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

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导引原文

清都未晓,万乘并驾,煌煌拥天行。
祥风散瑞霭,华盖耸,旗常建,耀层城。
四列兵卫,爟火映、金支翠旌。
众乐警、作充宫庭。
皦绎成。
绀幄掀,衮冕明。
妥帖坛陛霄升。
振珩璜、神格至诚。
云车下冥冥。
储祥降嘏莫可名。
御端阙、肸号敷荣。
泽翔施溥,茂祉均被含生。

诗词问答

问:导引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导引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导引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清都

(1).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 清都 。”《列子·周穆王》:“ 清都 、 紫微 、 钧天 、 广乐 ,帝之所居。”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伏以 长乐 告成,光动紫宫之像; 清都 下照,诚通絳闕之僊。”

(2).帝王居住的都城。 晋 左思 《魏都赋》:“盖比物以错辞,述清都之闲丽。” 唐 杨炯 《崇文馆宴集诗序》:“皇家以中枢北极,清都有天子之宫。” 宋 陆游 《谢赐历日表》之二:“詔班新历,虽举彝章;地近清都,独先下拜。”

万乘

(1) 车辆

(2) 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使敌万乘。——《韩非子·五蠹》

致万乘之势。——汉· 贾谊《过秦论》

并驾

(1).两马并驰。 南朝 梁 何逊 《送韦司马别》诗:“归衢并驾奔,别馆空筵卷。” 清 曹寅 《题楝亭夜话图》诗:“ 庐江 太守访故人, 建康 并驾能倾倒。”

(2).犹言并驾齐驱。 宋 蔡梦弼 《草堂诗话》卷一:“昔 韩子苍 尝论此笔力变化,当与 太史公 诸《赞》并驾。” 明 胡应麟 《诗薮·杂言》:“体虽不同,诗实并驾,皆变之善者也。” 清 周亮工 《瓯香买得芍药数枝》诗:“但结云旗谁并驾,岂无膏沐若为容。”

煌煌

明亮辉耀貌

明星煌煌

天行

(1).天体的运行。《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颖达 疏:“行者,运动之称……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復始,无时亏退。” 唐 韩愈 《重云李砚疾赠之》诗:“天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夫天行不能无岁差,况鬼神乎?”

(2).任自然而行。《庄子·刻意》:“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郭象 注:“任自然而运动。”

(3).犹天命。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谈命运者仅付天行,信因果者只嗟劫数。”

(4).指流行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船底苔,疗天行。” 元 无名氏 《冻苏秦》第二折:“又谁知遇天行染了这场儿病疾,险些儿连性命也不得回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千金藤》:“﹝千金藤主治﹞霍乱中恶、天行虚劳疟瘴。”《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宣教 感天行时疫病,无旬日而故。”

祥风

(1).即景风。夏至后和暖的风。古代所指八风之一。《文选·班固<东都赋>》:“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李善 注引 宋均 曰:“即景风也。其来长养万物。” 南朝 梁 江淹 《曲赦丹阳等四郡诏》:“而玉烛未调,祥风尚鬱。” 唐 韩愈 《岐山下》诗之二:“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 高旭 《爱祖国歌》:“我愿为祥风兮,恣披拂扫荡而莫我遮。”

(2).预兆吉祥的风。《尚书大传》卷五:“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 汉 班固 《 * 通·致仕》:“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鐘律调,音度施,四夷化, 越裳 贡。”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上僊公主 灵座有祥风瑞虹之应。” 明 刘基 《步虚词》之一:“太微啟灵宇,紫殿含祥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近有祥风庆云之瑞。”

瑞霭

吉祥的云气

华盖

(1)

(2) 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

(3) 一种用柱支承或由墙壁伸出的阳台或屋盖

(4) 光通过比其波长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质时,出现围绕大气光源(如太阳)的明亮区域,呈淡蓝色圆盘,外缘栗色,就像太阳或月亮被雾包围了一样

