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晋阳宫

作者:李隆基 朝代:唐代

过晋阳宫原文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
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
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符。
顾循承丕构,怵惕多忧虞。
尚恐威不逮,复虑化未孚。
岂徒劳辙迹,所期训戎车。
习俗问黎人,亲巡慰里闾。
永言念成功,颂德临康衢。
长怀经纶日,叹息履庭隅。
艰难安可忘,欲去良踟蹰。

诗词问答

问:过晋阳宫的作者是谁?答:李隆基
问:过晋阳宫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隆基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隆基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_1

参考注释

缅想

见“缅怀”

国初

王朝建立初期。 唐 杜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 江都王 。” 清 顾炎武 《元旦陵下作》诗:“是日称三始,何时见国初?”

俯察

(1).俯首察看。 汉 张衡 《西京赋》:“旗亭五重,俯察百隧。” 三国 魏 曹丕 《短歌行》:“仰瞻帷幕,俯察几筵。”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於是俯察旁罗,登臺升库。”

(2).下察,垂察。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主司失意》:“伏乞陛下特开睿鉴,俯察愚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圣祖 仁皇帝 西巡,俯察邇言,採及清望,温旨褒奬。”

参虚

见“ 参墟 ”。

井邑

(1).城镇;乡村。语本《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 晋 陆云 《答张士然》诗:“脩路无穷迹,井邑自相循。”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 忠州 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明 区大相 《南行感怀》诗:“贡采山川竭,徵输井邑虚。”

(2).市井。 唐 王维 《初出济州别城中故人》诗:“閭阎河润上,井邑海云深。” 陈贻焮 注:“井邑,即市井。”《新五代史·南平世家》:“ 荆南 节度十州,当 唐 之末,为诸道所侵, 季兴 ( 高季兴 )始至, 江陵 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凋零。”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井邑骚然,商贾罢市。”参见“ 井市 ”。

(3).故里。 唐 张说 《唐故赠齐州司马陆公神道碑》:“路艰寇阻,兵危势急,公独颠沛致丧,归其井邑。” 清 钱谦益 《病榻消寒杂咏》之二九:“老大荒凉餘井邑,半龕残火一翁禪。”

城池

城为城墙,池为护城河。泛指城邑

凤翔

凤凰飞翔。(1)表示祥瑞景象。《孔子家语·好生》:“凤翔麟至,鸟兽驯德。” 汉 焦赣 《易林·损之坤》:“景星照堂,麟游凤翔。”(2)称颂帝王的兴起或迁都。《文选·张衡〈东京赋〉》:“龙飞 白水 ,凤翔参墟。” 薛综 注:“龙飞、凤翔,以喻圣人之兴也。”《文选·曹冏〈六代论〉》:“龙飞 譙 沛 ,凤翔 兖 豫 。” 李善 注引《魏志》:“ 太祖武皇帝 , 沛国 譙 人,为 兖州 牧。后 太祖 迁都於 许 , 许 属 豫州 。”又《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鹊起登 吴 山,凤翔陵 楚 甸。” 李善 注:“ 孙氏 初基 武昌 ,后都 建鄴 ,故云 吴 山, 楚 甸也。”(3)比喻君子得用。《文选·傅咸〈赠何劭王济〉》:“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 李善 注:“其龙飞、凤翔,实其分也。” 李周翰 注:“凤翔、龙飞,喻君子得用。”

林塘

树林池塘。 南朝 梁 刘孝绰 《侍宴饯庾于陵应诏》诗:“是日青春献,林塘多秀色。” 唐 骆宾王 《萤火赋》:“林塘改夏,云物迎秋。”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行成》:“满目西风木叶黄,秋来杀气遍林塘。”

