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陈文恭公挽词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代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原文

日者更皇化,公来辅圣能。
无心殊辙混,不作众波澄。
举国材真相,他年了中兴。
天如遗一老,人亦望三登。
候火朝连夕,筹帷决纵擒。
一江遮虏障,千古杀胡林。
皦日黄河誓,浮云绿野心。
身名两无憾,天坏独清音。
圣父咨当璧,元臣预断金。
玉衡宾舜日,黄屋遂尧心。
国定功无迹,身闲病已深。
旌忠有谟训,碑榜照来今。
趣召单车至,惊传两鬓凋。
倾城迎国老,即日走天骄。
梦已商人奠,身犹汉相朝。
古来贤达意,生灭两消摇。

诗词问答

问:太师陈文恭公挽词的作者是谁?答:范成大
问:太师陈文恭公挽词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范成大的名句有哪些?答:范成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日者

(1).古时以占候卜筮为业的人。《墨子·贵义》:“ 子墨子 北之 齐 ,遇日者。”《史记·日者列传》 裴駰 题解:“古人占候卜筮,通谓之‘日者’。” 唐 贾岛 《逢博陵故人彭兵曹》诗:“偶逢日者教求禄,终傍泉声拟置家。”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四:“﹝ 宋咸 ﹞犹未第,客游 鄱阳 。有日者妙於星术, 宋 往叩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有故家子,日者推其命大贵,相者亦云大贵。”

(2).往日;从前。《战国策·齐策五》:“日者, 中山 悉起而迎 燕 赵 ,南战於 长子 ,败 赵 氏。”一本作“ 昔者 ”。《汉书·高帝纪下》:“ 吴 ,古之建国也,日者 荆王 兼有其地,今死亡后。” 颜师古 注:“日者,犹往日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淳熙元年》:“大臣之食,皆民脂膏。日者品味太多,徒为虚费,自今进可口者数品而已。”

(3).近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九月戊辰,地震裂。制詔曰:‘日者地震, 南阳 尤甚。’”《金史·仆散揆传》:“以汝 宣献皇后 之亲,故令尚主,谓当以忠孝自励。日者乃与外人窃议,汝腹中事朕不能测,其能归田里。”

(4).谓某日。 梁启超 《意大利建国三杰传》第五节:“﹝ 加里波的 ﹞以 桑安尼阿 一战,获全捷,凯旋於 门德维拉府 ……日者 法国 水师提督慕其高义,造门求謁,则数椽败屋,不堪风雨。”

皇化

皇帝的德政和教化。《南史·何尚之传》:“屡诛大臣,有亏皇化。”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七叶运皇化,千龄光本支。”《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八》:“洎纂鸿图,每敷皇化。”

辅圣

辅佐皇帝的人。 宋 范仲淹 《贤不家食赋》:“上既谐於辅圣,下絶见於遗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宫闱·孝烈祔庙》:“ 嘉靖 三十五年,已从玄门法,加 孝烈 为九天金闕玉堂辅圣天后,掌仙妙化元君,则先有辅圣之语矣。”

无心

(1) 没有心情,没有做某事的念头

无心恋战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殊辙

不同的辙迹。指不同的途径。 南朝 宋 王僧达 《和琅邪王仿古》:“显轨莫殊辙,幽涂岂异魂。” 宋 陈傅良 《答朱翔远见别》诗:“总角相看五十年,行藏殊辙各皤然。”

不作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举国

整个国家

举国欢庆

真相

(1).佛教语。犹言本相,实相。后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修梵寺》:“ 修梵寺 有金刚,鳩鸽不入,鸟雀不栖, 菩提达摩 云:‘得其真相也。’” 唐 李贺 《听颖师弹琴歌》:“ 竺 僧前立当吾门,梵宫真相眉棱尊。” 鲁迅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不过他们可以装作懂得的样子,来胡说八道欺骗不明真相的人。”

(2).谓实任宰相。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下:“今岁便当登第,十餘年间可为侍从,又十年为执政,然决不为真相,晚年当以使相终。”

(3).犹宝相。即神、佛的画像或塑像。 唐 白居易 《画大罗天尊赞文》:“爰命国工,俾陈绘事,真相儼若,玄风穆如。”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中兴

通常指国家由衰退而复兴

国家中兴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一老

(1).指年高德劭之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憖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 孔子 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遗一老。’”

(2).泛称老者。 唐 王维 《酬诸公见过》诗:“仰厠羣贤,皤然一老。” 宋 陈师道 《还里》诗:“向来千里聚,一老尚徜徉。”

(3).指元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昔 汤 入 夏 ,付国于 文祀 ; 西伯 之 殷 ,委国于一老。” 王闿运 《哀江南赋》:“既伤一老,申命元臣。”

