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郡之望罗彦方过听以予有诗癖古风特枉杰作

作者:曾丰 朝代:宋代

原文

声生于气诗之体,于气要穷所从起。
事制于义诗之理,于义要穷所从止。
一元开辟三才矣,万世纲维十伦尔。
我初传此无上宗,君今下我未到工。
胸中周召次毕公,笔端雅颂余国风。
不容阴阳作穷通,可与天地为始终。

诗词问答

问:《吾郡之望罗彦方过听以予有诗癖古风特枉杰作》的作者是谁?答:曾丰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丰的名句有哪些?答:曾丰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曾丰吾郡之望罗彦方过听以予有诗癖古风特枉杰作书法作品欣赏
吾郡之望罗彦方过听以予有诗癖古风特枉杰作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所从

所向;所往。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岂学无心出,东西任所从。” 唐 吴筠 《游庐山五老峰》诗:“云外听猿鸟,烟中见杉松。自然符幽情,瀟洒愜所从。”

事制

谓政事的制度、法度。 汉 贾谊 《新书·亲疏危乱》:“陛下有所不为矣,臣将不敢不毕陈事制。”

一元

(1).事物的开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谓一元者,大始也。”《汉书·董仲舒传》:“《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2). 汉 《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汉书·律历志上》:“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3). 宋 邵雍 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见所著《皇极经世·观物篇一》。《朱子语类》卷二四:“到得一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闢。”《西游记》第一回:“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

(4).一个中心或本原。参见“ 一元化 ”、“ 一元论 ”。

(5).指天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沉溺。”

(6).一头。参见“ 一元大武 ”。

(7). 清 代称元宝一枚为一元。 清 袁枚 《答孙补山相公书》:“捧到国宝一元,照人若雪。”

(8). 清 末以来的货币单位,银圆一枚为一元,一元等于十角或一百分。元,本作“圆”。

开辟

(1) 打通;开拓

开辟光辉的未来

(2) 创立

开辟航线

(3) 开办

开辟专栏

三才

(1).天、地、人。《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汉 王符 《潜夫论·本训》:“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世以 * 地皇 人皇 为三皇者,列三才开始之序,继以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农 者,明人群进化之程,殆皆后人所命,非真号矣。”

(2).三位齐名之才人。(1)指 晋 之 潘滔 、 刘舆 、 裴邈 。《晋书·刘舆传》:“时称 越 府有三才: 潘滔 大才, 刘舆 长才, 裴邈 清才。”(2)指 北齐 之 温子昇 、 邢子才 、 魏收 。《北史·魏收传》:“﹝ 魏收 ﹞与 济阴 温子昇 、 河间 邢子才 齐誉,世号三才。”

(3).三种材料。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三:“轮人以轂、辐、牙为三才,弓人以胶、漆、丝为三才,然其所谓三才者亦眇矣。”

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纲维

(1).总纲和四维。比喻法度。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北齐书·循吏传·路去病》:“重以政乱时难,纲维不立,功臣内戚,请嘱百端。”《明史·张永明传》:“以整飭纲维为己任。” 孙中山 《兴中会宣言》:“盖 中国 今日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

(2).维系;护持。《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又深陈宜速召太尉 司马宣王 ,以纲维皇室。”《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刘孝标 注引《陶氏叙》:“ 侃 少有远概,纲维宇宙之志。”《魏书·彭城王勰传》:“诚宜永兼将相,以纲维内外。”

(3).犹纲领。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歷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朱自清 《白采的诗》:“这样才可绝断众流,独立纲维,将主人公自己整个儿一丝不剩地捧给我们看。”

(4).寺庙中的司事僧。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又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负束藳,坐卧於寺两廊下,不肯住院。经数年,寺纲维或劝其住房,曰:‘尔厌我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卫公 言北都惟 童子寺 有竹一窠,纔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十伦

