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卢沟桥咏冰解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过卢沟桥咏冰解原文

水黑为卢冰亦然,隆冬冻合泽腹坚。

东风一夜入长川,解之祇在须臾间。

青气鼓动橐籥宣,元英不得施其权。

层叠黝玉巨如山,累而置之河两边。

其高峨峨长连延,黄流在中泻激湍。

方当初解奇可传,礌硠砰磕声喧阗。

快马斫阵鸷击鸢,似神而非三似焉。

亦不冲荡石桥堧,信非人力斯由天,襟带皇州亿万年。

诗词问答

问:过卢沟桥咏冰解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过卢沟桥咏冰解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三十七

参考注释

亦然

也是这样。《穀梁传·成公七年》:“免牲者,为之緇衣纁裳,有司玄端,奉送至于南郊,免牛亦然。”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二:“ 周諫议 湛 善射弩,十发十中的,隔屋射亦然。” 毛 * 《论持久战》五二:“内线和外线--抗日战争是整个处于内线作战的地位的;但是主力军和游击队的关系,则是主力军在内线,游击队在外线,形成夹攻敌人的奇观。各游击区的关系亦然。”

隆冬

严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枯树。——《晋书·王献之传赞》

冻合

犹言冰封。《晋书·慕容皝载记》:“ 皝 将乘海讨 仁 ,羣下咸諫,以海道危阻,宜从陆路。 皝 曰:‘旧海水无凌,自 仁 反已来,冻合者三矣。昔 汉光武 因 滹沱河 之冰以济大业,天其或者欲吾乘此而克之乎!’” 唐 李益 《盐州过胡儿饮马泉》诗:“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 汉 使前。” 宋 苏轼 《雪诗》之一:“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 明 钱澄之 《三一上人雪竹歌》:“叶上离离雪不动,普天冻合无风吹。” 清 陈维崧 《东风第一枝·丁巳元日大雪是日迎春》词:“白茫茫冻合乾坤,不辨春来何处。”

腹坚

谓冰结得既厚且坚。《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郑玄 注:“腹,厚也。”按, 孙希旦 集解:“腹,谓水之深处,言其在水之中,若人之腹然,由上以渐及於下,至是月而水泽之腹皆凝结而坚固。”《逸周书·时训》:“水泽腹坚。” 朱右曾 校释:“腹坚,言冰坚固凸出如腹。” 汉 张皓 《藏冰赋》:“履在岁之穷纪,知层冰之腹坚。” 明 归有光 《壬戌纪行》上:“闻 白河 冰尚腹坚,遂皆陆行。”

东风

(1) 从东方吹来的风

小楼昨夜又东风。——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春天的风

(3) 比喻革命的巨大力量或高涨的革命气势

东风吹向天地外,荡尽人间群魔妖。——《天安门诗八首》

一夜

(1).一个夜晚;一整夜。《穀梁传·定公四年》:“以众不如 吴 ,以必死不如 楚 ,相与击之,一夜而三败 吴 人。” 南朝 梁 江淹 《哀千里赋》:“魂终朝以三夺,心一夜而九摧。” 唐 李白 《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驛使发,一夜絮征袍。” 老舍 《正红旗下》一:“有时候,他们会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一直转一夜。”

(2).指某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乃使木工千餘人入山伐木,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南史·吕僧珍传》:“一夜, 僧珍 忽头痛壮热,及明而顙骨益大。”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二:“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 吴王 苑内花。”

长川

(1) 长流

(2) 连续不断地;常川

长川供给

长川往来

须臾

(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青气

(1).青色的气体。 晋 王嘉 《拾遗记·蜀》:“火盛之时,见数十青衣童子来扑火,有青气如云,覆於火上,即灭。”

(2).青色的云气。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军气》:“青气在上,其谋未定;青气在右,将弱兵多。”《新唐书·五行志一》:“ 贞观 十七年四月,立 晋王 为太子,有青气绕东宫殿。”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一折:“贫道昨宵看见青气冲天,下照 终南山 甘河镇 。”《清史稿·灾异志三》:“ 顺治 七年正月二十七日夜, 望江 西方有青气亘天。”

