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朝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原文

西上登雀台。
东下望云阙。
层阁肃天居。
驰道直如发。
绣甍结飞霞。
璇题纳行月。
筑山拟蓬壶。
穿池类溟渤。
选色遍齐代。
征声匝卭越。
陈钟陪夕燕。
笙歌待明发。
年貌不可还。
身意会盈歇。
蚁壤漏山阿。
丝泪毁金骨。
器恶含满欹。
物忌厚生没。
智哉众多士。
服理辨昭昧。

诗词问答

问: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的作者是谁?答:鲍照
问: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鲍照的名句有哪些?答:鲍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西上

(1).向西去。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称上。 唐 刘沧 《望未央宫》诗:“西上 秦 原见 未央 ,山嵐川色晚苍苍。” 唐 李群玉 《送萧绾之桂林》诗:“ 桂 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2).入门左首的位置。古代尊右卑左,主人迎宾,先据左位,表示尊重。《仪礼·聘礼》:“介皆与,北面西上。” 郑玄 注:“入门左之位也。”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王纲 ﹞与太守 古公 偕见直指使。 古公 自司马郎出守郡,执旧属礼,与公争西上。”

雀台

即 铜雀台 。 汉 建安 十五年 曹操 所建,在今 河北省 临漳县 西南古 邺城 的西北隅。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西出登 雀臺 ,东下望云闕。” 北周 庾信 《拟连珠》之十二:“是以 隋 珠日月,无益 驪山 之火; 雀臺 絃管,空望 西陵 之松。”

东下

(1).东行。我国地势西北方高,东南方低,故习惯称东行为东下,与西上相对。《史记·淮阴侯列传》:“ 常山王 背 项王 ,奉 项婴 头而窜,逃归於 汉王 。 汉王 借兵而东下,杀 成安君 泜水 之南。”《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曹操 自 江陵 将顺 江 东下。” 清 吴伟业 《过锦树林玉京道人墓》诗序:“久之,有闻其復东下者,主於 海虞 一故人。”

(2).谓向东攻克。 唐 李白 《梁甫吟》:“君不见 高阳 酒徒起草中,长揖 山 东隆準公……东下 齐 城七十二,指挥 楚 汉 如旋蓬。”

望云

(1).犹望气。《后汉书·方术传序》:“其流又有风角、遁甲、七政、元气、六日七分、逢占、日者、挺专、须臾、孤虚之术,及望云省气,推处祥妖,时亦有以效於事也。”

(2).仰望白云。谓仰慕君王。语出《史记·五帝本纪》:“ 帝尧 者, 放勋 。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唐 骆宾王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序:“因仰 长安 而就日,赴帝乡以望云。” 宋 张方平 《乞致仕表》:“精騖紫宸,犹结望云之恋;迹还白社,终怀乐善之心。”

(3).仰望白云。谓思念家乡;思念父母。 唐 杜甫 《客堂》诗之二:“老马终望云,南雁意在北。别家长儿女,欲起惭筋力。”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孩儿久离膝下,未展趋庭。今慰望云,当图捧日。” 清 陈裴之 《湘烟小录》:“姬素恋切所生,恒见望云兴叹。”参见“ 望断白云 ”。

(4).谓企求自由。《文选·陶潜<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望云慙高鸟,临水愧游鱼。” 李善 注:“言鱼鸟咸得其所,而己独违其性也。”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附 清 梁逢辰 和韵:“爱日且增初日学,望云兼慰看云情。”

层阁

犹层楼。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层阁肃天居,驰道直如髮。” 宋 曾巩 《游金山寺作》诗:“屐履上层阁,披襟当九秌。” 明 王世贞 《庚戌秋有约吴峻伯不就赋此》诗:“九关虚虎豹,层阁望麒麟。”

天居

(1).住在天上。形容天子居处华贵。 汉 蔡邕 《述行赋》:“皇家赫而天居兮,万方徂而并集。”

(2).指天子居处。 南朝 陈 徐陵 《太极殿铭序》:“天居爽塏,大寝尊严。” 唐 王维 《和尹谏议史馆山池》诗:“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3).天地神灵的居处。 明 方孝孺 《郊祀颂》:“乘舆徐来,及门而趋。执圭屏息,仰覿天居。”

驰道

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礼记·曲礼下》:“岁凶,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穀,驰道不除,祭事不县。” 孔颖达 疏:“驰道,正道。如今之御路也。是君驰走车马之处,故曰驰道也。”《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 宋 梅尧臣 《和王景彝正月十四夜有感》:“驰道横头起山岳,露臺周匝簇车轮。” 清 宋之绳 《随跸杂记》诗:“絶壁成驰道,坚冰过属车。”

璇题

亦作“琁题”。玉饰的椽头。《文选·扬雄<甘泉赋>》:“珍臺閒馆,琁题玉英。” 李善 注引 应劭 曰:“题,头也。榱椽之头,皆以玉饰,言其英华相爥也。” 唐 白居易 《劝酒》诗:“东邻起楼高百尺,璇题照日光相射。”《明史·万燝传》:“前建佛宇,璇题耀日,珠网悬星,费金钱几百万。”

