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

作者:史达祖 朝代:宋代

原文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
有时也伴,四佳公子,五陵年少。
歌里眠香,酒酣喝月,壮怀无挠。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
今日征夫在道。
敢辞劳、风沙短帽。
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
同社诗囊,小窗针线,断肠秋早。
看归来,几许吴霜染鬓,验愁多少。

诗词问答

问:《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的作者是谁?答:史达祖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史达祖的名句有哪些?答:史达祖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史达祖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书法作品欣赏
龙吟曲(陪节欲行留别社友)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道人

(1)

(2) 旧时对道士的尊称

(3) 称道教徒为道人

(4) 和尚的旧称

单衣

只有一层衣料的衣服

苏门啸

《晋书·阮籍传》:“ 籍 尝於 苏门山 遇 孙登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登 皆不应, 籍 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鸞凤之音,响乎巖谷,乃 登 之啸也。”后以“苏门啸”指嘨咏。亦比喻高士的情趣。 唐 孟浩然 《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诗:“风泉有清音,何必 苏门 啸。” 宋 林逋 《中峰》诗:“自爱 苏门 啸,怀贤思不羣。” 宋 陆游 《谢徐志父帐干惠诗编》诗:“舂容清庙歌,縹緲 苏门 啸。”

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佳公子

才行出众的贵家子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论》:“ 平原君 ,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宋 王安石 《酬吴仲庶小园之句》:“相逢岂少佳公子,一醉何妨薄主人。” 明 无名氏 《赠书记·订盟闻难》:“浊世佳公子,云霄一羽毛,令人一见心倾倒。”

五陵年少

指京都富豪子弟。 唐 白居易 《琵琶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綃不知数。”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三折:“五陵年少,端的一言难尽。” 清 揆叙 《鹰坊歌》:“五陵年少颇好事,爱玩岂惜千金偿。”参见“ 五陵 ”。

酒酣

谓酒喝得尽兴,畅快。《吕氏春秋·长攻》:“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不醒不醉曰酣。一曰酣,洽也。” 晋 左思 《咏史》之六:“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振。”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微雨喜初霽,酒酣江復清。”

喝月

喝令月亮;喝斥月亮。形容气概豪迈。 唐 李贺 《秦王饮酒》诗:“酒酣喝月使倒行,银云櫛櫛瑶殿明。” 赵补初 《西江月》词:“喝月拏云气概,破山丈雪家风。”

壮怀

豪壮的胸怀。 唐 韩愈 《送石处士赴河阳幕》诗:“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我辈从来文字饮,怕壮怀激烈须歌者。” 明 张煌言 《海上》诗之一:“浩气填胸星月冷,壮怀裂髮鬼神愁。” 清 龚自珍 《别直隶布政使同年托公》诗:“三十年华四牡騑,每谈宦辙壮怀飞。”

无挠

(1).不弯曲。《艺文类聚》卷六八引 晋 傅玄 《相风赋》:“体正直而无挠,度径高而不倾。”

(2).比喻不屈服。《晋书·何无忌传》:“﹝ 无忌 ﹞乃躬执以督战。贼众云集,登舰者数十人。 无忌 辞色无挠,遂握节死之。”

楚江

(1). 楚 境内的江河。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 天门 中断 楚 江开,碧水东流至北迴。” 宋 吴文英 《澡兰香·淮安重午》词:“莫唱 江 南古调,怨抑难招, 楚 江沉魄。” 清 吴伟业 《顾西巘侍御同沉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 楚 江同 宋玉 ,君今 吴 市访 梁鸿 。”

(2).见“ 楚江体 ”。

神州

(1)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神州大地

(2) 指京城

春风杨柳万子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 * 《送瘟神》

阑干

(1) 纵横交织;弥漫嵌合

瀚海阑干百丈冰

(2) 用竹、木、金属等制成的遮拦物

(3) 横流的样子

忍不住泪珠阑干

登眺

登高远望。 唐 李白 《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诗:“峯峦秀中天,登眺不可尽。” 宋 王安石 《赠宝觉》诗序:“闻 化城阁 甚壮丽,可登眺,思往游焉,故赋是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爱奴》:“自入馆以来,每欲一出登眺,輒錮闭之。”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征夫

