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十二·周武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闻诛一夫纣,可以息口吻。

方诸服事殷,自弗如文谨。

洪范彝伦叙,丹书敬义廑。

因之作诸铭,质语摅道蕴。

刘向传五行,分配失饰粉。

蔡注祛穿凿,足破群疑紊。

夫惟一戎衣,垂拱治犹敏。

乃有夷齐者,避向首阳隐。

诗词问答

问:《全韵诗上去入声七十六首·其十二·周武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六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四十九

2. 叶

参考注释

一夫

(1).一人。指男人。《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孔颖达 疏:“无求备于一人。”《汉书·谷永传》:“ 秦 居平土,一夫大呼而海内崩析者,刑罚深酷,吏行残贼也。”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一夫进退何足道。”

(2).特指一个农夫。《孟子·万章下》:“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魏书·高祖纪》:“ 太和 元年詔曰:一夫制治田四十亩,中男二十亩。无令人有餘力,地有遗利。” 宋 欧阳修 《解官后答韩魏公见寄》诗:“老为南亩一夫去,犹是东宫二品臣。”

(3).犹言 * 。指众叛亲离的人,暴君。《孟子·梁惠王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 紂 矣,未闻弑君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一夫从横,则城池自夷,岂不危哉?” 李善 注:“一夫谓 董卓 也。”

(4).借指地积,方百步或百亩。《周礼·考工记·匠人》:“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郑玄 注:“方各百步。” 贾公彦 疏:“盖市曹司次介次所居之处与天子二朝,皆居一夫之地,各方百步也。”《新唐书·食货志二》:“古者百亩地号一夫,盖一夫授田不得过百亩。”

可以

(1) 表示可能或能够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表示许可

现在你可以走了

(3) 不坏;还好

她的英语还可以

(4) 很;厉害

这真闲得可以

口吻

(1) 嘴唇;嘴

(2) 某些动物头部向前突出的部分

(3) 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 * 彩

玩笑的口吻

(4) 口音;腔调

听你说话,分明是天津口吻

方诸

(1).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淮南子·览冥训》:“夫阳燧取火於日,方诸取露於月。” 唐 陆龟蒙 《自遣》诗之十五:“月娥如有相思泪,秪待方诸寄两行。” 明 李东阳 《又和王世赏韵》:“天临华盖春星近,月照方诸夜水清。” 清 龚自珍 《捕蜮第一》:“又用方诸取月中水洗眼,著纯墨衣,则人反见蜮,可趋入蜮羣。”

(2).传说中仙人住所。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正四方,故谓之 方诸 ,一面长一千三百里,四面合五千二百里,上高九千丈。”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协昌期一》:“ 方诸 东西面又各有 小方诸 ,去 大方诸 三千里, 小方诸 亦方面各三百里,周迴一千二百里,亦各别有青君宫室,又特多中仙人及灵鸟灵兽辈。” 南朝 梁武帝 《上云乐·方诸曲》:“ 方诸 上,上云人。业守仁,摐金集 瑶池 ,步光礼玉晨。霞盖容长肃,清虚伍列真。”《云笈七籤》卷七八:“纵赏三清,遨游五岳,往来 圆嶠 ,出入 方诸 。” 清 缪艮 《沉秀英传》:“ 秀英 香消玉损,已返 方诸 。”

服事

(1).五服之内所封诸侯定期朝贡,各依服数以事天子。亦泛谓尽臣道。《左传·昭公十二年》:“今 周 与四国服事君王,将唯命是从,岂其爱鼎?”《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 殷 。 周 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史记·周本纪》:“昔我先王世 后稷 ,以服事 虞 夏 。” 元 尚仲贤 《气英布》第二折:“非是喒服事君王不到头,则为一时同辈有寃讎。”参阅 清 程大中 《四书逸笺·服事》引《丛说》。

(2).承担公职。《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十有二曰服事。”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服事谓为公家服事者。”《晋书·羊祜传》:“﹝ 李喜 等﹞皆服事华髮,以礼终始。” 唐 杜甫 《八哀诗·王思礼》:“服事 哥舒翰 ,意无流砂磧。”

(3).服力役。《韩非子·五蠹》:“是故服事者简其业,而游学者日众,是世之所以乱也。” 汉 王褒 《四子讲德论》:“閔耄老之逢辜,怜縗絰之服事。”

(4).犹服侍。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四:“又有 王有 者, 汉州 卒也。州将每令 赵昌 画,则遣 有 服事供应之。”《红楼梦》第一○九回:“﹝ 寳玉 ﹞忽然想起那年 袭人 不在家时, 晴雯 、 麝月 两个人服事,夜间 麝月 出去, 晴雯 要唬他,因为没穿衣服,着了凉。” 郭沫若 《落叶·第十信》:“父亲是不成材的酒汉,也不嫌怨他的不仁而服事他的女儿,在甚么地方呀?”

