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原文

有谋皆轗轲,非病亦迟回。
壮志年年减,驰晖日日催。
还山不及伴,到阙又无媒。
高卧成长策,微官称下才。
诗人识何谢,居士别宗雷。
迹向尘中隐,书从谷口来。
药栏遭鹿践,涧户被猿开。
野鹤巢云窦,游龟上水苔。
新欢追易失,故思渺难裁。
自有归期在,劳君示劫灰。

诗词问答

问: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的作者是谁?答:李端
问:得山中道友书寄苗钱二员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李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端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286_34

参考注释

轗轲

亦作“ 輱軻 ”。亦作“輡軻”。1.困顿,不得志。《楚辞·东方朔<七谏·怨世>》“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軻而留滞” 汉 王逸 注:“輡軻,不遇也。言己年已过五十,而輡軻沉滞,卒无所逢遇也。埳,一作轗,一作輡。” 洪兴祖 补注:“轗,音坎。埳坷,不平也。輡軻,车行不平。一曰不得志。”《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长苦辛。” 唐 杜甫 《咏怀》之一:“嗟余竟轗軻,将老逢艰危。”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然精神界之伟人,非遂即人羣之骄子,輱軻流落,终以夭亡。”

(2).坎坷,路不平。《北史·文苑传序》:“道轗軻而未遇,志鬱抑而不申。” 宋 曾巩 《幽谷晚饮》诗:“当今甲兵后,天地合轗軻。” 清 刘汉藜 《捉人行》:“吁嗟小民亦何辜,水陆一时遭轗軻。”

迟回

亦作“ 迟囬 ”。亦作“遟回”。 1.迟疑,犹豫。《魏书·郭祚传》:“ 高祖 叹谓 祚 曰:‘卿之忠諫, 李彪 正辞,使朕迟回不能復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经史一》:“ 璋 ( 刘璋 )无得罪於 蜀 民,其亡有足哀者;故 昭烈 之取之也,亦迟回不忍,及迫於羣言,然后图之。”《明史·孟养浩传》:“今日既迟囬於豫教,安知来岁不游移於册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母尚迟回,女已偕婢入。”

(2).犹徘徊。 宋 贺铸 《山花子·弹筝》词:“约略整鬟釵影动,迟回顾步珮声微。” 明 陈献章 《寄题三洲岩》诗:“迟囬北壁下,目击元公遗。” 清 王韬 《英但自守》:“徒以 法 不肯为 英 用, 英 又不能合 法 ,故迟囬审顾,观望徘徊以至於此。” 清 谭嗣同 《与唐绂丞书》:“虽然,三十曰壮,坐此縈繚迟回,卒不克自致於当世有用之学。”

(3).犹滞留。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比往而山水暴涨不復可涉, 吉 不能泅,遟回叹息,坐岸良久,欲下不敢渡。”《魏书·司马昌明传》:“ 温 ( 桓温 )自归寝疾,讽求备物九锡…… 彪之 ( 王彪之 )云:‘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復支久,自可小迟回其事。’”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居一日, 宽 ( 裴宽 )诣 寂 ( 普寂禪师 ), 寂 曰:‘有少事,未暇款语,且请迟回休憩也。’”《花月痕》第四八回:“相传 江寧 城中,有一妇背负婴儿,被驱入馆,这妇人迟回不行。” 子虚子 《湘事记》:“更令 李金山 领第二站驻 沙市 ,然其司令本部以待 上海 购械,迟回未发。”

遲廻: 亦作“ 迟迴 ”。亦作“遟迴”。同“ 迟回 ”。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七》:“ 彊 (太子 刘彊 )遂因左右陈诚,愿备藩辅, 世祖 遟廻者久之,乃许焉。”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苟使君强自迟迴至冰散,则君尚欲开口,其事焉得哉!”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皋疆 ( 冯皋疆 )入丁酉乡帘,老吏 沉 某为富人 赵 通节,缓颊再三, 皋疆 迟迴上科事,惧不敢应。”《文选·鲍照<放歌行>》:“今君有何疾,临路独迟廻。” 张铣 注:“迟廻,不行貌。” 唐 颜真卿 《题杼山癸亭》诗:“迟迴未能下,夕照明村树。” 潘飞声 《秋感》诗之一:“海上迟廻滞去程,入秋风物倍凄清。”《晋书·顾众传》:“及 敦 ( 王敦 )构逆,令 众 出军, 众 迟迴不发。” 唐 张说 《为妓人祭故主文》:“心思往而莫遂,足欲返而迟迴。” 宋 贺铸 《河满子》词:“每恨相逢薄处,可怜欲去迟迴。”