(3).谓春天的气氛。《文选·江淹<别赋>》:“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 李善 注引《易通卦验》:“震,东方也,主春分。日出,青气出震。” 唐 杨炯 《浑天赋》:“尔乃重明合璧,五纬连珠。青气夜朗,黄云旦扶。” 唐 张说 《奉和圣制同刘晃喜雨应制》:“青气含春雨,知从 岱岳 来。”

(4).植物散发出来的气息。 唐 宋之问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诗:“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老舍 《四世同堂》七四:“在两旁都是青苗的大道中,他不单闻见香甜的青气,而且听到高粱玉米狂喜的往上拔节子。”

(5).怒气。《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只见那 十三妹 听了这话,腮颊边起两朵红云,眉宇间横一团青气。”

鼓动

(1) 以言语或行为激励他人使有所行动

鼓动人们去斗争

(2) 唆使

这些坏事是谁鼓动你干的?

边鄙无事,乃群鼓动,欲以买直,归怨天子。——《新唐书·崔群传》

橐籥

(1).亦作“ 橐爚 ”。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吴澄 注:“橐籥,冶铸所以吹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扁於内者,籥也。” 唐 黄滔 《丈六金身碑》:“其日圆空镜然,江山四爽,橐爚之上,腾为烟云,盘旋氤氲,五色成文。”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太和》:“ 老 氏以天地如橐籥,动而生风,是虚能于无生有,变幻无穷;而气不鼓动则无,是有限矣。然则孰鼓其橐籥令生气乎?”

(2).喻指造化,大自然。 晋 陆机 《文赋》:“同橐籥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 唐 陈九流 《赋得春风扇微和》诗:“喜见阳和至,遥知橐籥功。”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

(3).喻指本源。《隋书·经籍志一》:“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橐籥也。” 清 沉大成 《学福斋杂著·华严字母跋》:“第听太师奏乐,伶人按歌,凡曲字之餘声,无不收此十四字中者,便晓然《华严》字母为一切音之橐籥,实有裨於小学,岂可以其出於佛氏而忽之也哉!”

(4).生发,化育。 宋 李纲 《<易传内篇>序》:“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三者浑沦而不相离……刻彫众形,橐籥万物,自有形至於无形,自有心至於无心。”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夫礼乐者,橐籥于元气,根荄于人情,羣生仰其米盐,万化资其麴蘖。”

元英

(1). 战国 燕 宫殿名。《史记·乐毅列传》:“ 齐 器设於 寧臺 ,大吕陈於 元英 。”

(2).玄英。冬季的别称。 宋 秦观 《代贺皇太后生辰表》:“考历占星气应元英之候。”

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层叠

层层重叠

冈峦层叠

两边

(1) 两方面

两边讨好

(2) 两方向

人群向两边散开

其高

犹有余。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覷来手下诸军校,英雄怎画,倜儻难描……掂详了,纵六千来不到,半万来其高。” 元 关汉卿 《拜月亭》第二折:“五夜其高,六日向上。”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三折:“离城中则半载其高,可怎么白日神嚎,到黄昏鬼闹?”

峨峨

(1) 山体高大陡峭

(2) 态度庄重严肃

连延

亦作“ 连莚 ”。1.连续;绵延。《文选·枚乘<七发>》:“沋沋湲湲,蒲伏连延。” 李善 注:“连延,相续貌。” 唐 元稹 《竞舟》诗:“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復忧。”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三·义师》:“其夜市火连莚而燎,唯所截簷屋数閒存焉。” 范祥雍 校:“连莚, 扬州 本、 大正 本‘莚’作‘延’。按莚、延同音通借。”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二:“我的眼睛投向窗外,那里是灰白色的天,连延不绝的雨点和檐溜。”

(2).犹结交。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我昔鬭鸡徒,连延 五陵 豪。”