沛泽

(1).沼泽,水草茂密的低洼地。《管子·揆度》:“烧山林,破增藪,焚沛泽,逐禽兽。”《公羊传·僖公四年》:“﹝ 桓公 ﹞於是还师滨海而东,大陷于沛泽之中。”《孟子·滕文公下》:“邪説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2).指古代 沛邑 的大泽。传说为 汉高祖 斩白蛇之处。 汉 班彪 《王命论》:“ 唐 据火德,而 汉 绍之。始起 沛泽 ,则神母夜号,以彰 赤帝 之符。” 唐 骆宾王 《上齐州张司马启》:“鹿走 周 原,辅 秦 图而兴霸;蛇分 沛泽 ,翼 唐 运以基皇。”

(3).盛大的恩泽。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一:“六十餘年,幽枉无诉,宜沾沛泽,用慰泉扃。” 清 张遂辰 《屯房行》:“风雷虽行沛泽远,氓愚无知或惊喘。”

台榭

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书·泰誓上》:“惟宫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臺,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臺上有屋谓之榭。” 唐 杜甫 《滕王亭子》诗:“君王臺榭枕 巴山 ,万丈丹梯尚可攀。”《红楼梦》第一○二回:“那日, 尤氏 过来送 探春 起身……觉得凄凉满目,臺榭依然,女墙一带都种作园地一般,心中悵然如有所失。”

旧居

旧宅;故居。《后汉书·安帝纪》:“民讹言相惊,弃捐旧居,老弱相携,穷困道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县民故 会稽 太守 杜宣 ,白令 崔瑗 曰:‘ 太公 本生于 汲 ,旧居犹存。’” 唐 杜甫 《得家书》诗:“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 陈毅 《在天津新河某部营房夜宿》诗:“机关生活今调剂,爱此兵营以旧居。”

中否

中道衰落。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长短句》引无名氏《和东坡赤壁》:“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

顾循

眷念安抚。 南朝 梁 沉约 《和谢宣城》:“顾循良菲薄,何以儷璵璠。”《隋书·文学传·王贞》:“顾循寡薄,有怀髦彦,籍甚清风,为日久矣,未获披覿,良深佇迟。”

丕构

犹大业。《新唐书·刘蕡传》:“朕顾唯昧道,祗荷丕构,奉若謨训,不敢怠荒。”《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上》:“ 鄂王 轻捨宗祧,不克负荷,洪基大宝,危若缀旒,须立长君,以绍丕构。”《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朕嗣服丕构,君临万邦,失守宗祧,越在草莽。” 胡三省 注:“丕,大也。构,立屋也。《书·大誥》曰:‘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丕构之语本诸此。”

怵惕

恐惧警惕

怵惕不宁

忧虞

忧虑。《易·繫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唐 杜甫 《北征》诗:“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清 孙枝蔚 《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忆昨庚辰岁,米价如珍珠;村南人食人,老父心忧虞。” 郭沫若 《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一国的政治如果真是为‘民利’设想的话,你只愁用费不够,那里会有什么浪费的忧虞。”

不逮

(1).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 唐 韩愈 《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

(2).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孔 传:“虽夙夜匪懈,不能及古人。” 汉 陈琳 《为曹洪与魏文帝书》:“由此观之,彼固不逮下愚。” 宋 苏轼 《代张方平谏用兵书》:“而况所在将吏,罢软凡庸,较之古人,万万不逮。” 臧克家 《京华练笔三十年》:“我自觉力有不逮,但勉力为之。”

虑化

犹虑变。《吕氏春秋·悔过》:“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参见“ 虑变 ”。

未孚

(1).不算大信,不是至诚。《左传·庄公十年》:“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杜预 注:“孚,大信也。”一说,未能遍及。参阅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2).未能信服。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卷下:“君之守 平江 也,而官未三十日,人心未孚。”

徒劳

空自劳苦;白费心力

徒劳跋涉

辙迹

亦作“ 辙跡 ”。1.车子行驶的痕迹。《艺文类聚》卷七一引 晋 枣据 《船赋》:“且其行无辙跡,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跨中州之辙迹,穷神行之轨躅。” 唐 白居易 《人之穷困由君之奢欲策》:“倦畋渔之乐,疲辙跡之游。” 清 马维翰 《泸定桥》诗:“人影漾惊波,行空无辙跡。” 艾青 《手推车》诗:“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

