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有真意轩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有真意轩原文

西峪岩谷中,是为最初地。

文轩据山凹,向名有真意。

本来无忙务,耐可坐而憩。

循名欲责实,相羊引深思。

真者妄之对,意者心之使。

必其心乎理,所发乃纯粹。

设匪克已功,鲜弗为私蔽。

私蔽莫非妄,求真实艰致。

岂如碧峰静,无言无不备。

诗词问答

问:题有真意轩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有真意轩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三

参考注释

岩谷

亦作“嵒谷”。犹山谷。《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土鬱之发,巖谷震惊。”《南齐书·杜京产传》:“谓宜释巾幽谷,结组登朝,则嵒谷含懽,薜萝起抃矣。” 唐 张乔 《题玄哲禅师影堂》诗:“巖谷藏虚塔,江湖散学人。” 清 吴伟业 《赠王鉴明五十》诗:“桓荣抱诗书,拾梠逃巖谷。” 谢觉哉 《访广西的笔记三则》:“ 龙胜 完全是山区,入境,车即行岩谷中。”

初地

(1).佛教语。谓修行过程十个阶位中的第一阶位。三乘共修“十地”中,以“乾慧地”为“初地”;大乘菩萨“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华严经·十地品》:“今明初地义,但以略解説……是初菩萨地,名之为欢喜。”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出家修学,深究妙理,位登初地。”

(2).佛教寺院。 唐 王维 《登辨觉寺》诗:“竹逕从初地,莲峰出化城。” 清 康基田 《登焦山》诗:“人从初地入,峰到上方尊。”

文轩

(1).华美的车子。《墨子·公输》:“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轝,而欲窃之。”《后汉书·张衡传》:“士或解裋褐而袭黼黻,或委臿筑而据文轩者,度德拜爵,量绩受禄也。”

(2).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 洞庭 。” 李善 注:“文,画饰也;轩,殿槛也。” 唐 王勃 《九成宫颂》:“ 阿房 秦 构,文轩五里。” 唐 吴少微 《怨歌行》:“綺窗虫网氛尘色,文轩鶯对桃李颜。” 明 何景明 《十七夜月》诗之二:“仰见城西楼,迴光照文轩。”

山凹

山坳。《水浒传》第四三回:“正走之间,只见远远地山凹里露出两间草屋。” 清 袁枚 《普陀寺》诗:“一寺藏山凹,松竹淡如许。”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那些看得清凹凸的纹理的峰峦,山凹里有积雪。”

真意

(1) 真实的意义

生命的真意

(2) 真实的心意

真心真意

(3) 真实的意思;本意

他说的并不是我的真意

本来

(1) 从一开始

(2) 向来,原来

(3) 原先;先前

(4) 理所当然

耐可

(1).宁可;愿得。 唐 刘长卿 《赴宣州使院留辞韦使君》诗:“耐可机心息,其如羽檄何!” 宋 薛嵎 《寄公衮舍弟》诗:“余生百计拙,耐可事清吟。” 清 曹贞吉 《沁园春·赠柳敬亭》词:“荡子辞家,羈人远戍,耐可逢场作戏来。”

(2).怎得,安得。 唐 李白 《陪族叔晔及贾舍人至游洞庭》诗之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宋 敖陶孙 《上闽帅范石湖》诗:“骚人有几登青竹,耐可同时欠执鞭。” 明 王世贞 《闻南中流言有感》诗之三:“偶然文字落尘寰,耐可争名眼睫间。” 清 曹寅 《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频年漫信能分别,耐可巡簷细讨论。”

责实

求实;符合实际。《史记·太史公自序》:“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宋 苏轼 《议学校贡举状》:“右臣伏以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才,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於学校贡举乎!”《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八年》:“今舍其大而举其细,岂责实之议乎!”

相羊

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徘徊;盘桓。《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洪兴祖 补注:“相羊,犹徘徊也。”《楚辞·九辩》:“擥騑轡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王逸 注:“且徐徘徊以游戏也。” 明 袁宗道 《冬日斋中即事》诗:“小逕独相徉,婆娑木数章。” 清 纳兰性德 《金山赋》:“曾闻韵士至此相羊,亦有名流於焉寄赏。”

深思

认真思考,深入考虑

深思熟虑

意者

(1).表示测度。大概,或许,恐怕。《墨子·公孟》:“今吾事先生久矣,而福不至,意者先生之言有不善乎?” 汉 刘向 《说苑·君道》:“桑穀者,野草也,而生於朝,意者国亡乎?”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独念乞墦之辱,心实耻之,而必不得免者何居?意者或借闻见以为聪明,或藉耳目以为心腹歟!”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噫!二少年,今日生矣,意者其雀跃返国,聚父母亲友作再生之华筵耶!”

(2).表示选择。是……还是……。《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史记·孔子世家》:“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纯粹

(1) 不搀杂其它成分的;无搀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

一个纯粹的人

(2) 没有搀杂的;同一个类型的

他们原始的语言至今还纯粹,没有搀杂任何东西

(3) 真正体现了事物的本质的

莫非

(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你不赞成?你莫非不为全社着想?

(2) ——表示疑惑不定的推测语气,相当于“别不是”

莫非这事就是他们干的?

真实

与事实相符

真实的故事比虚假的小说还要奇妙

无不

没有不;全是。《礼记·中庸》:“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幬。”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序》:“凡六经 孔子 之书,无不牵合其论,而上下其词也。” 鲁迅 《朝花夕拾·<狗·猫·鼠>》:“ 日耳曼 人走出森林虽然还不很久,学术文艺却已经很可观,便是书籍的装潢,玩具的工致,也无不令人心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