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回部绳伎联句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观回部绳伎联句原文

筠冲今允服,都卢昔所称。
灯节陈长伎,橦戏超同朋。
首髡省缠鬕,胫露辞裹縢。
扱衽属櫜鞬,束体杂组缯。
连队次乐部,储具供林丞。
差排跂斯翼,控掣救之陾。
双撑千尺木,直拽三丈绳。
如虹拖碧落,不栈悬丹崚。
穷巅互槅庋,拓势么弦搄。
腔迟秋筚哨,拍急腊鼓鼟。
居然谢梯筏,讵尔忘渊冰。
临厓送者返,拔宅仙乎登。
发地上累足,凌空息抚膺。
奇趫忽百出,邪许时一应。
布武失偪仄,振臂誇倰僜。
鞠效秦赘𦜕,担匪虞卿簦。
低腰宛舞女,合掌俄枯僧。
迹绝邯郸学,意会痀偻承。
履铜取滑细,著屐宁怂兢。
屏营无二虑,支拄惟两肱。
丝曳蜓立颤,角挂羚睡瞢。
竿头诣成进,系表神来腾。
回旋辘轳轴,盘辟浮图层。
亭亭嘂阊阖,轩轩栖觚棱。
瞥下俨跨马,虚跃似翻鹰。
安其危永吉,动亦定乃凝。
叱陋九折坂,抽娴三释掤。
佛跏妥帖结,禹步蹒跚仍。
绷殊孩儿倒,牵诧傀儡兴。
爪攫鹦在架,尾掉鱼离罾。
目正径无险,心卑高可乘。
木鸡差足拟,磨蚁犹难胜。
初虞引发重,转喜累卵增。
逵中或重茧,棘端孰铺㲪。
磬折笋虡系,蓬转飙车凌。
奄驰籋云骥,将徙培风鹏。
讽元徒传藻,赋张真究升。
蹁跹有馀暇,彳亍鲜后惩。
情移禦寇善,力靡偃师憎。
却行退宋鹢,缩守黏曹蝇。
进止自栩栩,视听交蕄蕄。
拔河斗谩骋,罥索走妄譝。
旁观骇汗致,孤翘壮心凭。
教猱猱逊捷,怜夔夔敢矜。
方外游殆庶,域中见何曾。
巧习履而泰,道艺贞以恒。
眴哂石火帜,机鄙扶风縆。
爻闾新志备,幻人前事徵。
列睹俾惬众,论赏聊劝能。
行庆辑戎索,熙春和气烝。

诗词问答

问:观回部绳伎联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观回部绳伎联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蒸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十

2. 御制

参考注释

都卢

(1).古国名。在 南海 一带。国中之人善爬竿之技。《文选·张衡<西京赋>》:“非 都卢 之轻趫,孰能超而究升。” 李善 注:“《汉书》曰:自 合浦 南有 都卢国 。《太康地志》曰: 都卢国 ,其人善缘高。” 晋  傅玄 《正都赋》:“ 都卢 迅足,缘脩竿而上下。”

(2).借指 都卢国 人。 唐  元稹 《再酬复言》诗:“顾我小才同培塿,知君险鬭敌 都卢 。”

(3).古代杂技名。今之爬竿戏。《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 都卢 ,国名也。’ 李奇 曰:‘ 都卢 ,体轻善缘者也。’” 清  陶炜 《课业馀谈·乐》:“都卢,缘高戏也。 都卢 ,国名,其人体轻而善缘也。” 清  丘逢甲 《书事迭前韵》之四:“都卢场闢万人观,民力东南近已殫。”

(4).微笑貌。 清  钱谦益 《宋玉叔<安雅堂集>序》:“羣儿论雹为珠,论珠为雹,喧呶聒耳,都卢一笑而已。” 清  钱谦益 《尹孔昭墓志铭》:“间有妨难,都卢一笑而已。”

(5).统统。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 张郎 太贪生,一箭射两垜。’十娘则谓曰:‘遮三不得一,觅两都卢失。’” 唐  白居易 《赠邻里往还》诗:“骨肉都卢无十口,粮储依约有三年。” 宋  贺铸 《送周开祖出守鄱阳》诗:“ 鄱阳 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卢属 谢公 。”