(5) 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

旗常

旂常。王侯的旗帜。 唐 陈子昂 《奉和皇帝上礼抚事述怀》:“云陛旗常满,天廷玉帛陈。”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 乾隆 朝名将,以 超海公 海兰察 为冠,边功战略,炳矞旗常。”参见“ 旂常 ”。

(1).旂与常。旂画交龙,常画日月,是王侯的旗帜。语本《周礼·春官·司常》:“日月为常,交龙为旂……王建大常,诸侯建旂。” 明 张居正 《答应天巡抚孙小溪》:“先朝名臣,所以铭旂常、垂竹素者,不过奉公守法、洁己爱民而已。”

(2).借指王侯。 唐 杨炯 《群官寻杨隐居诗序》:“以不贪为寳,均珠玉以咳唾;以无事为贵,比旂常於粪土。”

层城

(1).古代神话中 昆仑山 上的高城。《文选·张衡〈思玄赋〉》:“登 閬风 之层城兮,搆不死而为牀。” 李善 注:“《淮南子》曰:‘ 崑崙 虚有三山, 閬风 、 桐版 、 玄圃 ,层城九重。’ 禹 云:‘ 崑崙 有此城,高一万一千里。’”一说, 昆仑山 最高峰之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崑崙 之山 * :下曰 樊桐 ,一名 板桐 ;二曰 玄圃 ,一名 閬风 ;上曰 层城 ,一名 天庭 ,是为太帝之居。”

(2).泛指仙乡。 宋 苏轼 《仙都山鹿》诗:“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悵望层城霞。”

(3).指京师;王宫。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朝游游层城,夕息旋直庐。”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二六:“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 清 黄景仁 《江上寄左二杏庄》诗:“层城匪迢越,广陌交驰骋。”

(4).重城;高城。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遥望层城,丹楼如霞。”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层城临暇景,絶域望餘春。” 元 杨云鹏 《登濮州北城》诗:“层城高絶一攀躋,岁杪临风客思凄。” 清 张文光 《登汴城角楼》诗:“落日下层城,苍然远树平。” 龚骞 《九秋诗·秋水》:“綺阁层城秋夜长,明朝问讯湖边路。”

(5).指高山之巅。 宋 文同 《盘云坞》诗:“几曲上层城,盘盘次文石。”

四列

相传 夏禹 治山导水,有三条、四列之说。“四列”说创于 郑玄 ,谓由北至南将山脉分成四列。

兵卫

士兵和守卫之具。亦指防卫。《战国策·韩策二》:“臣之仇, 韩 相 韩傀 。 傀 又 韩君 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汉书·齐悼惠王刘肥传》:“ 勃 请为君将兵卫卫王。” 颜师古 注:“谓将兵及卫守之具。” 唐 宋之问 《秋莲赋》:“君门閟兮九重,兵卫儼兮千列。” 明 林富 《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当天下甫定之初,首諗滞狱,倡立兵卫。”

爟火

(1).古代谓祓除不祥的火。《吕氏春秋·赞能》:“ 管夷吾 至 齐 , 桓公 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豭。” 高诱 注:“火者,所以祓除其不祥。置火于桔皋,烛以照之。”《淮南子·氾论训》:“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

(2).祭祀时所举的火。 南朝 宋 颜延之 《飨神歌》:“田烛置,爟火通。”一本作“ 权火 ”。 宋 苏轼 《郊祀奏议》:“当郊之岁,以夏至祀地祗於方泽,上不亲郊而通爟火,天子於禁中望祀。”

(3).泛指炬火。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宸游》:“缕鲸飞,影蛾照。金波丽,爟火烧。” 章炳麟 《四惑论》:“且夫白日舒光,爟火发热,亦其现象则然。”

