凡忿疾讥斥之辞,必周遮护讳而为之説。”

(3).噜苏;唠叨。 唐 白居易 《戒老》诗:“矍鑠夸身健,周遮説话长。” 宋 朱熹 《答吕伯恭书》:“ 伊川 出《易》説七十餘家,不知 伊川 教人,如此周遮否?”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闻喜》:“秋过了平分日易斜,恨辞梁燕语周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婴宁》:“媪曰:‘饭熟已久,有何长言,周遮乃尔?’”周遮,一本作“ 啁嗻 ”。

(4).犹阻拦;遮拦。 金 党怀英 《新泰县环翠亭》诗:“山英异时合有情,周遮不放公马行。” 褚人穫 《坚瓠八集·物幻词》引 清 尤侗 《西江月·橘灯》词:“心事任教分剖,风光尚费周遮,美人对影暗嗟呀,决意为郎吹罢。”

(1).啰嗦多语。《青箱杂记》卷五引 唐 路德延 《孩儿诗五十韵》:“週遮延客话,傴僂抱孙怜。” 宋 李元膺 《思佳客》词:“燕惊午梦週遮语,蜨困春游落拓飞。” 明 唐寅 《和沉石田<落花诗>》之二五:“週遮燕语春三月,荡漾波纹日半廉。”

(2).连绵重迭。 明 孟称舜 《死里逃生》第三出:“奔离鬼窟,道路週遮,挣不出羊肠路,几番害怯。”引申指深重。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还只怕孽障週遮,缘尚蹇,会犹赊。”

(3).掩盖;回护。 清 华伟生 《开国奇冤》第五出:“慢调查,何尝半字週遮,似官场混邪。”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性识

(1).天分,悟性。 南朝 梁 沉约 《神不灭论》:“其愚者则不辨菽麦,其悖者不知爱敬,自斯以上,性识渐弘。” 唐 无名氏 《冥音录》:“长女适邑人 丁玄夫 ,性识不甚聪慧。” 马其昶 《<古文辞类纂标注>序》:“夫文字之见,随所触感,各肖其性识才学以出,其浅深高下不同之致,奚啻九级之臺乎?”

(2).佛教称众生的根性心识。《隋书·经籍志四》:“初, 释迦 説法,以人之性识根业各差,故有大乘小乘之説。”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盖怨毒之念,根於性识。”

一体

(1) 有机的整体

融成一体

(2) 有机地结合或联结起来的整体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胡越为一体。——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善缘

(1).佛教语。指与佛门的缘分。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皇太子 萧纬 ,自昔藩邸,便结善缘。”《法苑珠林》卷三五:“宿造诸善缘,百劫而不朽。”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儿妇亦是幼年时小有善缘,镜花水月,都是幻聚,何能久处?”

(2).泛指好的缘分。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厌逢俗客谈时事,閒与乡人结善缘。”

(3).犹言布施。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安氏冤》:“吾今令 李 宅作善缘荐汝,俾汝尽释前愤,以得生天。”《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他何尝是真要银子呢,也只当化个善缘就是了。” 王镇 《枪》第二幕:“那个同志的面前,摆着一张香案,上面放着善缘簿子。”

恶业

(1).不正当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

(2).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 ,监 玉局观 ,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 ,自然身是五通仙。’”

(3).见“ 恶缘恶业 ”。

相随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