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阁

作者:郑谷 朝代:唐代

入阁原文

秘殿临轩日,和銮返正年。
两班文武盛,百辟羽仪全。
霜漏清中禁,风旗拂曙天。
门严新勘契,仗入乍承宣。
玉几当红旭,金炉纵碧烟。
对扬称法吏,赞引出宫钿。
言动挥毫疾,雍容执簿专。
寿山晴叆叇,颢气暖连延。
礼有鸳鸾集,恩无雨露偏。
小臣叨备位,歌咏泰阶前。

诗词问答

问:入阁的作者是谁?答:郑谷
问:入阁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入阁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郑谷的名句有哪些?答:郑谷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75-15

参考注释

秘殿

奥深的宫殿。 唐 李华 《含元殿赋》:“其后则深闈祕殿,曼宇疏楹。” 唐 皇甫冉 《华清宫》诗:“凿山开祕殿,隐雾闭仙宫。” 宋 秦观 《代程给事乞致仕表》:“遂叨兰省之秩,仍忝祕殿之名。”

临轩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王维 《少年行》之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 明光宫 。”《清史稿·礼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将仪三:一曰授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皇帝临轩颁给。”

(2).在窗前。轩,窗槛。 唐 元稹 《莺莺传》:“ 张生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

和銮

同“ 和鸞 ”。 汉 班固 《东都赋》:“登玉輅,乘时龙,凤盖棽丽,和鑾玲瓏。”《后汉书·崔駰传》:“岂暇鸣和鑾,清节奏哉?” 宋 江休复 《牟驼冈阅马》诗:“军戎选轻捷,和鑾御调柔。”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者登车有和鑾之音,谓马动则鑾鸣,车动则和应也。鑾或作鸞,其义皆同。鸞以其有声;鑾以其金为之也。”

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龢”,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鑾”。《文选·班固<东都赋>》:“凤盖棽丽,龢鑾玲瓏。” 李周翰 注:“和鑾,铃也。”参见“ 和鑾 ”。

返正

(1).指帝王复位。 唐 许尧佐 《柳氏传》:“洎 宣皇帝 以神武返正, 翊 乃遣使间行求 柳氏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一·丞相》:“ 武后 改僕射为文昌左右相。 中宗 返正,復旧名。” 清 侯方域 《于谦论》:“已而 英宗 还,退居南宫。七年, 景帝 崩,南宫返正,杀 于谦 。”

(2).返归己方。 宋 文天祥 《集杜诗·<赣州>序》:“六月,大捷于 雩都 ,进攻 兴国县 ,县返正,於是驻屯。”

两班

古代帝王朝会,官员依文武分成东西两列,谓之两班。亦借指文武官员。《新唐书·百官志三》:“两班三品以朔望朝,就食廊下,殿中侍御史二人为使涖之。” 宋 陆游 《送襄阳郑帅唐老》诗:“一朝丹詔自天下,两班仰首看腾驤。”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讳》:“一日,上御奉天门视朝,侍卫忽惊扰,两班亦喧乱。”

文武

(1).文德与武功;文治与武事。《诗·周颂·雝》:“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郑玄 笺:“又徧使天下之人有才知以文德武功为之君故。”《吕氏春秋·不广》:“文武尽胜,何敌之不服。”《史记·循吏列传论》:“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

(2).特指武事、军事。 宋 范仲淹 《上执政书》:“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 孙 吴 之书,使知文武之方。”

(3).文才和武略。《诗·小雅·六月》:“文武吉 甫 ,万邦为宪。” 朱熹 集传:“非文无以附众,非武无以威敌,能文能武,则万邦以之为法矣。”《汉书·朱云传》:“ 平陵 朱云 ,兼资文武。” 唐 韩愈 《举马摠自代状》:“前件官文武兼资,宽猛得所。”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

(4).文臣和武将,文武官员。《南史·宋纪上·武帝》:“謁 汉 长陵 ,大会文武於 未央殿 。” 五代 牛希济 《奉诏赋蜀主降唐》诗:“满城文武欲朝天,不觉邻师犯塞烟。”《水浒传》第九三回:“众文武见杀了四个大臣,都要来捉 李逵 。”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他的酒量吓着了一朝文武。”

(5).犹言温猛。指文火和武火。 宋 陶穀 《清异录·药》:“火须文武、紧慢得中。”参见“ 文武火 ”。

(6). 周文王 与 周武王 。《诗·大雅·江汉》:“ 文 武 受命, 召公 维翰。” 郑玄 笺:“昔 文王 、 武王 受命, 召康公 为之楨榦之臣以正天下。”《礼记·中庸》:“ 仲尼 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 宋 苏轼 《石鼓》诗:“勋劳至大不矜伐, 文 武 未远犹忠厚。” 清 方苞 《<周官析疑>序》:“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 文 、 武 、 周 、 召 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张而不弛, 文 武 不能也。”