行月

(1).移动的月光。《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绣甍结飞霞,璇题纳行月。” 吕向 注:“璇,玉也。题,椽头也。言月过簷头,璇题纳引其光也。” 唐 冯真素 《灯赋》:“杂行月而浮桂,乘流风而泛兰。”

(2). 明 清 军队和漕运兵丁的月饷称月粮,执行任务开拔时加给的称行粮。行粮和月粮合称行月粮,省称行月。 清 冯桂芬 《与赵抚部书》:“兵米运费无几,行月平价论折。”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比较》:“漕运增耗行月等米,俱係本色项下。印官亦于下仓收粮之日,一期比较甚便。”

蓬壶

即 蓬莱 。古代传说中的海中仙山。 晋 王嘉 《拾遗记·高辛》:“三 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形如壶器。” 唐 沉亚之 《题海榴树呈八叔大人》诗:“曾在 蓬壶 伴众仙,文章枝叶五云边。” 清 李渔 《玉搔头·微行》:“假俺几日儿尘世逍遥,再来受 蓬壶 约。”

溟渤

溟海 和 渤海 。多泛指大海。 南朝 宋 鲍照 《代君子有所思》诗:“筑山拟 蓬 壶 ,穿池类 溟 渤 。” 唐 李涉 《却归巴陵途中走笔寄唐知言》诗:“后辈无劳续出头,坳塘不合窥溟渤。” 明 袁宏道 《答蹇督抚》:“唯是溟渤之大,不让渗潢;以兹沙石之顽,得效礱礪。” 清 唐孙华 《寄题三贤祠》诗:“ 江夏 今儒宗,词源倾溟渤。”

征声

谓访求歌者;招歌者唱歌。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选色遍 齐 代 ,徵声帀 卭 越 。” 钱仲联 补注:“徵,取也。” 唐 沉佺期 《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选客虚前馆,徵声徧后堂。”

指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徵音。《管子·幼官》:“味咸味,听徵声。” 汉 班固 《 * 通·礼乐》:“闻徵声,莫不喜养好施者。”

笙歌

(1)

(2) 和笙之歌

(3) 泛指奏乐唱歌;笙歌鼎沸(形容音乐歌舞热闹非凡)

明发

(1).黎明;平明。《诗·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朱熹 集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二人,父母也。” 唐 王维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诗:“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清 周亮工 《寒食后一日新乡道上示许傅岩》诗:“烽燧十年归未得,却愁明发渡 旃然 。”

(2).谓孝思。 晋 陆机 《思亲赋》:“存顾復之遗志,感明发之所怀。”《宋书·礼志四》:“伏惟至尊孝越 姬文 ,情深明发。” 宋 苏轼 《永安陵等忌辰奏告昭宪等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3).早晨起程。 晋 陆机 《招隐》诗之二:“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躑躅。” 宋 杨万里 《郡治燕堂庭中梅花》诗:“翁欲还家即明发,更为梅花留一月。”

(4).谓揭发查清。《后汉书·循吏传序》:“明发姦伏,吏端禁止。”

(5).阐明,发明。《隋书·律历志上》:“ 焯 皆校定,庶有明发。”《太平广记》卷二二六引 唐 颜师古 《大业拾遗记·观文殿》:“其所撰之书,属辞比事,条贯有序,文畧理畅,互相明发。”

(6). 清 代军机处草拟上谕有明发、廷寄之别,有关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侍郎以上,外臣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的谕旨,称为明发,经内阁传抄以次交于部科。参阅 清 梁章鉅 《枢垣记略·规制一》。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意会

不明说而领会

意会到她不喜欢

盈歇

犹盛衰。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年貌不可还,身意会盈歇。”

蚁壤

犹蚁穴。《韩非子·说林上》:“行山中,无水, 隰朋 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 唐 白居易 《登香炉峰顶》诗:“归去思自嗟,低头入蚁壤。”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溃江河。”

山阿

山岳;小陵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晋· 淘潜《挽歌》

丝泪

微细如丝之泪。《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诗》:“蚁壤漏山河,丝泪毁金骨。” 李善 注:“丝泪,泪之微者。” 唐 韦应物 《拟古诗》之十二:“年华逐丝泪,一落俱不收。”

金骨

(1).金和骨。比喻坚固的事物。语本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众口鑠金,积毁销骨。”《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蚁壤漏山河,丝泪毁金骨。” 李善 注:“金骨之坚,喻亲之篤者。言谗邪之人,但下如丝之泪,而金骨为之伤毁也。”

(2).佛骨,仙骨。 唐 李白 《感兴》诗之五:“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 蓬闕 。” 宋仁宗 《佛牙舍利赞》:“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鍊色长新。”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刘商》:“好神仙,鍊金骨。”

物忌

众人忌惮或忌妒。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器恶含满欹,物忌厚生没。” 明 屠隆 《綵毫记·母子虑祸》:“汝父才名太盛,物忌所归,是吾忧也。”

厚生

富裕人家的生活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书·大禹谟》

众多

为数很多

人口众多

士卒众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理辨

犹申辩。《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他若善善的过来理辨,倒也只怕被他支吾过去了。”

昭昧

明暗。犹是非。 南朝 宋 鲍照 《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智哉众多士,服理辨昭昧。”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