三登

(1).谓连续二十七年皆五谷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南朝 梁 沉约 《劝农访民所疾苦诏》:“三登之美未臻,万斯之基尚远。”

(2).谓五穀一年三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金 蔡珪 《雪拟坡公韵》:“丰年待作三登兆,暮景重开六出花。”

候火

(1).烽火。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十九:“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 唐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之二:“候火朝连夕,筹帷决纵擒。” 明 王世贞 《书庚戌秋事》诗:“传闻胡马塞回中,候火 甘泉 极望同。”

(2).候馆迎客之灯火。 唐 李郢 《送刘谷》诗:“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火迎。”

连夕

连续几夜。 金 元好问 《续夷坚志·石桩火出》:“ 泰和 八年冬,京师 大悲阁 前幡竿石桩缝间连夕火出,四十餘日乃止。” 清 赵翼 《诸罗守城歌》:“援师三番不得进,山头连夕惟传烽。”

筹帷

在军帐中谋划军机。 唐 陆龟蒙 《京口》诗:“可怜 宋 帝筹帷处,苍翠无言草自生。”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杀胡林

地名。在今 河北省 栾城县 西北。 宋 范成大 《题<蕃马射猎图>》诗:“猖狂若到 杀胡林 ,郎王犹羓何况汝!”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十:“ 杀胡林 在 欒城县 。”自注:“ 唐 属 赵州 ,后属 真定府 。” 翁元圻 注:“《纪异録》云:‘林 * 杀狐,因以名之。’《续通典》云:‘ 唐 天后 时,袭 突厥 ,群胡死於此,故以名之。’”

皦日

明亮的太阳。多用于誓辞。《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孔颖达 疏:“谓我之言为不信乎,我言之信有如皦然之白日。”《后汉书·郎顗传》:“絜白之节,情同皦日。”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呜呼!谓予不信,鉴时人皦日之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翠仙》:“朴诚自表,切矢皦日。” 王国维 《罗君楚妻汪孺人墓碣铭》:“藐是孤生,终於灭性,皦日之信,匪石不回。”

黄河

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每年达16亿吨,除12亿吨入海外,有4亿多吨沉积在下游河床上,有些地段河底竟高出地面5—10米,成为有名的“地上河”

浮云

(1)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野心

(1) 心性放纵,不可驯服或心怀叛离之心,不安本分

野心勃勃

北狄野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指喜好闲散、隐逸的心绪

身名

(1).身体和名誉。《列子·说符》:“仁义使我身名并全。”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坟土未乾,而身名并灭。”

(2).声誉;名望。 南朝 宋 谢灵运 《游山》诗:“身名竟谁辩,图史终磨灭。” 唐 白居易 《妻初授邑号告身》诗:“倚得身名便慵墯,日高犹睡緑窗中。” 清 秋瑾 《敬告姊妹们》:“智识也长了,见闻也广了,学问也高了,身名是一日一日的进步了。”

无憾

没有怨恨;没有不满。《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宋 魏了翁 《题孙教授志铭》:“吾同年友 孙次龙 之葬, 张义立 誌之, 刘文节公 铭之,可以无憾矣。” 巴金 《爝火集·一颗红心》:“他一直到最后都没有放下他的笔,他死而无憾。”

独清

(1).谓清白自处,不同流合污。《楚辞·渔父》:“ 屈原 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明 高启 《题许澜伯三虫图》诗:“谁道争花羣队里,长吟还有独清人。” 清 王履亨 《我亦有言》诗序:“风驰潮涌,忽升忽落……独醒独清者,庶免此夫。”

(2).独自扫清。 唐 杜甫 《览柏中丞兼子侄数人除官制词》诗:“三止 锦江 沸,独清 玉垒 昏。”

圣父

(1).对太上皇的尊称。《宋史·乐志十三》:“既尊圣父,亦燕寿母。”