百辟

(1).诸侯。《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 孔 传:“奉上谓之享。言汝为王,其当敬识百君诸侯之奉上者,亦识其有违上者。”《国语·鲁语上》:“其 周公 、 太公 及百辟神祗实永饗而赖之。” 韦昭 注:“辟,君也。”《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 薛综 注:“百辟,诸侯也。”

(2).百官。《宋书·孔琳之传》:“ 羡之 ( 徐羡之 )内居朝右,外司輦轂,位任隆重,百辟所瞻。”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诗:“閶闔晨开朝百辟,冕旒不动香烟碧。” 宋 苏轼 《代普宁王贺冬表》:“臣猥以暗弱,仰荷诲怜,敢先百辟之朝,以祝万年之寿。”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昔人称 谢太傅 ( 谢安 )功高百辟,心在一邱。”

羽仪

(1).《易·渐》:“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孔颖达 疏:“处高而能不以位自累,则其羽可用为物之仪表,可贵可法也。”后因以“羽仪”比喻居高位而有才德,被人尊重或堪为楷模。《汉书·叙传上》:“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於上京。”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 成帝 时, 班况 女为倢伃,父子并在京师为朝臣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以宗室羽仪,允膺嘉选。” 唐 韩愈 《燕喜亭记》:“智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於天朝也不远矣。”

(2).犹翼翅。 晋 左思 《吴都赋》:“湛淡羽仪,随波参差。理翮整翰,容与自玩。”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嵇康<言志>》:“灵凤振羽仪,戢景西海滨。” 唐 聂夷中 《胡无人行》:“更愿生羽仪,飞身入青冥。”

(3).引申为辅翼。 唐 张九龄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翰飞戾天,羽仪清朝。” 宋 陈亮 《祭郭德扬文》:“晚值兄疾,赖君羽仪。”

(4).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南齐书·东昏侯纪》:“帝乌帽袴褶,备羽仪,登 南掖门 临望。”《周书·皇后传·武帝阿史那皇后》:“ 纯 等设行殿,列羽仪,奉之以归。”《旧唐书·魏徵传》:“ 徵 平生俭素,今以一品礼葬,羽仪甚盛,非亡者心志。”

(5).指帝王卫队。 唐 樊绰 《蛮书·南蛮条教》:“羽仪亦无员数,皆清平官等子弟充,诸蛮不与焉。常在 云南王 左右。羽仪长帐前管係之。”《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以清平子弟为羽仪,王左右有羽仪长八人,清平官见王不得佩剑,唯羽仪长佩之为亲信。”

霜漏

寒夜的滴漏。 唐 郑谷 《入阁》诗:“霜漏清中禁,风旗拂曙天。”

清中

清婉平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庾公 犹忆 刘 裴 之才儁, 元甫 之清中。”

风旗

(1).风中飘动的旗帜。 南朝 梁简文帝 《上巳侍宴林光殿曲水》诗:“风旗争曳影,亭皋共生阴。” 唐 雍陶 《送徐使君赴岳州》诗:“渺渺 楚 江上,风旗摇去舟。”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以前他是改组派,但像风旗似的转得真快。”

(2).指酒帘。旧时酒家的标识。 宋 梅尧臣 《和资政侍郎雪后》:“风旗冷落偏欺酒,众树芳菲欲并梅。”

(3).古时仪仗旗之一。见 明 王圻 等《三才图会·仪制三·国朝仪仗图上》。

曙天

黎明时的天空。 唐 骆宾王 《海曲书情》诗:“白云照春海,青山横曙天。” 唐 戴叔伦 《渐至涪州先寄王员外使君纵》诗:“毒瘴含秋气,阴崖蔽曙天。”

勘契

验对鱼契。 唐 宋 之制,殿门开闭要核对鱼契。其制,以檀木刻鱼形,分为左右,左留中,右置门使处,鱼契左右相合始开殿门,谓之勘契。 唐 刘邺 《侍漏院吟》:“玉堂帘外独迟迟,明月初沉勘契时。” 宋 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官制》:“旧制,郊祀礼成,驾还闕门,有勘契之仪……其制如勘箭之仪, 熙寧 中,詔罢其制。” 宋 王应麟 《玉海·器用·皇祐文德殿鱼契》:“皇城司上新作 文德殿 香檀鱼契,契有左右,左留中,右付本司。各长尺有一寸,博二寸八分,厚六分,刻鱼形,凿枘相合,缕金为文。车驾至门,勘契官执右契奏,阁门使降左契,勘契官跪奏勘毕,奏云:‘外契合。’”参见“ 勘箭 ”。

