溆浦县邓梦授主簿惜日轩

作者:曾几 朝代:宋代

溆浦县邓梦授主簿惜日轩原文

羲和窗鞭白驹,秋日凄已短。
向来晒窗地,欲作炙背暖。
邓侯开西轩,枣下歌纂纂。
前山隐半规,怅望支手版。
我慵类天赋,身世两不窗。
著鞭惭祖生,运甓谢陶侃。
铜壶一百刻,夜梦分去半。
午窗又为崇,长闭读窗眼。
勉旃崇明德,己事不可缓。
作诗非为君,实自警疏懶。

诗词问答

问:溆浦县邓梦授主簿惜日轩的作者是谁?答:曾几
问:溆浦县邓梦授主簿惜日轩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几的名句有哪些?答:曾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羲和

(1). 羲氏 和 和氏 的并称。传说 尧 曾命 羲仲 、 羲叔 、 和仲 、 和叔 两对兄弟分驻四方,以观天象,并制历法。《书·尧典》:“乃命 羲 和 ,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2).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驾御日车的神。《楚辞·离骚》:“吾令 羲和 弭节兮,望 崦嵫 而勿迫。” 王逸 注:“ 羲和 ,日御也。”《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 羲和 ,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 羲和 御之。”

(3).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 甘水 之间,有 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 羲和 ,方浴日於 甘渊 。 羲和 者, 帝俊 之妻,生十日。”

(4).代指太阳。《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鬱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暉。” 李贤 注:“羲和,日也。”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餘耀。”

(5). 王莽 时主掌全国财赋的官吏。《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后汉书·鲁恭传》:“祖父 匡 , 王莽 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白驹

(1).白色骏马。比喻贤人、隐士。语出《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永今朝。”《后汉书·崔駰传》:“懿氓蚩之悟悔兮,慕白驹之所从。” 宋 陆游 《寄题胡基仲故居》诗:“浮云每叹成苍狗,空谷谁能縶白驹。” 清 钱谦益 《父国光先赠中宪大夫河南归德府知府加赠太常少卿仍前阶制》:“皎皎白驹,世咸慕逸民於空谷。”

(2).《诗·小雅》篇名。《诗·小雅·白驹序》:“《白驹》,大夫刺 宣王 也。” 郑玄 笺:“刺其不能留贤也。”

(3).用作赠别贤士之辞。 汉 王粲 《赠士孙文始》诗:“虽则同域,邈其迥深;白驹远志,古人所箴。” 三国 魏 曹植 《释思赋》:“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

(4).比喻流逝的时间。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星霜玄鸟变,身世白驹催。”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夏公命将》:“覩此白驹弹指,岂堪华髮蒙头。” 王横 《哭子美》诗:“白驹惊电驰,人生本如寄。”

秋日

(1).秋天。 汉 刘桢 《赠五官中郎将》诗之三:“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嘆。” 晋 潘岳 《秋兴赋》:“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唐 王维 《出塞作》诗:“暮云空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鵰。”

(2).秋天的太阳。 南朝 宋 鲍照 《园葵赋》:“春风夕来,秋日晨映,独酌南轩,拥琴孤听。” 南朝 梁 江淹 《望荆山》诗:“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唐 杜甫 《雨》诗之一:“秋日新霑影,寒江旧落声。”

(3).秋季的白昼。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

向来

(1) 一贯如此

(2) 先前

向来之烟霞。——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向来不过笼络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炙背

晒背。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 唐 杜甫 《忆幼子》诗:“忆渠愁只睡,炙背俯晴轩。”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曝日》:“ 晁端仁 尝得冷疾,无药可治,惟日中炙背乃愈。”

枣下

(1).枣树下。因枣下攒聚有时,常用以喻人间的盛衰和世态炎凉。《古咄唶歌》:“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夏欲初赤时,人从四边来;枣适今日赐,谁当仰视之?” 晋 潘岳 《笙赋》:“枣下纂纂,朱实离离。宛其落矣,化为枯枝。人生不能行乐,死何以虚謚为?”纂与“攒”通,聚貌。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 桃源 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2).古曲名。《文选·潘岳<笙赋>》:“咏《园桃》之夭夭,歌《枣下》之纂纂。” 张詵 注:“《园桃》、《枣下》,古曲名。” 南朝 齐 谢朓 《同赋杂曲名·秋竹曲》:“欲求《枣下》吹,别有 江 南枝。” 南朝 梁 刘孝绰 《发建兴渚示到陆二黄门》诗:“犹闻《枣下》吹,尚识杏间堂。”

纂纂

集聚貌。《文选·潘岳<笙赋>》:“咏园 * ,歌枣下之纂纂。” 李善 注:“古《咄喑歌》曰:‘枣下何攒攒,荣华各有时……’攒,聚貌。纂与攒,古字通。” 唐 韩愈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诗:“ 桃源 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此二十里间,枣树最多,其实已纂纂矣。”

山隐

(1).隐居。《法苑珠林》卷二二:“ 唐 循州 东北 兴寧县 灵龕寺 ……古传云: 晋 时北僧在此山隐。” 唐 独孤及 《送阳翟张主簿之任》诗:“作吏同山隐,知君处剧闲。”