(1) 行人

问征夫以前路。——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出征的兵将

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在道

(1).在于正道。《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孔颖达 疏:“志在济物,心存公诚,著信在於正道。”

(2).谓正在路途之中。《诗·大雅·公刘》“彻田为粮” 唐 孔颖达 疏:“谓既至 豳 地,以为久住之粮,非在道之粮也。”

(3).犹在行;内行。《荡寇志》第七五回:“ 丽卿 笑道:‘你却识货。莫非也在道,説与小可听听。’”

辞劳

因怕辛劳而推却。 晋 葛洪 《抱朴子·臣节》:“出不辞劳,入不数功。” 唐 杜甫 《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貲》诗:“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劳。”

风沙

夹着沙土的风

短帽

轻便小帽。 宋 辛弃疾 《洞仙歌·访泉于奇师村得周氏泉为赋》词:“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 宋 陆游 《蝶恋花·离小益作》词:“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 眉州 路。” 元 虞集 《送易用昭》诗:“满窗柿叶题都徧,短帽梅花画不如。”

乔木

高大的树木

并汾乔木。——宋· 沈括《梦溪笔谈》

废池乔木。——宋· 姜夔《扬州慢》词

独怜

(1).特别喜爱;特别哀怜。 唐 韦应物 《滁州西涧》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鸝深树鸣。” 金 元好问 《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一:“独怜夸毘子,一我无古今。共学君所贪,适道我岂任;相酧无别物,徒有好贤心。” 元 赵孟頫 《赵村道中》诗:“兴亡自有数,不敢问何如;独怜野菊花,立马为踌躇。”

(2).只可惜。 清 方文 《寄寿严颢亭母夫人七十》诗之二:“独怜延颈处,不及介眉时。明岁来湖上,当筵补一巵。”

遗老

(1) 指改朝换代后仍忠于前一朝代的老年人

(2) 指经历世变的老人

同社

(1).犹同乡,同里。古以二十五家为一社。 唐 韩愈 《南溪始泛》诗之二:“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2).志趣相同者结社,互称同社。亦谓同在一社。 宋 朱熹 有《己未九日诸友载酒见过次韵为谢并呈同社诸名胜》诗。 清 李渔 《慎鸾交·订游》:“明日乃花朝令节,小弟与同社诸友,各出分资,就在 虎丘寺 中,做一箇胜会。”

(3).犹同学。 明 清 时,乡社皆立社学,同社学习者,称“同社”。 清 曹寅 《戏送钱穆孙》诗之二:“石桥执经予最少,十年同社夜臺多。”参阅《续文献通考·学校》。

诗囊

贮放诗稿的袋子。语本 唐 李商隐 《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宋 陆游 《病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极寒》诗:“诗囊羞涩悲才尽,药裹纵横觉病增。” 清 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难从酒伴浮三雅,自解诗囊咏七哀。” 梁启超 《腊八小饮》诗:“客怀澒洞诗囊窄,乡思低迷粥鼓遥。”

小窗

苔藓虫群体交叉分枝之间的一种有花边的网格

针线

(1) 针和线

针线包

(2) 缝纫刺绣等工作

做针线

断肠

(1) 割开或切断肠子。形容极度的、使人承受不了的感情刺激。有时用以形容极度悲伤之情

空断肠兮思愔愔。——蔡琰《胡笳十八拍》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也有用以形容极度喜爱之情或其他感情作用的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几许

多少

不知经历几许风波

几许心中言。——清· 袁枚《祭妹文》

吴霜

吴 地的霜。亦比喻白发。 唐 李贺 《还自会稽歌》:“吴霜点归鬢,身与塘蒲晚。” 宋 范成大 《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耳畔逢人无 鲁 语,鬢边随我是吴霜。” 元 郝经 《江梅行》:“江城画角吹 吴 霜,破月著水天昏黄。” 清 虞名 《指南公·举义》:“从此后 吴 霜 楚 月,歷若些山驛水邮。”

