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加赈山东上年偏灾州县诗以志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省岁询方伯,新春备施惠。

惟是廑民瘼,率以成常例。

上年秋霖盛,山左偏灾暨。

其时降旨问,布政适署事。

祗称借籽种,无烦加赈费。

抚臣兹亲察,请加奏章至。

闻善不宿停,恩纶立颁畀。

凡十九州县,一月均优赐。

靳泽我弗为,妥办尔加意。

设使重勘验,讳灾有必致。

吾民其谁救,慎哉牧民吏。

诗词问答

问:《命加赈山东上年偏灾州县诗以志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

2. 每冬月降旨各省督抚有被灾应加赈者预奏以俟新春施惠

参考注释

方伯

殷 周 时代一方诸侯之长。后泛称地方长官。 汉 以来之刺史, 唐 之采访使、观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称“方伯”。《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史记·周本纪》:“ 周 室衰微,诸侯彊并弱, 齐 、 楚 、 秦 、 晋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郑司农 曰:“长诸侯为方伯。”《汉书·何武传》:“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职在进善退恶。” 唐 韩愈 《送许使君刺郢州序》:“ 于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与卑鄙庸陋相应答如影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荐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访使,旋升方伯,改授 云南 巡抚。”

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

施惠

施恩

以不上夜班对我施惠

民瘼

民众的疾苦。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 马瑞辰 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 唐 孙樵 《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 宋 李纲 《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 明 方孝孺 《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常例

(1).常规;惯例。《晋书·贾充传》:“至於 周 之 公旦 , 汉 之 萧何 ,或豫建元子,或封爵元妃,盖尊显勋庸,不同常例。”《北齐书·樊逊传》:“才高不依常例。”《水浒传》第三八回:“往常时,但是发来的配军,常例送银五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端肃案》:“惟以国计民生为念,岂能拘守常例。”

(2).“常例钱”的略称。《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若或洩漏风声,必是汝等需索地方常例,诈害民财。”《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旧规但是老爹们来,只在省城住下,写个諭帖,知会我们开本花名册来,秀才廪银中,扣出一个常例,一同送到。”《说岳全传》第七回:“他们可有常例送来么?”参见“ 常例钱 ”。

上年

〈方〉∶去年

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鲁迅《藤野先生》

秋霖

秋日的淫雨。《管子·度地》:“冬作土功,发地藏,则夏多暴雨,秋霖不止。”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碑》:“北风吹旐,秋霖泣军。”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气义》:“ 熊执易 赴举,行次 潼关 ,秋霖月餘,滞於逆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解池神祠加号》:“ 唐 大历 中, 河中 盐池为秋霖所败。” 沙汀 《在祠堂里》:“在院坝里,鸭群寂寞而懒散地鸣叫着,伸长颈项,踱过秋霖的积水。”

山左

(1).山的东侧。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三》:“﹝ 翼际山 ﹞上有 吴 江夏 太守 陆涣 所治城……山左即 沔水 口矣。”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别驾》:“某别驾之任 岭 南,值大雨,借馆於山左 许氏 家。”

(2).特指 山东省 。因在 太行山 之左(东),故称。 清 黄宗羲 《通议大夫靳公传》:“先世为 山左 之 歷城 人。” 清 刘大櫆 《翰林编修李公墓志铭》:“ 治运 提学 山左 ,公主校閲,甄拔号得人。”

偏灾

犹言大灾。指危害很大的灾害。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旱潦》:“比年北五省水旱偏灾,无岁不有。”

其时

(1).那时;当时。《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其时, 白敏中 以中书侍郎请告归家, 白居易 新授 杭州 太守,回来赴任。两个都到 遐叔 处贺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

(2).犹言正当时;正是时候。 徐迟 《牡丹》五:“真抗战,假抗战,他了若指掌。助 纣 为虐,他是不干的,浑水摸鱼,此其时也。”