(2). 山隐居 的略称。传说 春秋 时 吴国 的隐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披《灵寳》而知 山隐 ,因折俎而説专车。”《云笈七籤》卷三引《灵宝纪》:“ 吴王 闔閭 时,王出游 包山 ,见一人在山中,问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 山 名 隐居 ……童謡云: 吴王 出游观 震湖 , 龙威丈人 山隐居 ,北上 包山 入灵墟,乃入 洞庭 窃 禹 书。’”

半规

半圆形。有时借指太阳或月亮。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南亭》诗:“密林含餘清,远峯隐半规。” 宋 杨万里 《海门残照》诗:“万里长江白,半规斜日黄。” 陈毅 《泗宿道中》诗:“半规残月照,铁骑送长征。”

怅望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 齐 谢朓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犹。”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二:“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悵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西游记》第五十回:“却説 唐僧 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时,不见 行者 回来,欠身悵望道:‘这猴子往那里化斋去了?’”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着怅望的时候,有一群 日本 的新闻记者也走了来,其中有几个是我在 汉口 认识的。”

手版

古时官吏上朝或谒见上司时所拿的笏

手版倒持

天赋

(1) 天资;资质

数学方面的才能…主要来自天赋

(2) 生来具有的;禀受于天的

天赋的艺术才能

有着天赋的优美嗓子

为了适应学术上的需要,一定的天赋智能是必要的

身世

指人生的经历、遭遇

你能否告诉我一些关于那位女士的身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祖生

东晋 名将 祖逖 ,率部渡 长江 时中流击楫,誓复中原。所部纪律严明,得到沿途各地人民拥护,收复 黄河 以南地区。由于 东晋 内部迭起纠纷,对他不加支持,他大功未成,忧愤而死。后世诗文常用此典故,称 祖逖 为 祖生 。《晋书·刘琨祖逖传赞》:“ 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唐 胡曾 《咏史诗·豫州》:“策马行行到 豫州 , 祖生 寂寞水空流。” 宋 刘克庄 《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词:“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 祖生 去后,有人来否?”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渡江》:“抚景追思,投鞭欲济谁敢尸,矫矫 祖生 词,嵬嵬 公瑾 祠。”

运甓

典出《晋书·陶侃传》:“ 侃 在州无事,輒朝运百甓於斋外,暮运於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后以“运甓”比喻刻苦自励。 宋 苏轼 《送公为游淮南》诗:“负米万里缘其亲,运甓无度忧其身。” 清 李渔 《蜃中楼·献寿》:“镇日价操戈演阵,待学那 陶侃 运甓扰閒身。” 阳兆鲲 《辛亥生日感赋》:“运甓朝朝磨虎臂,枕戈夜夜数鸡声。”亦作“ 运百甓 ”。 清 翁诰 《题金亦陶运甓图》诗:“ 长沙 励志向中原,朝暮州斋运百甓。”

铜壶

古代铜制壶形的计时器。 唐 顾况 《乐府》:“玉醴随觴至,铜壶逐漏行。” 宋 王安石 《春寒》诗:“冰残玉甃泉初动,水澁铜壶漏更长。”《水浒传》第三一回:“五鼓楼头,点点铜壶正滴。”《花月痕》第四一回:“别泪铜壶共滴,愁肠兰燄同煎。”参见“ 刻漏 ”。

百刻

古代用刻漏计时,一昼夜分百刻。 唐 李德裕 《怀山居邀松阳子同作》诗:“昼夜百刻中,愁肠几回絶。” 明 刘基 《夜坐》诗之二:“铜壶管领催华髮,一夜应添百刻长。” 明 陆垹 《篑斋杂著·岁差》:“如定日之法,一日百刻。”

窗眼

窗格的孔。 宋 周邦彦 《春景·秋蕊香》词:“午妆粉指印窗眼,曲里长眉翠浅。” 宋 徐玑 《晓》诗:“诗鬢晓星星,霜天似水清。风当窗眼入,冰向砚池生。”《初刻拍案惊奇》卷六:“他独自在家里等我去约他出来门首看会,必定站得久,那时任凭你窗眼子张着,可不看一个饱。”《红楼梦》第二六回:“ 小红 闻听,在窗眼内望外一看,原来是本院的个小丫头 佳蕙 。”

勉旃

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汉书·杨恽传》:“方当盛 汉 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 宋 欧阳修 《送谢中舍》诗之二:“人生白首吾今尔,仕路青云子勉旃。” 李大钊 《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

明德

美德

明德茂亲。——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非为

(1).干不顾法纪或礼法的坏事。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贪赃坏法,饮酒非为。”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鬼爷爷》:“然颇慎行止,不敢非为。”

(2).指违法或违反道德的坏事、坏行为。《水浒传》第三五回:“不孝逆子,做下非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土番点卯》:“尔宜躬先奉法以统一乡之众,以尽轨于法,稍有非为,惟尔总是问。”

(3).不顾法纪或礼法。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四折:“我痴心想望贞洁,你做事忒杀非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小人颇知礼法,极守本分的,怎敢干此非为之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