灯节

元宵夜,农历正月十五日

同朋

朋辈,朋友。 晋  陆云 《答顾秀才》诗:“凡我同朋,瞻言清休。”

扱衽

谓插衣襟于带。《礼记·曲礼下》:“苞屨、扱衽、厌冠,不入公门。” 陈澔 集说:“扱衽,以深衣前衽扱之於带也。盖亲初死时,孝子以号踊履践为妨,故扱之也。”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扱衽而登 钟山 、 蓝田 之上,则夜光璵璠之珍可观矣。”

櫜鞬

藏箭和弓的器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文公 ﹞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 。 晋  楚 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杨伯峻 注:“櫜,音高,盛箭矢之器,鞬,音犍,盛弓之物。” 唐  康骈 《剧谈录·裴度》:“ 乐和  李僕射 方为 华州 刺史,戎服櫜鞬迎於道左。” 清  王士正 《秦中凯歌》之四:“大将櫜鞬迎道左,万人鼓吹入 平凉 。”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 献忠 走进屋去,按照谒见长官的隆重礼仪的规定,换上全副盔甲,背上櫜鞬,挂上宝刀,气宇轩昂地大踏步走了出来。”

连队

由若干排组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营

乐部

(1).官署名。犹太乐署。 北周 设置。有上士、中士,其职如 周 代大司乐。 唐 有乐部名,系指乐队,分立部、坐部二者,隶属太常,非官职。 清 代复立乐部,主管音乐,以礼部 满洲 尚书或王公大臣兼典乐大臣。参阅《通典·职官七》、《新唐书·礼仪志十一》、《清会典事例·乐部一·职掌》。

(2).古代泛指歌舞戏曲演出单位。 宋  黄朝英 《靖康缃素杂记·乐部》:“余读《江南野録》载 李家明 事,当嗣主时为乐部头,能滑稽善讽諫。”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耆旧·穆堂侍御》:“尤工於词曲,善戏謔,举座莫不倾倒。著 南 、 北宋 填词谱, 吴中 诸乐部,莫不宗仰之者。”《花月痕》第一回:“小人南边人,南边有个乐部,生用真男,旦用真女。”

具供

谓备办斋供。《新唐书·高开道传》:“先是, 怀戎 浮屠 高曇晟 因县令具供,与其徒袭杀令,伪号 大乘皇帝 。”

差排

调遣;安排。 宋  黄庭坚 《满庭芳·妓女》词:“其奈风情债负,烟花部不免差排。”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文武每,我不信你敢差排 吕太后 。”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冻卖珠钗》:“倘那人到来,倘那人到来,百万与差排,赎取你归来戴。”

千尺

极言其深、高、长。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 南山 。”

碧落

天空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 白居易《长恨歌》

腊鼓

(1).古人于腊日或腊前一日击鼓驱疫,因有是名。《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儺旁磔” 汉  高诱 注:“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村人竝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

(2).泛指岁末或春来的信息。 唐  韩翃 《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诗:“寒塘敛暮雪,腊鼓迎春早。” 宁调元 《海上次韵答天梅》:“残雪未消成腊鼓,新元弹指过 黄龙 。”

居然

表示出乎意料

这么重的担子,他居然挑着走了二十里

渊冰

语出《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后遂以“渊冰”喻危险境地。《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朕以眇眇之身,託於兆民之上,永思厥艰,若涉渊冰。”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公三让扬州表》:“鉴兹隆替,渊冰非譬。” 清  姚士陛 《摄生》诗:“不读 黄  老 书,渊冰宜战栗。”

拔宅

(1).见“ 拔宅上昇 ”。

(2).全家迁移。 宋  文天祥 《怀杨通州》诗:“ 仲连 义不帝 西秦 ,拔宅逃来住海滨。” 清  方文 《舟过芜湖寄怀沉昆铜》诗之一:“君婴钩党祸,拔宅去 章江 。”《花月痕》第四六回:“席散后, 肇受 、 碧桃 各奉老母,就也出城,万帆竞掛,説是向 海门 而去。如许重累,竟一夕拔宅。”