承宣

继承发扬。《汉书·匡衡传》:“继体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玉几

玉饰的矮桌。《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 汉 张衡 《东京赋》:“左右玉几,而南面以听矣。” 宋 王安石 《和微之登高斋》:“ 六朝 人物随烟埃,金舆玉几安在哉?” 清 吴骐 《汉昭烈》诗:“金甌付记耕莘佐,玉几弥留《顾命》篇。”

红旭

红日。 唐 杨巨源 《春日奉献圣寿无疆词》:“碧霄传凤吹,红旭在龙旗。” 唐 元稹 《游碧涧寺》诗:“穿廊玉涧喷红旭,踊塔金轮拆翠微。”

金炉

亦作“ 金鑪 ”。 1.金属铸的香炉。 汉 桓宽 《盐铁论·贫富》:“ 欧冶 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鑪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杅,无其用也。” 马非百 注:“金炉,疑即金香炉。《西京杂记》:‘ 赵飞燕 为皇后,其女弟遗以五层金博香炉。’”

(2).为香炉之美称。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同琼珮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 唐 刘禹锡 《秋萤引》:“纷纶暉映平明灭,金鑪星喷鐙花发。” 宋 王安石 《夜直》诗:“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碧烟

青色的烟雾。 唐 韦应物 《贵游行》:“轻裾含碧烟,窈窕似云浮。” 宋 苏轼 《夜烧松明火》诗:“快焰初煌煌,碧烟稍团团。” 清 高士奇 《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宸极高居最上层,千重云树碧烟凝。”

对扬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 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 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 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

法吏

(1).古代司法官吏。《南齐书·孔稚珪传》:“法吏无解,既多谬僻,监司不习,无以相断,则法书徒明於帙里,寃魂犹结於狱中。” 清 顾炎武 《淮东》诗:“法吏逢上意,罗织及婴孩。”

(2).指狱吏。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赞引

(1).赞礼并导引。 唐 郑谷 《入阁书》诗:“对扬称法吏,赞引出宫鈿。” 宋 朱熹 《答吕子约书》:“即其升降馈奠,皆不能知其时节之所宜,虽其赞引之人,亦不闻其告语之声矣。”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政事门》:“须俟上更衣復坐,以次赞引。”《清史稿·职官志六》:“奉常掌赞引儐导。”

(2).指赞礼并导引的人。《隋书·礼仪志七》:“典謁赞引,流外冗吏,通服之,以縵。”

(3).引导。《管子·小问》“有赞水者” 唐 尹知章 注:“谓赞引渡水者。”

宫钿

宫中用的花形金质首饰。借指宫女。 唐 郑谷 《入阁》诗:“玉几当红旭,金鑪纵碧烟。对扬称法吏,赞引出宫鈿。”

言动

言行。《隋书·儒林传·刘炫》:“整緗素於凤池,记言动於 麟阁 。”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总论》:“《乡党》所载,乃圣人言动之常,无意义者多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 查理九世 的言动,更将这事十分透彻地证明了的。”

挥毫

写毛笔字或作画

此君动辄挥毫于人前

挥毫题字

雍容

(1) 形容仪态温文大方

宣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汉书·薛宣传》

雍容有礼

雍容华贵

(2) 舒缓;从容不迫

从车骑,雍容闲雅其都。——《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雍容大方

叆叇

(1).云盛貌。 晋 潘尼 《逸民吟》:“朝云靉靆,行露未晞。”《敦煌变文集·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 波旬 自领军众,来至林中,先铺靉靆之云,后降拨霖之雨。” 元 卞思义 《溪山春雨图》诗:“云林靉靆春日低,小桥流水行人稀。” 明 王錂 《寻亲记·对雪》:“彤云靉靆,茅屋顿成银界。”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今夕月华如水,安知明夕不黑云靉靆耶?”