(4).古时报告敌情所举的烽火。 南朝 梁 江淹 《齐太祖高皇帝诔》:“锋车北軼,爟火南盛, 太祖 时乘,爰兹发迹。” 北周 庾信 《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匈奴 突於 武川 ,爟火通於 灞上 。” 唐 刘禹锡 《和董庶中古散调词赠尹果毅》:“爟火入 咸阳 ,詔徵神武师。”

金支

(1).一种黄金饰品。常施于乐器之上。《汉书·礼乐志》:“金支秀华,庶旄翠旌。” 颜师古 注引 臣瓒 曰:“乐上众饰,有流遡羽葆,以黄金为支,其首敷散,若草木之秀华也。” 唐 杜甫 《渼陂行》:“ 湘 妃 汉 女出歌舞,金支翠旗光有无。” 明 何景明 《七述》:“羽裳翩翻垂白蜺,金支玉节纷葳蕤。”

(2).指代乐器。 南朝 宋 谢庄 《上封禅仪注疏》:“金支宿县,鏞石润响。” 明 杜岕 《鸡鸣寺禅堂看白海棠》诗:“分明霜落金支冷,万首宫词蟋蟀声。”

翠旌

见“ 翠旍 ”。

宫庭

(1).泛指房屋。以喻范围。《荀子·儒效》:“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於坛宇、宫庭也。”

(2).指帝王居住和勤政的处所。《史记·商君列传》:“居三年,作为筑冀闕宫庭於 咸阳 , 秦 自 雍 徙都之。”《汉武帝内传》:“忽天西南如白云起,鬱然直来,逕趋宫庭间。” 唐 司空曙 《金陵怀古》诗:“輦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七国春秋平话》卷上:“宫庭化为荒草地,六市三街今野营。”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一盏吊在房中央,是 中国 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

皦绎

形容音节分明、延续不断。语出《论语·八佾》:“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宋 苏轼 《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放队》:“八音间作,既成皦绎之文;万舞毕陈,曲尽回翔之态。” 清 赵翼 《观西洋乐器》诗:“虽难继《韶》《頀》,亦颇谐皦绎。”

衮冕

(1).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上公的礼服和礼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国语·周语中》:“弃衮冕而南冠以出,不亦简彝乎。” 韦昭 注:“衮,衮龙之衣也;冕,大冠也。公之盛服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梦宰相过岭四人》:“ 蔡丞相 持正 为府界提举日,有人梦至一官居,堂宇高邃,上有具衮冕而坐者四人。” 清 戴名世 《曲阜县圣庙塑像议》:“而 唐 开元 中遂出王者衮冕之服以衣矣。” 钱玄 《三礼名物通释·衣服·服制》:“上古礼服服制,大别为冕服、弁服、冠服三等。依经传所述,则冕服分为六,弁服三,冠服二……冕服六:大裘、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其冕则同,其服皆玄衣、纁裳,赤韍纯朱,但各服绣繢之章不同。”历代皇帝、皇太子、郡王、公卿等均服用衮冕,但其形制相异。参阅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第二章。

(2).穿衮服时所用的冕。《新唐书·车服志》:“首饰大小华十二树,以象衮冕之旒。”《宋史·舆服志四》:“衮冕十有二旒,其服十有二章,以享先王。”

(3).谓登朝入仕。《后汉书·孔僖传》:“﹝ 崔篆 ﹞尝劝 子建 仕。对曰:‘吾有布衣之心,子有衮冕之志,各从所好,不亦善乎!’”

