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荣州境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入荣州境原文

一起一伏黄茅冈,崔嵬破丘狐兔藏。
炯炯寒日清无光,单单终日行羊肠。
村落聚看如惊獐,亦有银钗伏短墙。
黄旗翻翻鼓其镗,画角呜咽吹斜阳。
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
渺然孤城天一方,传者或云古夜郎,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
闭合扫地焚清香,老人处处是道场。

诗词问答

问:入荣州境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入荣州境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起

(1) 一块

作为夫妇一起生活

(2) 同一个地方

(3) 一道

(4) 〈方〉∶一共

这几个瓜一起多少钱?

(5) 〈方〉∶一伙

这一起人刚离开,那一起人又来了

黄茅

(1).茅草名。 唐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 * ,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

(2).本谓长有黄茅的荒冢,借指死亡。 宋 杨万里 《曾伯贡主簿挽诗》之二:“即今俱白首,赴告忽黄茅。”

崔嵬

(1) 有石头的土山

慎事关门并早归,眼前恩爱隔崔嵬。——《 * 》

(2) 高大;高耸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仙峰巅险峻岭崔嵬。——《封神演义》

狐兔

狐和兔。亦以喻坏人;小人。 汉 扬雄 《长杨赋》:“虎豹狖玃,狐兔麋鹿。” 唐 崔颢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地迴鹰犬急,草深狐兔肥。”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词:“底事 昆仑 倾 砥柱 ,九地 黄 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清 玉瑟斋主人 《血海花·嚼雪》:“纵横狐兔擅威权,空叫我嫠纬凄凉痛抱天。” 梁启超 《留别澳洲诸同志》诗之一:“狐兔中原恶,干戈旧岁徂。”

炯炯

明亮——多用于目光

两眼炯炯有神

寒日

(1).寒冷的天气。《后汉书·郑兴传》:“今年正月繁霜,自尔以来,率多寒日,此亦急咎之罚。” 唐 陆龟蒙 《书带草赋》:“几临寒日,幸到青春。”

(2).寒冬的太阳。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惨惨寒日,肃肃其风。” 唐 李百药 《登叶县故城谒沉诸梁庙》诗:“总轡临秋原,登城望寒日。” 明 何景明 《渡泸赋》:“晨瞻崇丘,鬱乎相袤,扃以水峡,隐以大洲,沙莽寒日,江深夕流。”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一:“寒日惨无光,朔风何凛厉。”

单单

(1)

(2) 指从一般中突出个别的人或事物

(3) 只有,偏偏

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羊肠

(1).喻指狭窄曲折的小路。《尉缭子·兵谈》:“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 清 陈维崧 《青玉案·移寓积翠阁用艺香词韵》词:“梯空架就羊肠路,领俊鶻,穿烟去。”如:羊肠小道。

(2).山名。《楚辞·大招》:“西薄 羊肠 ,东穷海只。” 洪兴祖 补注:“《战国策》注云: 羊肠 , 赵 险塞名,山形屈辟,状如羊肠。今在 太原 晋阳 之西北。”《吕氏春秋·有始》:“何谓九山? 会稽 、 太山 、 王屋 、 首山 、 太华 、 岐山 、 太行 、 羊肠 、 孟门 。”

(3). 羊肠坂 的省称。《史记·魏世家》:“昔者 魏 伐 赵 ,断 羊肠 ,拔 閼与 ,约斩 赵 , 赵 分而为二。” 隋 江总 《并州羊肠坂》诗:“三春别帝乡,五月度 羊肠 。”参见“ 羊肠坂 ”。

村落

村庄

短墙

矮墙。《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吴子 门焉, 牛臣 隐於短墙以射之,卒。” 唐 白居易 《井底引银瓶》诗:“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清 蒋春霖 《一萼红·墙角小梅未春忽放》词:“短墙阴。怪东风未到,春色已深深。”

黄旗

(1).黄色的旗帜。古代军中用旗。《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亦为大将的军旗。《尉缭子·经卒令》:“中军黄旗,卒戴黄羽。” 宋 陆游 《送汤岐公镇会稽》诗:“黄旗高十丈,大舟凌虚空。”《水浒传》第七八回:“黄旗按中央戊己,镇太将臺,散乱金霞。”《说岳全传》第五三回:“你可同 王贵 、 张显 领兵三千,都是黄旗黄甲,从北方杀入接应。”

(2).黄色的旗帜。指天子的仪仗之一。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江浦 黄旗,匡復之功何远。” 明 高启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诗:“黄旗入 洛 竟何样,銕锁横 江 未为固。”

(3).古代指表示王气所在的祥瑞。《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青精翼紫軑,黄旗映朱邸。” 李周翰 注:“青精,星也。黄旗,瑞云也,皆王者将兴之符应也。紫軑,天子车也。朱邸, 明帝 所居。谓青精辅车,黄旗映於帝宅,此谓 明帝 将即位之时瑞也。” 唐 欧阳詹 《曲江池记》:“紫葢凝而不散,黄旗鬱以常在,实陶钧之至,造化之功。” 宋 王安石 《金陵怀古》诗之四:“黄旗已尽年三百,紫气空收剑一双。”

翻翻

(1).翻飞;飞翔貌。《楚辞·九章·悲回风》:“漂翻翻其上下兮,翼遥遥其左右。”《文选·刘桢<赠徐干诗>》:“轻叶随风转,飞鸟何翻翻。” 张铣 注:“翻翻,孤飞皃。” 唐 卢纶 《赋得白鸥歌送李伯康归使》:“积水深源,白鸥翻翻,倒影光素,于潭之间。”