旨问

旨告。指信。 晋 王羲之 《穆松帖》:“上下近问慰驰情,不知何似,絶不得 松 问。汝得旨问,驰白。宜豫知分春事也,吾日东,可语期,令知消息。” 晋 王羲之 《司州帖》:“云必欲尅 餘杭 之迟期,此不可言,要须君旨问。僕事中久,宜蹔东復。” 晋 王献之 《杂帖》:“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须各可耳,迟旨问。”

政适

讨伐敌人。政,征伐。《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政适伐国,莫敢不听。”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政适音征敌。”

署事

处理公事或代理职事。《南史·沉庆之传》:“ 庆之 粗有口辩,手不知书,每将署事,輒恨眼不识字。” 宋 范仲淹 《邠州建学记》:“明年春,予得请,为 豳城 守。署事之三日,謁夫子庙。”《红楼梦》第一一○回:“从前奶奶在东府里还是署事,要打要駡,怎么那样锋利?谁敢不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这是补实的价钱;若是署事,还可以便宜些。”

称借

称许。 宋 秦观 《谢王学士书》:“试取其所为文投执事,而诸公见之,乃大称借,以为非世俗之所知。”

籽种

〈方〉∶种子

无烦

不需烦劳;不用。《左传·昭公元年》:“ 莒 之疆事, 楚 勿与知,诸侯无烦,不亦可乎?”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八:“无烦骑白鹿,不用驾青牛。”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且抵承 曹大 ,无烦唤 姜五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梦公主》:“此去定早还,无烦穿望。”

抚臣

称巡抚。 明 唐顺之 《送太平守江君序》:“天子议将用师,于是命庭臣推择诸臣中才望尤异者,使为 广东 西 、 云南 三省抚臣。”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

奏章

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

善不

同“ 善否 ”。不,通“ 否2 ”。《国语·晋语一》:“若 紂 有良子而先丧 紂 ,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於 武王 ,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 紂 之善不哉?”不,一本作“ 否 ”。

恩纶

犹恩诏。语本《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 宋 苏轼 《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 明 张居正 《被言乞休疏》:“臣捧读恩纶,涕泗交集。”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逮社》:“今乃乙酉乡试之年,大布恩纶,开科取士。”参见“ 恩詔 ”。

十九

十分之九。谓绝大多数。《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唐 韩愈 《平淮西碑文》:“凡 蔡 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曹靖华 《飞花集·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如此‘土气’的穿着,加之满口土腔,甚至问路,十九都遭到白眼。”

州县

(1).州与县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今将自州县始,请各诵所怀,聊以观诸生之志。” 宋 欧阳修 《吉州学记》:“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於教化也。”

(2).指州县官。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应知不知》:“今之州县死一州一县之社稷。”

一月

(1).一年的第一月。《书·泰誓序》:“一月戊午,师渡 孟津 。” 孔 传:“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更与诸侯期而共伐 紂 。”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帝王讳名》:“唯 秦始皇 以父 庄襄王 名 楚 ,称 楚 曰 荆 ;其名曰 政 ,自避其嫌,以正月为一月。”

(2).一个月。《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郑玄 笺:“一月之中三有胜。”《汉书·律历志上》:“法,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及见 武皇帝 试闭 左慈 等,令断穀近一月,而颜色不减,气力自若。”《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捻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餘。”

(3).第一个月。《淮南子·精神训》:“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十月而生。” 唐 陈陶 《种兰》诗:“一月薰手足,两月薰衣裳,三月薰肌骨,四月薰心肠。”

优赐

厚赐。《新唐书·章怀太子贤传》:“ 贤 又招集诸儒……共注 范曄 《后汉书》。书奏,帝优赐段物数万。”

加意

特别留意;非常留心

加意保护

设使

如果;假使

勘验

(1).调查检验。《朱子语类》卷四一:“先生厉声曰:‘公而今去何处勘验他不用克己?’” 清 曾国藩 《复唐义渠书》:“望与 丁 、 王 、 黄 各镇将下游河道逐节勘验。”

(2).法律名词。指对具有物证意义的痕迹、物品或尸体进行的检查。

牧民

放牧牲畜并以此为生的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