(2).痕迹。《老子》:“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讁。” 南朝 梁 任昉 《答刘居士》诗:“行无辙跡,理絶心机。”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三》:“ 颜子 则去一分私,显一分公,除彼己之辙迹,而显其和平。”

(3).犹途径。《淮南子·主术训》:“今治乱之机,辙跡可见也。” 明 方孝孺 《任重斋记》:“他如七十子之徒,虽其才各殊,至於辙迹亦一而已,盖自任之道同也。” 清 包世臣 《与杨季子论文书》:“夫 孟 荀 文之祖也; 子政 、 子云 ,文之盛也:典型具在,辙迹各殊。”

见“ 辙迹 ”。

所期

期望。《梁书·王锡传》:“一日见二贤,实副所期。”《南史·蔡约传》:“今用卿为近蕃上佐,想副我所期。”

戎车

兵车

习俗

风俗习惯

文化习俗

黎人

(1).黎民。《魏书·天象志三》:“自八年至十一年,黎人阻饥,且仍岁灾旱。” 唐 柳宗元 《贞符》:“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旧五代史·唐书·郭崇韬传》:“甲胄生蟣虱,黎人困输輓。”

(2). 黎 族人。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蛮·黎》:“山极高,常在雾靄中, 黎 人自鲜识之。”《宋史·蛮夷传三·黎洞》:“俗呼山岭为‘黎’,居其间者号曰 黎 人。” 清 李调元 《南越笔记·黎人》:“岁壬子,忽有生 黎 二十餘献物上官,旗书‘黎人向化’四字。”

里闾

(1).里巷;乡里。《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思还故里閭,欲归道无因。” 南朝 梁武帝 《东飞伯劳歌》:“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艷照里閭。” 叶圣陶 《穷愁·倚闾之思》:“厥后道出 齐 鲁 ,瞻拜 泰岱 、 孔 林,迄於前日始返里閭。”

(2).指乡里友人。 唐 李绅 《忆登栖霞寺峰》诗:“却数共游者,凋落非里閭。”《元典章新集·刑部·诸盗》:“里閭相劝,族党相规。”

(3).泛指民间。 唐 韩愈 《钱重物轻状》:“所贵緡货通行,里閭宽息。” 宋 苏轼 《谢贾朝奉启》:“首隆学校之师儒,次访里閭之耆旧。” 清 龚自珍 《语录》:“小篆相传,沿譌日久,大抵由 汉 时里閭书师所见隶书,传授其徒。”

言念

想念。言,助词。《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周书·李远传》:“言念贞良,追增伤悼。” 明 陈子龙 《岁暮杂感》诗之三:“言念怀所欢,杳若商与参。”

成功

获得预期的结果,达到目的

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三国演义》

颂德

歌颂功德。《汉书·郊祀志上》:“而遂除车道,上自 泰山 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 唐 李峤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康衢

指四通八达的大路

长怀

(1).遐想,悠思。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情慨慨而长怀兮,信上皇而质正。” 三国 魏 嵇康 《秀才答》诗之四:“感寤长怀,能不永思。”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齎志没地,长怀无已。”

(2).犹永归。谓一去不返。《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驰波跳沫,汩濦漂疾,悠远长怀,寂漻无声,肆乎永归。”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怀’亦‘归’,变文耳。”

经纶

(1) 整理过的蚕丝

(2) 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大展经纶

满腹经纶

(3) 借指抱负与才干

叹息

(1) 叹气

惟闻女叹息。——《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尝不叹息。——诸葛亮《出师表》

闻琵琶已叹息。——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仅叹息曰。——《资治通鉴》

御史叹息去。——清· 张廷玉《明史》

制府绕阶叹息,知变生肘腋,顷刻间便有作乱之事。——清· 魏源《圣武纪》

(2) 叹美;赞叹

姑娘此时,除了心中感激,点头叹息之外,再无别话。——《儿女英雄传》

艰难

艰苦困难

历艰难险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长而艰难的行军

踟蹰

(1) 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踟蹰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