(3).犹拖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又念平生为文,今而遇此患难,以是知 扬子云 《剧秦美新》其亦出于不得已邪?因逊让而别。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

黄流

(1).指酒。《诗·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黄流在中。” 毛 传:“黄金所以饰流鬯也。” 郑玄 笺:“黄流,秬鬯也。” 孔颖达 疏:“酿秬为酒,以鬱金之草和之,使之芬香条鬯,故谓之秬鬯。草名鬱金,则黄如金色;酒在器流动,故谓之黄流。”按,传、笺所释不同,此从笺疏。参阅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南朝 梁 沉约 《梁宗庙登歌》之四:“我鬱载馨,黄流乃注。” 宋 陆游 《题斋壁》诗:“昼存真火温枵腹,夜挽黄流灌病骸。”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夫黄流之祼,鬱金百叶,酹之以达黄泉。”

(2). 黄河 之水。 唐 韩愈 《感二鸟赋》:“过 潼关 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 宋 陈师道 《口号》:“坐使黄流随指顾,即看丹阁画精神。”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杂感用古诗十九首韵呈今醉先生并诸同人》:“ 泰山 日峩峩,黄流时浩浩。”

(3).泛指洪水。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喜雨》:“千里黄流失故居,年来赤地到 青 徐 。”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言水所衝荡,而民居不见也。”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激湍

急流。 晋 潘岳 《西征赋》:“交渠引漕,激湍生风。” 明 刘基 《平西蜀颂序》:“是故冬寒之极,必有阳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 陈去病 《夜宿张家口独步通桥望月》诗:“依稀月有声,静探乃激湍。” 陈毅 《水调歌头·四游良口》词:“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厂房发电,轧轧奏鐃歌。”

当初

(1) 一开始,最初

当初打算在这里盖栋大楼

(2) 泛指从前或特指过去发生某件事情的时候

阿Q当初很不快,后来便很不平。—— 鲁迅《阿Q正传》

可传

(1).可以传后;可以传授。《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2).可以流传。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皆云神仙事,灼灼信可传。”

砰磕

亦作“ 砰礚 ”。1.象声词。疾雷声。《文选·扬雄<羽猎赋>》:“鳧鷖振鷺,上下砰礚,声若雷霆。” 李善 注:“言鸟飞上下,翅翼之声若雷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而人君撞千石之鐘,伐雷霆之鼓,砰磕嘈巘,惊魂荡心。”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初则发声调畅,稍加散越。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旨,忽復震骇,声如辟歷。观者莫不倾悚。”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须臾,穹窿砰磕,写雷鼓之音。”

(2).象声词。水流激荡声。 元 贡师泰 《河决》诗:“今年 黄河 决,长堤没深渊……怒声恣砰磕,悍气仍洄漩。” 清 魏源 《中四明山诗》之一:“悬流数千尺,九天陨砰礚。”

喧阗

亦作“ 喧填 ”。亦作“ 喧嗔 ”。喧哗,热闹。 唐 杜甫 《盐井》诗:“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 宋 苏轼 《竹枝歌》:“水滨击鼓何喧闐,相将扣水求 屈原 。”《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即今清明时候, 金明池 上,士女喧闐,游人如蚁。”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金山夜戏》:“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一本作“ 喧嗔 ”。 清 黄景仁 《入市》诗:“喧填騶从除道来,呼声直欲缘云上。” 李大钊 《上海的童工问题》:“有些小孩子,在喧阗的机器声中,被放在摇篮中,或睡或醒。”

喧哗拥挤。 唐 陆乔 引 沉青箱 《过台城感旧》诗:“繁华今寂寞,朝市昔諠闐。”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凡新婚者,却扇之夕,亲朋杂沓,呼笑諠闐,谓之闹房。”

快马

(1).善于奔驰的健马。《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折杨柳歌辞五》:“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四回:“大凡填词,用笔要如快马天阵,盘旋曲折,随意所之。” 茅盾 《子夜》十一:“满天是灰白的云头,快马似的飞奔,飞奔!”

