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

作者:郑清之 朝代:宋代

自嘲原文

我亦逢场因作戏,要令竿木自随身。
老僧不学面壁观,山偈随缘举似人。

诗词问答

问:自嘲的作者是谁?答:郑清之
问:自嘲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郑清之的名句有哪些?答:郑清之名句大全

郑清之自嘲书法欣赏

郑清之自嘲书法作品欣赏
自嘲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逢场

(1).遇到某场合;到达某场所。 宋 杨万里 《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先生平生笑儿痴,逢场亦復作儿嬉。” 清 江昱 《桂枝香》词:“诗仙写韵吹冰雪,肯逢场,剪红裁碧。” 林学衡 《徐园同镇潮》诗:“开怀渐觉逢场减,负手真成避世喧。”

(2).遇到有集市。 沙汀 《淘金记》十:“刚才还在这里,恐怕到粮食市上去了。逢场天,他要下午才有空啊。”

作戏

(1).作戏法;做游戏。《太平广记》卷七一引 晋 葛洪 《神仙传·葛玄》:“诸书生请 玄 作可以戏者, 玄 时患热,方仰卧……答曰:‘热甚,不能起作戏。’”《红楼梦》第五三回:“所有贺节来的亲友,一概不会,只和 薛姨妈 李婶娘 二人説话随便,或和 宝玉 宝釵 等姐妹赶围棋摸牌作戏。”

(2).作耍,开玩笑。 宋 朱淑真 《念奴娇·催雪》词之二:“佳人作戏,碎揉些子抛掷。”《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虽如此説, 懒龙 果然与人作戏的事体多。”《西游记》第六八回:“有那游手好闲的,并那顽童们,烘烘笑笑,都上前抛砖弄瓦,与 八戒 作戏。”

随身

带在身边;跟在身旁

随身携带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不学

(1).不学习;不求学。《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诚知不学之弊,硕儒之贵。” 宋 曾巩 《宜黄县县学记》:“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歟?”

(2).谓没有学问。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又以《文选》 李善 注在五臣后,其疏浅不学,几於 王侍书 题阁帖矣!”《老残游记》第三回:“兄弟以不学之资,圣恩叫我做这封疆大吏。”

面壁

佛教用语。面对墙壁默坐静修

面壁而坐。——《五灯会元》

山偈

僧人唱诵的偈语。 明 高启 《送邻僧淡云归笠泽》诗:“坐间山偈曾同説,别后邻鐘不共闻。”

随缘

(1).佛教语。谓佛应众生之缘而施教化。缘,指身心对外界的感触。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然羣生之神,其极虽齐,而随缘迁流,成麤妙之识,而与本不灭矣。” 唐 戴叔伦 《赠行脚僧》诗:“补衲随缘住,难违尘外踪。”

(2).顺应机缘;任其自然。《北齐书·陆法和传》:“ 法和 所得奴婢,尽免之,曰:‘各随缘去。’” 唐 张籍 《赠道士宜师》诗:“自到王城得几年, 巴 童 蜀 马共随缘。”《古今小说·单符郎全州佳偶》:“随缘快活,亦足了一生矣。” 郭沫若 《圣者》:“到处随缘是我家,一篇《秋水》一杯茶。”

举似

奉告。 金 段成己 《题蒲城董公龙窝图》诗:“探怀出新图,一语烦举似。” 明 袁宏道 《与王伯穀书》:“ 吴越 佳山水,登览略尽。恨不能一一举似。”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