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晴

作者:王炎 朝代:宋代

喜晴原文

云上山椒鸣竹鸡,愁行客路踏青泥。
穷人也得天调护,乞与新晴可杖藜。

诗词问答

问:喜晴的作者是谁?答:王炎
问:喜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王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炎名句大全

王炎喜晴书法欣赏

王炎喜晴书法作品欣赏
喜晴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上山

(1) 爬山,进山

上山拾草

(2) 〈方〉∶指人死亡,埋葬

(3) 〈方〉∶蚕的上簇

谁也料得到这些“宝宝”上山前还得吃多少叶。——茅盾《春蚕》

竹鸡

亦作“ 竹鷄 ”。鸟名。形似鹧鸪而小,上体橄榄褐色,胸部棕色多斑。多生活在竹林里。 唐 章碣 《寄友人》诗:“竹里竹鸡眠蘚石,溪头鸂鶒踏金沙。” 宋 叶适 《无相寺道中》诗:“竹鷄露啄堪幽伴,芦菔风乾待岁除。”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二·竹鸡》:“竹鷄生 江 南 川广 ,处处有之,多居竹林。形比鷓鴣差小,褐色多斑,赤文。其性好啼,见其儔必鬭,捕者以媒诱其鬭,因而网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路那边山上的刺蓬里,扑扑地飞起一只麻灰色肥大的竹鸡。”

行客

(1).行旅;客居。 汉 刘向 《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於野鄙。”《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 中平 末,拜 九江 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

(2).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 高诱 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 明 王廷相 《秋日巴中旅行》诗:“ 巴 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

(3).指后到的客人。与坐客相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讲行客拜坐客,也是等他二位来;难道母亲就这样跑到街上去不成?”《天雨花》第二七回:“行客每先看坐客,徧望乡中亲友们。”

青泥

(1).古时用以封缄文书、器皿的青色粘土。《东观汉记·邓训传》:“又知 训 好以青泥封书……还过 赵国 易阳 ,并载青泥一穙,至 上谷 遗 训 。” 晋 王嘉 《拾遗记·夏禹》:“ 禹 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於前,玄龟负青泥於后…… 禹 所穿凿之处,皆以青泥封记其所,使玄龟印其上。”《云笈七籤》卷七:“时出金壶四寸,上有五龙之检封以青泥。”

(2).相传神仙服食的一种泥浆、泥土。 晋 葛洪 《神仙传·王烈》:“石中有一 * ,径阔尺许,中有青泥流出如髓。 烈 取泥试丸之……气如粳米饭,嚼之亦然。”《醒世恒言·李道人独步云门》:“岂知神仙窟宅,每遇三千年纔一开底里,迸出泥来,叫做‘青泥’,专是把与仙人做饭喫的。”

(3).即 青泥城 。《晋书·安帝纪》:“ 赫连勃勃 大败王师於 青泥 北。”参见“ 青泥城 ”。

(4).指 青泥岭 。 唐 李白 《蜀道难》诗:“ 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縈巖峦。” 五代 王周 《路次覆盆驿》诗:“曾上 青泥 蜀 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 清 吴伟业 《送吴门李仲木出守宁羌》诗:“ 黑水 分 榆柳 , 青泥 老 驌霜 。”参见“ 青泥岭 ”。

(5).古驿站名。在 青泥岭 上。 唐 元稹 《青云驿》诗:“昔游 蜀 门下,有驛名 青泥 。”

穷人

(1) 缺乏或相对地缺乏金钱和财富的人

(2) 经济上不能自足的人,或必须接受某种公共救济或私人救济的人

也得

(1).也可以。表示许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奴见官人不下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也得也得,我与你説去。”

(2).也可以。表示足够。 宋 辛弃疾 《杏花天·嘲牡丹》词:“若教解语应倾国,一箇 西施 也得。”《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梁园 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不若改行从善,做个小小经纪,也得过养身活命。”

调护

调理保护;调养护理

乞与

给与。《南史·宋江夏文献王义恭传》:“奢侈无度,不爱财宝,左右亲幸,一日乞与,或至一二百万;小有忤意,輒追夺之。” 唐 罗隐 《江南》诗:“垂衣端拱浑閒事,忍把江山乞与人。” 宋 陆游 《江渎池纳凉》诗:“天公作意怜覊客,乞与今年一夏凉。”

新晴

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晋 潘岳 《闲居赋》:“微雨新晴,六合清朗。” 宋 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词:“ 金谷 俊游, 铜驼 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清 黄遵宪 《养疴杂诗》之十:“竹外斜阳半灭明,捲帘欹枕看新晴。” 吴组缃 《山洪》十:“这是个新晴的极好天气。”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