(2).以快马送信的人。 独孤红 《金凤钗》第五章:“ 傅小天 微微一笑,挥手说道:‘记住,有什么不能解决的事儿,交当地快 * 我。’”

鸷击

(1).击搏。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低仰之駟,教之功也,鷙击之禽,习之驯也。”

(2).鹰鹯之类猛禽的代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肉攫部》:“凡鷙击等,一变为鸽,二变为鴘,转鶬,三变为正鶬。自此以后,至累变,皆为正鶬。”

(3).比喻猛烈。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台陀开纳 ﹞作书貽父母曰: 普鲁士 之鷲,已以鷙击诚心,觉 德意志 民族之大望矣。”

(4).古代借指御史中丞的职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汉 置中丞,总司按劾,故位在鷙击,砥礪其气。” 杨明照 校注:“《春秋纬·感经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王者顺天行诛,成肃杀之威。’”

冲荡

冲击荡涤

洪水冲荡了整个村庄

石桥

(1).石造的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济水二》:“河东岸有石桥,桥本当河,河移,故厕岸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凌石桥之莓苔,越 楢溪 之紆縈。” 周瘦鹃 《赏菊椰子林》:“溪上架着一条弓形的石桥,桥栏上齐整地排列着好多盆黄色和浅紫色的菊花。”

(2).特指 浙江省 天台山 的名胜 石梁 。梁连接二山,形似桥,故称。 唐 宋之问 《灵隐寺》诗:“待入 天台 路,看余度 石桥 。” 宋 梅尧臣 《送微上人归省天台》诗:“释子怀慈母,吾儒未易轻。不寻琪树去,肯向 石桥 行。” 宋 梅尧臣 《寄天台梵才上人》诗:“常观月从东方出,想照 石桥 旁畔人。”

非人

(1) 不合适的人

所用非人

(2) 残废人

(3) 缺乏人性或个性的人

(4) 不人道的(非人待遇)

襟带

(1).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 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 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

(2).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 汉 张衡 《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 唐 杨炯 《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 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3).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 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 唐 柳宗元 《送豆卢膺秀才南游序》:“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屨,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衝牙之响发焉。”

(4).比喻贴近之处。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余少长 大梁 ,豢养於保抱之手,即 淮 泗 之间,近在襟带,未尝眼见身到。” 清 唐甄 《潜书·非文》:“古之善言者,根於心,矢於口,徵於事,博於典,书於策简,采色焜燿。以此言道,道在襟带;以此述功,功在耳目。”

(5).拱卫;控制。《魏书·任城王云传》:“时四中郎将兵数寡弱,不足以襟带京师。” 唐 颜真卿 《谢荆南节度使表》:“窃以 荆南 巨镇, 江 汉 上游,右控 巴 蜀 ,左联 吴 越 ,南通五岭,北走上都,寇贼虽平,襟带尤切。”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藩邦》:“至如 朝鲜 襟带海表,屏障中原,无 朝鲜 则 辽水 东西皆将受警。” 郭沫若 《南京印象》六:“高耸在山头的一座城堡式的建筑,襟带双江,俯瞰全市。”

(6).代称防卫或监察之事。 汉 蔡邕 《故太尉乔公庙碑》:“ 循王 悝 , 桓帝 同产,以怀逆谋,黜封 癭陶王 。以公长於襟带,拜 鉅鹿 太守。 悝 畏怖明宪,检于静息。”

皇州

帝都;京城。 南朝 宋 鲍照 《侍宴覆舟山》诗之二:“繁霜飞玉闥,爱景丽皇州。” 唐 岑参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鸡鸣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阑。” 前蜀 毛文锡 《柳含烟》词:“低拂往来冠盖,朦朧春色满皇州。” 清 李渔 《慎鸾交·却媒》:“鶯花三月盛皇州,锦帆随波出御沟。” 刘成禺 《洪宪纪事诗》之二八:“崇臺高拱壮皇州,龙眼南窥旺气收。”

亿万

极言其数之多

亿万人民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