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

作者:圭悴中 朝代:宋代

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原文

芒鞋竹杖西出关,行尽千山与万山。

黄尘乌帽不埋没,丹霞选佛非选官。

请君抬起幞头脚,向上犹有二四著。

再拜更问王老师,老师规模难摸索。

诗词问答

问: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的作者是谁?答:圭悴中
问:送彭青老兼寄王民瞻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注释

1.

2. 宋王庭圭《卢溪集》卷四九《题圭粹中偈后》引

参考注释

芒鞋

亦作“ 芒鞵 ”。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张祜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苏轼 《宿石田驿南野人舍》诗:“芒鞵竹杖自轻软,蒲荐松牀亦香滑。”《西游记》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

竹杖

竹制的手杖。《汉书·西域传赞》:“睹犀布、瑇瑁则建 珠崖 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 牂柯 、 越嶲 。”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仙翁遗竹杖, 王母 留桃核。” 清 唐孙华 《次和酬恺功院长见怀一百韵》:“颇恋桃笙稳,行烦竹杖持。”

出关

(1).出关口;到塞外。《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姓名以出 关 。”《汉书·终军传》:“ 军 为謁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 关 。” 蔡寅 《大错》诗:“入海 鲁连 羞两帝,出 关 李耳 自千秋。”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父亲的还乡,还是我哥哥出关万里寻亲接回的。”

(2).谓和尚或佛教信徒坐饿关结束。 茅盾 《子夜》十八:“ 四小姐 很想别转了脸走过,可是 张素素 拉住了她。‘啊哟!坐关和尚出关了么?这是值得大笔特书的!’”

千山

(1).极言山多。 唐 柳宗元 《江雪》诗:“千山鸟飞絶,万逕人踪灭。” 宋 王安石 《古松》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

(2).山名。在今 辽宁省 西南部,为 长白山 的支脉。上有 月芽 、 钵盂 、 笔架 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黄尘

(1).黄色的尘土。《后汉书·马融传》:“风行云转,匈礚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

(2).比喻俗世;尘世。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明 高启 《江上晚眺图》诗:“观图忽起沧洲想,身堕黄尘又几年。” 清 周亮工 《有感寄舍弟靖公暨唐肯堂》诗:“看尽黄尘迷不得,相期破衲老江滨。”

(3).犹黄泉。 清 蒋士铨 《空谷香·怀香》:“黄尘碧落两难凭,神仙有数,生死无常,那不关情。”

乌帽

黑帽。唐时贵族戴乌纱帽,后来上下通用。乌纱帽后来成为闲居的常服。简称乌纱

忠烈青衣乌帽。——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埋没

(1) 埋在地下

生男埋没随百草。——唐· 杜甫《兵车行》

棺材被土埋没了

(2) 使显露不出来,不能发挥作用

埋没人材

丹霞

(1).红霞。 三国 魏 曹丕 《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采虹垂天。” 唐 元稹 《青云驿》诗:“丹霞烂成綺,素云轻若綈。” 明 夏完淳 《叙怀》诗:“丹霞照深池,清暉被嘉树。”

(2).比喻红艳的色彩。 晋 傅玄 《艳歌行》:“白素为下裾,丹霞为上襦。” 唐 李商隐 《和郑愚赠筝妓二十韵》:“茜袖捧琼姿,皎日丹霞起。”《红楼梦》第五八回:“﹝ 宝玉 ﹞从 沁芳桥 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綫,桃吐丹霞。”

选官

(1).古代称主管铨选的官,指吏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韩康伯 ﹞母 殷 ……语 康伯 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 康伯 亦甚相知。 韩 后果为吏部尚书。”《梁书·范云传》:“及居选官,任守隆重。” 宋 韩琦 《论青苗》:“如不愿请领,即具结罪状,入马递申,以凭选官晓諭。”

(2).指听候吏部选任官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他母亲姓 白 ,是个京师人,当初 徐 家老爷在京选官,,娶了来家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大郎 道是选官须得使用纔有好地方,只得把膏腴之产尽数卖掉……只靠着女壻选官之后,再图兴旺,所以毫不吝惜。”

幞头

古代一种头巾。古人以皂绢三尺裹发,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故称“四脚”或“折上巾”。至 北周 武帝 时裁出脚后幞发,始名“幞头”。初用软帛垂脚, 隋 始以桐木为骨子, 唐 方以罗代缯。帝服则脚上曲,人臣下垂。 五代 渐变平直。 宋 制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等式样。惟直脚为贵贱通服,皇帝或服上曲。参阅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巾幞》、 宋 沉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宋史·舆服志五》、 明 王圻 《三才图会·衣服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幞》。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即唤 桂心 ,并呼 芍药 ,与少府脱鞾履、叠袍衣,阁幞头,掛腰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偏带儿是犀角,幞头儿是乌纱。”《儒林外史》第四二回:“ 应天府 尹大人 戴着幞头,穿着蟒袍,行过了礼。”

襆頭:即幞头。古代包头软巾,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称四脚、折上巾。《隋书·礼仪志七》:“故事,用全幅皁而向后襆髮,俗人谓之襆头。”《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 楚王 希范 ﹞作九龙殿,刻沉香为八龙,饰以金宝,长十餘丈,抱柱相向; 希范 居其中,自为一龙,其襆头脚长丈餘,以象龙角。”参见“ 幞头 ”。

向上

(1)

(2) 朝向较高或最高的位置

伸出她的右手,手掌向上

(3) 向上攀

二四

无赖;放肆。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一言赖语,都是二四!”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四折:“只怕他放二四,又做出那濯足踞胡床。”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一折:“二四的司公能主张,则他三个人狠心肠。”

再拜

(1) 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先后拜两次,表示郑重奉上的意思

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墨子起,再拜。——《墨子·公输》

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再拜。——《史记·魏公子列传》

(2) 赵王再拜曰。

王老

(1).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长对外交往时的自称。《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穀,于外自称曰王老。” 孔颖达 疏:“四夷之君去王远,由有归往之义,贤始得为长,故以王老为称也。”

(2).对老者的敬称。 唐 司空图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诗之七:“白衫裁袖本教宽,朱紫由来亦一般。王老小儿吹笛看,我儂试舞尔儂看。”

老师

(1)

(2) 今为教师的尊称

(3) 古为年老辈尊的传授学术的人;泛称传授文化、技艺的人

(4) 明清两代,生员、举子称座主和学官为“老师”

(5) 对僧侣的尊称

规模

事业、工程、运动、机构等所包含的范围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

摸索

(1)

(2) 以小心的尝试性的调查方法发现

摸索道路

(3) 以触觉去探索

在黑暗中沿着墙摸索一个洞口

(4) 寻找

摸索种花生的规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