(2).“上帝圣父”(GodtheFather)的简称。基督教基本信条三位一体中的第一位。

当璧

《左传·昭公十三年》:“初, 共王 无冢适,有宠子五人,无适立焉。乃大有事於羣望,而祈曰:‘请神择於五人者,使主社稷。’乃徧以璧见於羣望,曰:‘当璧而拜者,神所立也,谁敢违之?’既,乃与 巴姬 密埋璧於大室之庭,使五人齐,而长入拜…… 平王 弱,抱而入,再拜,皆厌纽。” 杨伯峻 注:“厌同压。压纽即当璧。”后以“当璧”喻立为国君之兆。《魏书·肃宗纪》:“皇曾孙故 临洮王 寳暉 世子 釗 ,体自 高祖 ,天表卓异,大行平日养爱特深,义齐若子,事符当璧。”《北齐书·幼主纪》:“ 文宣 因累世之资,膺乐推之会,地居当璧,遂迁 魏 鼎。” 唐 元稹 《楚歌》之一:“ 楚 人千万户,生死繫时君。当璧便为嗣,贤愚安可分。” 清 吴伟业 《读端清郑世子传》诗:“当璧辞真王,累疏诚恳惻。”亦指继承帝位。《宋书·萧惠开传》:“ 湘东 太祖 之昭, 晋 安世祖 之穆,其於当璧,并无不可。”《梁书·元帝纪》:“吾尝梦主上遍见诸子,至 湘东王 ,手脱帽授之。此人后必当璧,卿其行乎!”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荣 为盟主, 穆 亦拜 荣 ,於是密议长君诸王之中,不知谁应当璧。”

元臣

重臣;老臣。 唐 韩愈 《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当藩垣屏翰之任,有弓矢鈇鉞之权,皆国之元臣,天子所左右。”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 晋 之 王导 ,可谓元臣。” 明 张居正 《徐存斋七十寿序》:“公位为元臣,齿为元老。”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东南再造,悉畀元臣。”

预断

事先判断

玉衡

(1).古代的测天仪器。《书·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孔 传:“璣,衡,王者正天文之器。” 孔颖达 疏引 蔡邕 曰:“玉衡长八尺,孔径一寸,下端望之以视星辰。盖悬璣以象天而衡望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玉衡常理,顺九天而调阴阳。” 清 纳兰性德 《自鸣钟赋》:“尔其外之可见者,加尺茎于图上,儼窥天之玉衡,譬 夸父 之逐日。”

(2).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文选·<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 李善 注引《春秋运斗枢》曰:“北斗七星,第五曰玉衡。”《晋书·天文志上》:“魁第一星曰天枢,二曰琁,三曰璣,四曰权,五曰玉衡,六曰开阳,七曰摇光。”《宋书·符瑞志下》:“玉衡从体,瑶光得正。”

(3).泛指北斗。《文选·扬雄<长杨赋>》:“是以玉衡正而太阶平也。” 李善 注引 韦昭 曰:“玉衡,北斗也。” 元 傅若金 《书南宁驿》诗:“中天日月回金闕, * 辰绕玉衡。” 章炳麟 《东夷》诗之三:“仰见玉衡移,握手言离别。”

(4).车辕头横木的美称。《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枉玉衡於炎火兮,委两馆於咸唐。” 王逸 注:“衡,车衡也。” 南朝 齐 谢朓 《酬德赋》:“轻盖靡於骏奔,玉衡劳於拊翼。”

黄屋

(1).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史记·秦始皇本纪》:“ 子婴 度次得嗣,冠玉冠,佩华紱,车黄屋。” 裴駰 集解引 蔡邕 曰:“黄屋者,盖以黄为里。”

(2).借指帝王之车。 唐 许浑 《登尉佗楼》诗:“ 刘 项 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岛夷中。” 明 唐顺之 《荥阳行》:“城西夜半赤帝走,独载黄屋开东门。”

(3).帝王所居宫室。《太平御览》卷四三一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殷汤 寐寝黄屋,驾而乘露舆。”《魏书·李彪传》:“故 夏禹 卑宫室而恶衣服, 殷汤 寝黄屋而乘輅舆,此示俭於后王。”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岂望身居黄屋,手御青纶。” 宋 王观国 《学林·路》:“车者贵贱之所通乘,惟天子所乘独谓之路;亦犹屋者贵贱之所通居,惟天子所居独谓之黄屋。”

(4).指帝王权位。《北史·魏诸宗室传论》:“至如 神武 之不事黄屋,高揖万乘,义感隣国,祚隆帝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八年》:“朕本无黄屋之心,今横议若此,据朕本心,惟有养母耳。”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果能敝屣其黄屋,而弃捐所有以利 汉 人邪?”

(5).帝王的代称。 唐 杜甫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 宋 王安石 《澶州》诗:“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蝟。” 清 孙枝蔚 《九日梁仲林侍郎宴集黑窑厂登高》诗:“及其佐黄屋,鯁直古人儔。”

尧心

谓圣君的心愿、抱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山梁协 孔 性,黄屋非 尧 心。” 南朝 梁 沉约 《应诏游苑饯吕僧珍》诗:“我皇秉至德,忘己用 尧 心。” 唐 王昌龄 《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土德三元正, 尧 心万国同。”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一》:“ 孔 之疏食, 颜 之陋巷,非 尧 心歟!”