(2).飘动貌;翻腾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善哉行》:“经歷名山,芝草翻翻。” 唐 温庭筠 《南湖》诗:“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诸客往赴东邻之集》词:“庭叶翻翻秋向晚,凉砧敲月催金剪。” 赵朴初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曲:“看翻翻巨浪涌红旗,听訇訇众怒吼雄狮。”

(3).形容马疾驰。 唐 韩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诗:“翻翻走驛马,春尽是归期。” 宋 苏轼 《和王苏州侍太夫人观灯》之二:“翻翻緹骑走香尘,激激飞涛射火轮。”

画角

古管乐器。传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 南朝 梁简文帝 《折杨柳》诗:“城高短簫发,林空画角悲。” 唐 陈子昂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水浒传》第十二回:“将臺两边左右列着三五十对金鼓手,一齐发起擂来,品了三通画角,发了三通擂鼓,教场里面谁敢高声。” 廖仲恺 《青玉案·泉州道中纪见》词:“西风画角悲征戍,人意也消何处?”

呜咽

(1)

(2) 伤心哽泣的声音

抱公膝而呜咽。——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行路亦呜咽

(3) 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

逝水犹呜咽

斜阳

黄昏前要落山的太阳

雪霜

(1).雪和霜。《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唐 李绅 《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词:“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长緑。”

(2).比喻一尘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刘禹锡 《望夫山》诗:“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綺点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评事》诗:“春来烟渚上,几浄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鬢,朱紫徒为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种杉竹》:“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 唐 黄滔 《题山居逸人》诗:“十亩餘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王钦若 三司勾当,来 亳州 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 钦若 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辘轳

(1)

(2) 安在井上绞起汲水斗的器具

(3) 机械上的绞盘

咿哑

(1).象声词。多形容物体转动或摇动声。 唐 李贺 《美人梳头歌》:“轆轤咿哑转鸣玉,惊起芙蓉睡新足。” 唐 韩偓 《南浦》诗:“应是 石城 艇子来,两桨咿哑过花坞。”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听长笛一声何处发,歌欸乃,櫓咿哑。” 元 马熙 《和韵》:“桑麻莽苍接平野,机杼咿哑闻隔墙。”

(2).象声词。管弦声。 清 陈维崧 《东风齐着力·田家》词:“丛祠畔,丝管咿哑。”

(3).象声词。小儿学语或低哭声。 宋 苏轼 《中秋见月和子由》:“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惟 楚老 ( 苏軾 孙)。” 郭沫若 《女神·暗夜》:“儿子不住地咿咿哑哑地哀啼。”

官道

(1).管理将士的办法。《孙子·计》:“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梅尧臣 注:“官道,裨校首长,统率必有道也。”一说官为百官之分,道为粮路。见《十一家注孙子》引 曹操 注。

(2).公家修筑的道路;大路。 唐 白居易 《西行》诗:“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二折:“儿也!就在这官道旁边,敢将你来冻杀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我见天时尚早,便到外面去闲步。走出门来,便是往来官道。”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十五章:“他迷路啦,把砍柴人走的山路当成官道了。”

渺然

微小,去向不清,难以看见,或指无影无踪

儿渺然不知所往。——《聊斋志异·促织》

踪迹渺然

孤城

(1).孤立无援的城。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然 即墨 大夫以孤城独守,六年不下。” 晋 潘岳 《马汧督诔》:“ 敦 固守孤城,独当羣寇,以少御众,载离寒暑。”《旧唐书·忠义传下·张巡》:“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折寇》:“嘆孤城此日,危如卵纍。” 茅盾 《子夜》十四:“打仗的事神妙不可测;有时一道防线,一个孤城能支持半年六个月。”

(2).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四:“ 青海 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 玉门关 。” 唐 王之涣 《凉州词》之一:“ 黄河 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宋 陆游 《过广陵吊张才叔谏议》诗:“春风疋马过孤城,欲弔先贤泪已倾。” 毛 * 《临江仙》词:“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一方

(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 司马贞 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 郑玄 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 观音 在 南海 , 普贤 在 峨眉 , 文殊 在 五台 。” 清 顾炎武 《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 齐 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 宋 欧阳修 《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 陈沂 《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

(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 宋 曾巩 《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

(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 高诱 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

(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 高诱 注:“方,道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 悰 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 悰 求诸饮食方, 悰 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 悰 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 * 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

(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 黄河 冰合鱼龙死。”

(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 唐 曹松 《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 元 曾瑞 《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 焦 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 臧克家 《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

(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 唐 王建 《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

(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 唐 李端 《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 唐 刘禹锡 《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12). 宋 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

(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

(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 孙中山 《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

(15).一万的隐语。详“ 一干一方 ”。

夜郎

中国古族名和古国名。战国至汉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经营农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汉武帝时,大臣唐蒙上书武帝修治夜郎道路,用夜郎精兵征服南越,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后置牂牁郡,封夜郎侯为王,授王印

夜郎滇池。——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简朴

朴素简单

* 衣着很简朴

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闭合

使首尾相合形成环路

闭合曲线

闭合电路

扫地

(1) 用扫帚等清扫地面

(2) 比喻名誉、威信等全部丧失

威信扫地

清香

清淡的香味

则有荷叶之清香。——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老人

(1) 上年纪的或较老的人

(2) 上了年纪的父母或祖父母

处处

(1) 在各个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在各个方面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处处掀起建设祖国的浪潮

道场

道士或和尚做法事的场所,也指所做的法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