洪范

* ;楷模。《汉书·王莽传上》:“陛下奉天洪范,心合宝龟,膺受元命,豫知成败。”《晋书·皇甫谧传》:“子其鉴先哲之洪范,副圣朝之虚心。”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英人倍根》:“其人固碌碌无足取也,然其所著之书,则后二百五年之洪范也。”

伦叙

亦作“伦叙”。有条理;顺序。《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夫俊乂者,国家之良宝,社稷之贵资,庶政所以伦敍,四门所以穆清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该博,而才闕伦叙。”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一时名流以伦敍有定,请早建太子。”

丹书

(1).古时以朱笔记载犯人罪状的文书。《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隶也,著於丹书。” 杜预 注:“盖犯罪没为官奴,以丹书其罪。” 三国 魏 曹操 《度关山》诗:“有燔丹书,无普赦罪。”《文选·陆机<谢平原内史表>》:“苟削丹书,得夷平民。” 李周翰 注:“丹书,定罪之书。”

(2).传说中赤雀所衔的瑞书。《吕氏春秋·应同》:“及 文王 之时,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史记·周本纪》“生 昌 ,有圣瑞” 张守节 正义引《尚书帝命验》:“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入于 酆 ,止于 昌 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赤帝云门舞》:“赤雀丹书飞送迎,朱絃絳鼓罄虔诚。”

(3).指《洛书》。传说 夏禹 治水时, 洛水 神龟负之而出,故称《洛书》。《淮南子·俶真训》:“ 洛 出丹书, 河 出緑图。”

(4).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袭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僕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四:“肆申白马之盟,庸示丹书之约。” 明 张居正 《拟唐回鹘率众内附群臣贺表》:“丹书锡誓,既崇 日逐 之封;赤芾疏荣,仍懋秩訾之赏。”

(5).朱笔书写的文字。 汉 荀悦 《汉纪·昭帝纪》:“ 汉 使至 匈奴 , 常惠 数私见使,教之曰:‘陛下亲射 上林 中,得白雁,足有繫帛丹书,言 武 等在荒泽中。’” 景耀同 《次韵黄季刚相思》之一:“囓臂当年底有盟,丹书斜上甚分明。”

(6).朱笔书写的诏书。 唐 武元衡 《奉酬淮南中书相公见寄》诗:“金玉裁玉度,丹书奉帝俞。”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四折:“亲捧丹书下九重,路人争识五花驄。” 明 李东阳 《送焦守静先生使襄府》诗:“丹书玉节又南行,一日龙光起四瀛。”

(7).古代方士用以呪邪镇鬼的朱文符书。 汉 仲长统 《昌言》:“於是淫厉乱神之礼兴焉,侜张变怪之言起焉,丹书厌胜之物作焉。”《后汉书·方术传·解奴辜》:“又 河 南有 麴圣卿 ,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

(8).道教语。即丹书墨箓。指以墨书写符文的朱漆之简。泛指炼丹之书,道教经书。见《云笈七籤》卷七。 明 屠隆 《綵毫记·祖饯都门》:“授丹书早晚驱鸡,与夫人同学驂鸞。”

刘向

(约前77—前6) 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现在江苏省沛县)人,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五行

(1) 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2) 见“五常”

分配

(1) 按比例分发,尤指按比例分发给一个集团的成员

分配住房

(2) 划分并按份分

在继承人中分配遗产

(3) 分成部分并分派或留出供各种处置、关心或活动之用

在办公室和高尔夫球场之间分配他的时间

(4) 大中专毕业生的指令性就业

穿凿

(1) 凿通;凿穿

(2) 非常牵强地解释,硬说成具有某种意思

孔子称述而不作,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轻侮道术。——《后汉书·徐防传》

一戎衣

(1).谓一穿上戎装。或云,“衣”当作“殷”,谓一用兵而胜 殷 。一,亦作“ 壹 ”。《书·武成》:“一戎衣,天下大定。” 孔 传:“衣,服也;一著戎服而灭 紂 。”《礼记·中庸》:“ 武王 纘大 王 、 王季 、 文王 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 郑玄 注:“戎,兵也。衣读如殷,声之误也, 齐 言殷声如衣……壹戎 殷 者,壹用兵伐 殷 也。” 孔颖达 疏:“ 郑 必以衣为 殷 者,以十一年观兵于 孟津 ,十三年灭 紂 ,是再著戎服,不得称一戎衣,故以衣为 殷 。”后泛称用兵作战为“一戎衣”。 唐 杜甫 《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朕欲候江南平復,取一戎衣大定之义以 * ,是子乃先我乎?” 郭沫若 《归国杂吟》:“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亦省作“ 一戎 ”。《晋书·乐志上》:“ 魏武 挟天子而令诸侯,思一戎而匡九服。” 唐 白居易 《策林·议兵》:“故有一戎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

(2).泛指战袍。 北周 庾信 《周宗庙歌》之六:“终封三尺剑,长卷一戎衣。”

垂拱

垂衣拱手,表示不做什么事,形容不用花什么气力

夷齐

伯夷 和 叔齐 的并称。《孔丛子·陈士义》:“ 夷 齐 无欲,虽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 夷 齐 事高洁。”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伤时。”参见“ 夷叔 ”。

首阳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