(2).飘拂貌;缭绕貌。 唐 刘禹锡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镇改月偶书所怀二十二韵》:“衣风飘靉靆,烛泪滴巉巖。” 元 盍西村 《脱布衫·春讌》套曲:“锦綉云红窗縹緲,麝兰烟翠帘靉靆。”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通惠河》:“ 曹代萧 诗:靉靆烟光上苑通,紫泉繚绕玉河东。” 钱锺书 《围城》五:“自己不会喝酒,只在水里冲一点点红酒,常看这红液体在白液体里泛布叆叇,做出云雾状态。”

(3).眼镜。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叆叇》:“提学副使 潮阳 林公 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綾绢联之,缚於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靉靆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相传 翁覃谿 ……六七十时犹能於灯下作细书,閲蝇头字,不假靉靆。”

颢气

清新洁白盛大之气。《文选·班固<西都赋>》:“軼埃壒之混浊,鲜顥气之清英。” 张铣 注:“鲜,洁也;顥,白也。言过埃尘之上以承洁白清英之露。” 唐 白居易 《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每专气入静,不粒食者累岁;顥气充而丹田泽,飘然有出世心。” 宋 邵雍 《秋游》诗之二:“先秋顥气已潜生, 洛 邑方知节候平。”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而二士室处,亦有吸呼,于是生顥气之争,强肺者致胜。”

连延

亦作“ 连莚 ”。1.连续;绵延。《文选·枚乘<七发>》:“沋沋湲湲,蒲伏连延。” 李善 注:“连延,相续貌。” 唐 元稹 《竞舟》诗:“连延数十日,作业不復忧。” 宋 赞宁 《宋高僧传·感通三·义师》:“其夜市火连莚而燎,唯所截簷屋数閒存焉。” 范祥雍 校:“连莚, 扬州 本、 大正 本‘莚’作‘延’。按莚、延同音通借。”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二:“我的眼睛投向窗外,那里是灰白色的天,连延不绝的雨点和檐溜。”

(2).犹结交。 唐 李白 《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我昔鬭鸡徒,连延 五陵 豪。”

(3).犹拖延。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二:“又念平生为文,今而遇此患难,以是知 扬子云 《剧秦美新》其亦出于不得已邪?因逊让而别。连延数日,又被督促,知不能辞,即略为草定。”

鸾集

鸾鸟栖集。比喻贤士相聚。 南朝 齐 王融 《净行颂·缘境无碍》:“恍象惚物终不名,龙举鸞集竟谁辩。”

雨露

雨和露,比喻恩惠、恩泽

小臣

(1). 春秋 以后指卑微的小吏。《礼记·礼运》:“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 孔颖达 疏:“大臣谓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 清 叶廷琯 《吹网录·闭城门大搜扬雄待诏二事芟正文留考异》:“始知荐 雄 者,不特非 王音 ,且亦非 王根 也。然 庄 ( 杨庄 )乃小臣,但能诵之帝前; 根 则执政,既已奇而召为门下史,遂荐之於帝,同时并行,固无不可。”

(2).宫中执役的宦官。《国语·晋语二》:“ 驪姬 与犬肉,犬毙。饮小臣酒,亦毙。” 韦昭 注:“小臣,官名,掌阴事阴命,阉士也。”

(3).臣子在君王前的自称。《书·召诰》:“﹝ 召公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讎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汉书·石显传》:“唯陛下哀怜财幸,以此全活小臣。”

备位

(1).居官的自谦之词。谓愧居其位,不过聊以充数。《汉书·王莽传上》:“於是 莽 上书曰:‘臣以外属,越次备位,未能奉称。’” 宋 范公偁 《过庭录》:“我受国厚恩,备位宰辅,合沥血恳陈。”《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臣今备位政府,理实为嫌。”

(2).泛指充任,任职。《后汉书·儒林传·杨政》:“﹝ 政 ﹞把臂责之曰:‘卿蒙国恩,备位藩辅,不思求贤以报殊宠,而骄天下英俊,此非养生之道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良媛 董氏 ,备位后庭,素称淑慎。”

(3).充数;凑数。《旧唐书·宪宗纪下》:“ 德宗 不委政宰相,人间细务,多自临决……宰相备位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四年》:“上以用兵之际, 宏 循默备位,而 昌言 多上边事利害,故两换之。”

歌咏

(1) 歌颂,吟咏;歌唱

歌咏比赛

(2) 诗歌,歌曲

泰阶

(1).古星座名。即三台。上台、中台、下台共六星,两两并排而斜上,如阶梯,故名。《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 颜师古 注:“ 孟康 曰:‘泰阶,三台也。每台二星,凡六星。符六星之符验也。’ 应劭 曰:‘《黄帝泰阶六符经》曰: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祇咸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一曰泰阶。” 明 张居正 《黄马》诗:“从此 华阳 休骏足,山河重整泰阶平。” 清 张锡作 《月蚀诗》:“吾闻皇天无私泰阶平,二纪五纬谁相争。”

(2).借指朝廷。 唐 贾至 《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诗:“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 唐 刘禹锡 《山南西道节度使厅壁记》:“去年夏四月,今丞相 赵郡公 徵还泰阶,遂命左僕射 燉煌公 往践其武。”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