地上

(1).陆地上。《周礼·春官·大司乐》:“冬日至,於地上之圜丘奏之……夏日至,於泽中之方丘奏之。”亦指地面上。 唐  李白 《静夜思》诗:“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鲁迅 《呐喊·鸭的喜剧》:“小鸭也诚然可爱,遍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

(2).指人间,阳世。《墨子·兼爱下》:“人之生乎地上之无几何也,譬之犹駟驰而过隙也。”《汉书·周亚夫传》:“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 亚夫 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宋  苏舜钦 《吴江亭上对月》诗:“不疑身世在地上,祗恐槎去触斗牛。”

累足

犹重足。两足相迭,不敢正立,形容小心戒惧。《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毛 传:“蹐,累足也。” 唐  杜甫 《入衡州》诗之三:“销魂避飞鏑,累足穿豺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内有问者曰:‘何处郎君,半夜来此?’生以失路告。问者曰:‘待达主人。’生累足鵠竢。”

凌空

(1) 高架在空中

铁路桥凌空架在两山之间

(2) 从天空通过

飞机凌空而过

(3) 高升到天空,耸立空中

抚膺

抚摩或捶拍胸口。表示惋惜、哀叹、悲愤等。《列子·说符》:“昔人言有知不死之道者, 燕 君使人受之,不捷,而言者死……有 齐子 亦欲学其道,闻言者之死,乃抚膺而恨。” 晋  潘岳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闻鸣鸡兮戒期,咸惊号兮抚膺。” 唐  李白 《蜀道难》诗:“捫参歷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明日,吏以 郁 死告, 殷 抚膺大慟。” 孙中山 《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堂堂 华 下,不齿於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

百出

犹言层出不穷。《新唐书·艺文志一》:“歷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态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多也。”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其宅若《曹成王》、《南海神庙》、《徐偃王庙》等碑,奇怪百出,何此老之多变化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此嫗阴谋百出,以妖妄歛财。”如:丑态百出;错误百出。

邪许

亦作“ 邪軤 ”。亦作“ 邪謣 ”。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一人领呼称为号头,众人应和称为打号。《文子·微明》:“今夫挽车者,前呼邪軤,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淫辞》“前乎舆謣” 汉  高诱 注:“舆謣或作邪謣。前人倡,后人和,举重劝力之歌声也。”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五:“入闸闸为阻,千夫万夫挽邪许。” 王统照 《鬼影》:“满舱面上尽是些邪许相呼的工人。”

一应

谓一时应变。《淮南子·说山训》:“ 弦高 诞而存 郑 ,诞者不可以为常,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

所有一切。 宋  范仲淹 《求追赠考妣状》:“一应京朝官在任未满,不因公事,朝廷非时移替,在任不曾磨勘,转官者后来同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一应大小属官今晚免参,明日蚤见。”《清史稿·刑法志三》:“其农忙停审,则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应户、婚、田土细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这是订礼,一应花消齐由我出。”

布武

(1).足迹分散不重迭。谓疾走。《礼记·曲礼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郑玄 注:“布武,谓每移足各自成迹,不相躡。” 孙希旦 集解:“趋有疾趋,徐趋二法……堂上接武即徐趋,堂下布武即疾趋也。”《新唐书·董晋传》:“古者服冠冕,以佩玉节步。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君前趋进而已。”

(2).泛指行进,行走。 唐  刘禹锡 《赠别君素上人诗引》:“斯言也,犹示行者以室庐之奥耳,求其经术而布武,未易得也。”

偪仄

1.亦作"逼侧"。

2.迫近;相迫。

3.密集;拥挤。

4.狭窄。

8.匆迫;短暂。

6.窘迫。

振臂

挥臂,表示振奋

振臂疾呼

倰僜

弦乐声。 唐  吴融 《箇人三十韵》:“管咽参差韵,弦嘈倰僜声。”

秦赘

秦 代男子家贫无以为婚者,得入赘妇家。后因以借指赘夫。语本《汉书·贾谊传》:“故 秦 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唐  杜甫 《遣闷》诗:“倚著如 秦 赘,过逢类 楚 狂。” 唐  李商隐 《与同年李定言曲水闲话戏作》诗:“相携花下非 秦 赘,对泣风前类 楚 囚。” 清  唐孙华 《喜四弟筠令将归故里》诗:“少壮羞 秦 赘,穷愁感 越 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