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窦山

作者:李中林 朝代:明代

雪窦山原文

一两青鞋九节筇,好风吹上妙高峰。

天开锦镜潴双涧,山入寒华转几重。

绝顶栖云驯老虎,悬崖飞瀑喷狞龙。

携将十载尘寰梦,来听上方今夜钟。

诗词问答

问:雪窦山的作者是谁?答:李中林
问:雪窦山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雪窦山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参考注释

一两

(1).计量单位。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今以一斤的十分之一为一两,一两为十钱。《淮南子·天文训》:“十二銖而当半两,衡有左右,因倍之,故二十四銖为一两。”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銖,二十四銖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宋史·律历志一》:“一两者,合二十四銖为二千四百黍之重。”

(2).古代布帛,以古尺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适 齐 师” 晋 杜预 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匹也。”《周礼·地官·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唐 贾公彦 疏:“古者二端相向卷之,共为一两。”

(3).犹一双。 明 刘绩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徧又 金陵 。”

(4).指少数。《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亦应除。”《晋书·纪瞻传》:“然失之者亿万,得之者一两耳。”《红楼梦》第九回:“谁敢望‘请’,只求听一两句话就有了。” 老舍 《正红旗下》二:“母亲是不喜欢算计一两文钱的人。”

一辆。《史记·货殖列传》“牛车千两” 唐 张守节 正义:“车一乘为一两。”

青鞋

亦作“ 青鞵 ”。1.指草鞋。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仇兆鳌 注:“沉氏曰:黄帽,籜冠。青鞋,芒鞋。” 宋 辛弃疾 《点绛唇》词:“青鞋自喜,不踏 长安市 。” 清 郑燮 《赠图牧山》诗:“青鞵踏晓露,小阁延朝暾。”

(2).借指笔套。 宋 黄庭坚 《戏咏猩猩毛笔》:“明窗脱帽见蒙茸,醉着青鞋在眼中。”

上妙

精妙,最好。 隋 江总 《梁故度支尚书陆君诔》:“延阁緗素,校文遗闕;上妙铅槧,誉成碁(朞)月。”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辟谷说》:“辟穀之法以百数,此为上妙。”

高峰

最高点或最高部分。比喻事物发展的最高点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

攀登科学高峰

天开

超越常规的活动, 焕发、奔放

异想天开

寒华

见“ 寒花 ”。

绝顶

(1) 超群的;卓越的;极端的;异常的

聪明绝顶

(2) 最高级的;最高程度的

如此绝顶的漂亮

栖云

(1).栖于云雾中。谓生活于高山。 唐 张乔 《猿》诗:“挂月栖云向楚林,取来全是为清音。”

(2).指隐遁。《宋史·聂冠卿传》:“公先世饵霞栖云,高尚不仕。”

老虎

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Felis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 * 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悬崖

陡峭山崖

悬崖之颠。——明· 顾炎武《复庵记》

飞瀑

即瀑布。因其势飞流而下,故称。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典雅》:“眼琴緑阴,上有飞瀑。” 清 林则徐 《即目》诗:“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刘大白 《丁宁(二)》诗:“这是你心里的飞瀑,琤琤瑽瑽的不滴的泉声。”

携将

扶持;携带。《后汉书·邓训传》:“ 黎阳 故人,多携将老幼,乐随 训 徙边。”《三国志·魏志·曹休传》:“ 休 年十餘岁,丧父,独与一客担丧假葬,携将老母,渡 江 至 吴 。”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村酒与山蔬,一一自携将。”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特十餘年来,介绍无已,而究其所携将来归者,乃又捨治饼饵守囹圄之术而外,无他有也。”

尘寰

人世间

自此尘寰音信断

方今

现今;而今

方今之世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庄子·庖丁解牛》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