(1).祭祀的十项道理。《礼记·祭统》:“夫祭有十伦焉:见事鬼神之道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际焉。此之谓十伦。” 郑玄 注:“伦犹义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圜丘歌》:“礼以恭事,荐以饗时……十伦以具,百福斯滋。”

(2).指儒家提倡的十种 * 道德。《梁书·武帝纪中》:“今声训所渐,戎 夏 同风,宜大启庠斅,博延胄子,务彼十伦,弘此三德。”详“ 十教 ”、“ 十义 ”。

无上

没有比它更高的

无上荣耀

今下

现时;眼下。《晋书·甘卓传》:“正当虑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姦兇耳。”

胸中

心中。多指人的思想境界或精神状态。《孟子·离娄上》:“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史记·苏秦列传》:“是故明主外料其敌之彊弱,内度其士卒贤不肖,不待两军相当而胜败存亡之机固已形於胸中矣。” 明 王守仁 《泛海》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脸上一团正气,胸中自然是一片至诚。”

周召

亦作“ 周邵 ”。 周成王 时共同辅政的 周公 旦 和 召公 奭 的并称。两人分 陕 而治,皆有美政。《礼记·乐记》:“武乱皆坐, 周 召 之治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戚 宋万 於两楹兮,废 周 邵 於遐夷。” 王逸 注:“ 周 , 周公 旦 也; 邵 , 邵公 奭 也。” 唐 张说 《诏宴薛王山池序》:“《二南》迈 周 召 之风,百辟形金石之咏者也。” 清 金农 《怀甬东邢十九叔秋试》诗之二:“白头未嫁守家机, 周 召 餘风好发挥。”

笔端

指写文章、写字、绘画时笔的运用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一一呈诸笔端

雅颂

亦作“ 雅讼 ”。1.《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雅乐为朝廷的乐曲,颂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论语·子罕》:“子曰:‘吾自 卫 返 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刘宝楠 正义:“《诗》之风、雅、颂以体别,乐之风、雅、颂以律同,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协之音律,其中正和平者,则俱曰雅颂焉云尔。”

(2).指盛世之乐、庙堂之乐。《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 孔颖达 疏:“雅以施正道,颂以赞成功,若听其声,则淫邪不入,故志意得广焉。”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干戈戚羽之舞,管籥琴瑟之会,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讼逆乐序,凡此其属,詔工之任也。”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雅颂播 吴 越 ,还如太阶平。” 明 方孝孺 《君子斋记》:“有形者皆足悟乎目,不特閲典謨雅颂而后至理可乐也。” 鲁迅 《且介亭杂文·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引《申报》:“聆其节奏,庄严肃穆,不同凡响,令人悠然起敬,如亲 三代 以上之承平雅颂。”

国风

(1).《诗经》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间各诸侯国的民间诗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也称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对统治阶级的罪恶有所揭露,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但也不尽是民间作品。

(2).国家的风俗。《史记·殷本纪》:“帝 武丁 即位,思復兴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於冢宰,以观国风。” 唐 宋中 《送韦参军》诗:“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阴阳

(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穷通

(1).困厄与显达。《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吕氏春秋·高义》:“然则君子之穷通,有异乎俗者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故性命之道,穷通之数,夭閼纷纶,莫知其辨。” 清 刘大櫆 《难言三》:“人之有穷通得丧,天也。”

(2).谓干涸与流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 川渠 又东北合 滱水 ,水有穷通,不常津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淄水》:“水流亦有时穷通,信为灵矣。”

(3).谓阻隔与通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夫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豫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

与天

谓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国语·越语下》“持盈者与天” 韦昭 注:“与天,法天也。”《管子·形势》:“持满者与天。” 尹知章 注:“能持满者,则与天合。”《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持满者与天。” 司马贞 索隐:“与天,天与也。言持满不溢,与天同道,故天与之。”

始终

自始至终

会议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渔夫的故事》

诗文赏析


【原题】:
吾郡之望罗彦方过听以予有诗癖古风特枉杰作之贶不可虚辱赋一篇谢之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