妥帖

亦作“ 妥怗 ”。亦作“ 妥贴 ”。1.稳当;合适。 晋 陆机 《文赋》:“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南齐书·文学传·陆厥》:“岨峿妥怗之谈,操末续颠之説。” 宋 梅尧臣 《次韵和长吉上人淮甸相遇》:“文字皆妥贴,业术无倾敧。”《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小人们商议,不如教他写一纸靠身文书,方才妥帖。” 朱自清 《背影》:“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

(2).安定。 唐 杜甫 《故司徒李公光弼》诗:“拥兵镇 河 汴 ,千里初妥贴。”《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元年》:“ 泌 曰:‘易帅之际,军中烦言,乃其常理, 泌 到,自妥贴矣。’” 清 陈维崧 《 * ·上巳阴雨慨然成咏》词:“宾朋妥贴,心情安顿。”

(3).平静,宁静。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初入太湖》:“斯须风妥怗,若受命平秩。” 宋 史达祖 《醉落魄》词:“江痕妥贴,日光熨动黄金叶。” 元 汪元亨 《醉太平·警世》曲:“门前山妥帖,窗外竹横斜。”

(4).齐备,停当。《英烈传》第四七回:“正在安置妥贴,只听一声炮响喨,即便同时发作起来。”《老残游记》第十九回:“一一安排妥帖。” 鲁迅 《而已集·再谈香港》:“十箱书收拾妥帖,至少要五点钟。”

珩璜

指杂佩。《诗·郑风·女曰鸡鸣》“杂佩以赠之” 毛 传:“杂佩者,珩、璜、琚、瑀、衝牙之类。” 陆德明 释文:“珩音衡,佩上玉也;璜音黄,半璧曰璜。”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珩璜节步,藻火文衣。” 宋 苏辙 《西掖告词·曾祖母李氏燕国》:“珩璜之节,动必以时。” 清 惠士奇 《除夕写怀》诗之一:“匔匔偕先后,杂珮鸣珩璜。”参见“ 珩珮 ”。

至诚

极为诚恳;诚心诚意

至诚待人

其言多痛切,发于至诚。——《汉书·楚元王传》

云车

(1).《史记·孝武本纪》:“ 文成 言曰:‘上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不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画云气车。”以云彩为装饰花纹的车子。亦泛指华贵之车。 唐 顾况 《上元夜忆长安》诗:“云车龙闕下,火树凤楼前。” 明 王錂 《春芜记·献赋》:“ 金门 啟,五色云车,躋躋趋金紫。” 鲁迅 《集外集拾遗·<赠蓬子>诗》:“驀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2).传说中仙人的车乘。仙人以云为车。故称。《淮南子·原道训》:“昔者 冯夷 、 大丙 之御也,乘云车入云蜺,游微雾。”《文选·曹植<洛神赋>》:“载云车之容裔。” 刘良 注:“神以云为车。” 唐 李白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诗:“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宋 晁补之 《尾犯·庐山》词:“海上云车回軔。 少姑 传, 金母 信。”

(3).古代作战时用以窥察敌情的楼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云车十餘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 李贤 注:“云车即楼车,称云,言其高也。”

(4).立式绞车,是一种用人力绞转的起重器具。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漕舫》:“风息开舟,则以云车绞缆提锚使上。”

冥冥

(1) 不明亮

天色冥冥

杳以冥 冥。——《楚辞·屈原·涉江》

薄暮冥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指人不明事理

(3) 形容高远;深远

鸿飞冥冥

(4) 迷信的人指有鬼神暗中起作用的境界

降嘏

降福,赐福。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飫沃羶薌,产祥降嘏。”《宋史·乐志十二》:“鉴我休德,降嘏产祥。”

敷荣

开花。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迫而察之,若众葩敷荣曜春风,既丰赡以多姿,又善始而令终。”《艺文类聚》卷八一引 南朝 梁 王筠 《蜀葵花赋》:“仰椒屋而敷荣,植兰房而舒藻。” 唐 许敬宗 《掖庭山赋》:“百卉敷荣,六合清朗。”

含生

一切有生命者。多指人类。 晋 傅玄 《傅子·仁论》:“推己之不忍於飢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餧之忧矣。”《魏书·崔光传》:“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 宋 梅尧臣 《冬雷》诗:“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章炳麟 《訄书·订文》:“今夫含生之属,必从其便者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