定功

建立功业。《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戈东城,禽 项 定功。” 晋 干宝 《晋纪总论》:“以三圣之智,伐 * 之 紂 ,犹正其教,曰:‘逆取顺守,保大定功,安民和众。’”

无迹

亦作“ 无跡 ”。没有踪影;没有痕迹。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一暑一寒,有明有晦。神道无跡,天工罕代。”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下》:“﹝ 李惠登 ﹞为政清浄无迹,不求人知。”

见“ 无迹 ”。

病已

病愈。 汉 枚乘 《七发》:“太子曰:‘诺。病已,请事此言。’” 汉 枚乘 《七发》:“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旌忠

表彰忠节。《宋史·寇準传》:“ 皇祐 四年詔翰林学士 孙抃 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明史·英宗后纪》:“冬十月丁酉,赐 王振 祭葬,立祠曰‘旌忠’。”

谟训

亦作“謩训”。1.谋略和训诲。《书·胤征》:“圣有謨训,明徵定保。” 孔 传:“圣人所谋之教训,为世明证,所以定国安家。” 唐 权德舆 《唐故尚书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协书命於謩训,荐声诗於郊庙。” 章炳麟 《艾如张董逃歌序》:“古之謨训,上思利民,忠也;朋友善道,忠也;憔悴事君,忠也。”

(2).谟和训。《尚书》文体名。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著述者流,盖出於《书》之謨训,《易》之象繫。”

碑榜

见“ 碑牓 ”。

来今

从今往后

往古来今

单车

即自行车

惊传

惊叹传播。 明 冯梦龙 《智囊补·术智·陈子昂》:“ 唐 人重才,虽一艺一能,相与惊传讚叹。”

倾城

(1) 全城;满城

倾城出动,围捕凶犯

(2) 形容女子艳丽,貌压全城

名花倾城,君王带笑

(3) 倾覆国家

国老

(1).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周礼·夏官·罗氏》:“中春,罗春鸟,献鳩以养国老。” 孙诒让 正义:“国老之内,以老、更为尤尊。”《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国老皆贺 子文 。” 孔颖达 疏:“《王制》云:‘ 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然则国老者,国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也。” 汉 贾谊 《治安策》:“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

(2).掌教化的官。《孔子家语·弟子行》:“宜为国老。” 王肃 注:“国老,助宣德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国老 王喜 、廷掾 郑篤 、功曹 邠勤 等,咸曰宜之。”

(3).指国之重臣。 宋 李清照 《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之二:“君不见惊人废兴传 天寳 ,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姦雄,但説成功尊国老。”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晋书》:“﹝ 楚王 ﹞ 暐 矫詔擅害国老。”

(4).甘草的别名。 唐 柳宗元 《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诗:“蒔药闲庭延国老,开罇虚室值贤人。” 蒋之翘 注:“《本草》:甘草名国老。” 宋 梅尧臣 《司马君实遗甘草杖》诗:“药中称国老,我懒岂能医。”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甘草》:“﹝甘草﹞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即日

(1) 当天;当日

即日因留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本规定自即日起实施

(2) 近几天之内

本片即日放映

天骄

汉代人称北方匈奴单于为天之骄子,后来称某些北方强盛的民族或其君主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商人

以买卖商品谋利的人

中间商人

相朝

指古代诸侯互相会见。《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韦昭 注引 贾侍中 曰:“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相朝者,将朝天子先相朝也。”

古来

自古以来

古来如此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唐· 李白《将进酒》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清· 林觉民《与妻书》

贤达

贤能通达之人;有才德、声望的人

生灭

(1).佛教语。依因缘和合而有,谓之“生”;依因缘离散而无,谓之“灭”。 南朝 宋 谢灵运 《<维摩经>十譬赞·电》:“倏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恆物生灭后,谁復覈迟速。” 唐 顾况 《赠僧》诗之二:“更把浮荣喻生灭,世间无事不虚空。” 清 陈维崧 《念奴娇·春日同纬云南畊遍历南岳诸园林》词:“何限向来哀乐事,一笑浮沤生灭。”

(2).犹生死。 唐 王维 《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诗:“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 宋 范成大 《太师陈文恭公挽词》:“梦已 商 人奠,身犹 汉 相朝;古来贤达意,生灭两消摇。”

消摇

逍遥。悠闲自得貌。消,通“ 逍 ”。《礼记·檀弓上》:“ 孔子 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消摇乎襄羊,降集乎北紘。” 李善 注引 司马彪 曰:“消摇,消遥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愚计此时,当直捣 黄龙 而痛饮矣,乃阻兵不进, 河 上消摇,坐失机宜。”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