多少

(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诗文赏析


词题有“陪节欲行”之语 ,《 绝妙好词笺》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词 。”词中有“断肠秋早”句,据此推断成行时间在初秋。查《金史·章宗纪 》,每年九月朔日为金章宗完颜璟生辰,称为天寿节,南宋例于六月遣使往贺;《 金史·交聘表》记在八月,则为宋使抵达燕京之期。盖六月派遣,七月初启程。史达祖得以随同前往,应在他为韩侂胄堂吏时。韩侂胄于宁宗庆元元年(1195)执政,至开禧二年(1206 )北伐(此年宋金交兵,不遣使),这十一年中间,派遣史达祖随行使金都有可能。《 四库全书总目·梅溪词提要》谓“必李壁使金之时(按为开禧元年事),侂胄遣之随行觇国(侦察金人动静 )”,此说可备参考。
这首词是作者即将离开临安时,为诗社社友赠别而作。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写他平素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二是写他出发时的心情,从中多少反映了他感叹中原未复的忧国忧民之情。
词的上阕写其第一方面的内容 ,共分三层意思。
“道人越布单衣,兴高爱学苏门啸”是第一层,写他平日仰慕高人逸士的隐逸和狂放情趣。他把自己称为修道、学道的“ 道人 ”,身穿越布单衣而爱作孙登、阮籍一类高士隐者的狂啸长吟。这正是南宋一般文人大都具备的形象。“有时 ”以下六句则写他的另一种生活情致:自己经常陪伴着贵族子弟,过着“歌里眠香,酒酣喝月 ”(喝住明月不令落)的豪奢生活。但是以上两层还只是“ 表面文章 ”;就其骨子里而言,则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于“神州未复”的深沉遗憾和感叹。此处用了“ 慵登眺”,其实是正话反说;其“正说”即是不敢登眺。词人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承着上阕的末句,词情展开了新的曲折 :“今日征夫在道,敢辞劳,风沙短帽?”自己平时连登楼北望都不愿做,这次却要甘冒风沙去作万里之行!这里,他插以“敢辞劳”一个短语,表达了公务在身、不得不行的万般无奈意绪,其内心深处则是“ 休吟稷穗,休寻乔木,独怜遗老”:此去金邦,将见到故国乔木,中原遗老,将勾引起自己满怀的“黍离”之悲。悲伤故国沦于榛芜 ,忍着不去吟出“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诗·王风·黍离 》)的诗句吧;故国的遗址废墟,不忍心寻访凭吊,免得引起悲感吧,但总不免要碰见那些中原遗老,他们“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范成大使金纪行组诗中《 州桥 》句)的久盼恢复而不得的神态 ,怎能不引动我相怜之情?“休”字两句是正话反说,“独怜”句则是正意拍合,预想此行必将引起的故国之悲。以上是下阕中的第一层意思。紧接着上文“征夫”之情,以下又设身处地地写“留者 ”之情。“同社诗囊”是写朋友之情,他们平昔结社吟诗,每有佳句即分置诗囊;“小窗针线”是写家室之情,她每于小窗拈线缝衣,伴他读书;而这两种深情厚爱,却都要在这早秋天气的离别中一下子被“扯断”!所以作者在此用了“断肠秋早”一语,意即断肠于此早秋季节。下三句则更加展开词境,言此去异国他乡尚不知要多少时间 ,但待我重归杭城,只要看一看我头上新添了多少如霜白发,就完全可以验证我在外面经受了多少离愁的折磨!以上便是下阕中的第二层意思。至此,“陪节欲行”与“留别社友”两方面的情意便都写出,相当切题。
必须提出,这首词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来看,算不上是一首突出的上乘之作。但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他突破了史氏本人所常写的题材内容,于中表现了自己一定程度的忧国之情。二是在用笔方面,也显得比较清淡,不象他其他一些作品那样浓妆艳抹。清人楼敬思评曰:“史达祖南渡名士,不得进士出身;以彼文采,岂不论荐,乃甘作权相(指韩侂胄)堂吏,至被弹章,不亦降志辱身之至耶 ?⋯⋯然集中又有留别社友《龙吟曲 》‘楚江南,每为神州未复,阑干静,慵登眺’,新亭之泣,未必不胜于兰亭之集也 。”(《词林纪事》卷十二引)这个评论是较客观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