 

壮志

豪壮的志愿、襟怀;伟大的志向

壮志未酬

晖日

见“ 暉目 ”。

还山

(1).致仕;退隐。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末自 夏汭 ,固乞还山。权憇 汝南县 境,固非息心之地。” 宋 刘克庄 《水调歌头·喜归》词:“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清 汪懋麟 《九月十三日还山》诗之一:“幸遂还山愿,萧然去国轻。”

(2).方言。山区人称死后葬于山上。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六:“有人劝这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六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得人送你还山?’”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无媒

(1).没有婚姻介绍人。《礼记·坊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恐男女之无别也。”《战国策·齐策六》:“ 太史敫 曰:‘女无媒而嫁者,非吾种也,污吾世矣。’”《孔子家语·致思》:“士不中间见,女嫁无媒,君子不以交礼也。”

(2).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唐 杜牧 《送隐者一绝》:“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前蜀 韦庄 《下第题青龙寺僧房》诗:“千蹄万轂一枝芳,要路无媒果自伤。” 清 钱谦益 《北客》诗:“秋草萧萧锄不得,无媒径路任君猜。”

高卧

(1) 高枕而卧

解衣铺被,准备高卧

(2) 比喻隐居;亦指隐居不仕的人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 安石(谢安的字)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世说新语·排调》

成长

(1)

(2) 长到成熟阶段

(3) 向成熟阶段发展

微官

小官。 晋 欧阳建 《临终诗》:“咨余冲且暗,抱责守微官。” 唐 岑参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诗》:“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宋 倪涛 《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 江 汉 ,素心久依依。” 明 王世贞 《寄李于麟二十四韵》:“别路人如织,微官我独绳。”

下才

亦作“ 下材 ”。才能低劣的人。《列子·说符》:“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史记·儒林列传》:“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輒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过蒙收引,亲赐抚临,因使下材得闻余教。” 明 宋濂 《凝道记·五矩符》:“忠臣不用,用臣不忠,下才处高,不肖临贤,而君不悟,此二墨墨也。”

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居士

(1) 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佛的人的泛称

(2)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中隐

指闲官。 唐 白居易 《中隐》诗:“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諠。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宋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之五:“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閒胜暂閒。” 元 耶律楚材 《和抟霄韵代水陆疏文因其韵为十诗》之五:“中隐冷官閒况味,归心无日不山林。”

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 。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 。《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 谷口 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 寒门 也。”

(3).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秦 时于此置 云阳县 。《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国,北有 甘泉 、 谷口 。’” 鲍彪 注:“在 云阳 。” 西汉 末年,高士 郑朴 (字 子真 )曾隐居于此。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 谷口 郑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录》:“ 谷口 在 云阳县 西四十里, 郑子真 隐於此。”后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元 杨奂 《得邳大用书复寄》诗:“ 谷口 知何似,他年愿卜隣。” 清 钱谦益 《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耒我今归 谷口 ,惊弓君莫问壶头。”

药栏

芍药之栏。泛指花栏。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竹斋》:“向岭分花径,随阶转药栏。” 唐 杜甫 《宾至》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明 王錂 《春芜记·感叹》:“出香闺数重,药栏花拥,盈盈莲步香尘动。”《儒林外史》第八回:“先人敝庐可蔽风雨;就是琴、罇、罏、几,药栏,花榭,都也还有几处,可以消遣。”一说,药、栏同义,指一物。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上:“今园廷中药栏,栏即药,药即栏,犹言围援,非花药之栏也。有不悟者,以为藤架蔬圃,堪作切对,是不知其由,乖之矣。”

涧户

(1).山涧中的陋室。 南朝 梁 孔稚珪 《北山移文》:“涧户摧絶无与归,石逕荒凉徒延佇。”一本作“ 磵户 ”。

(2).指家居山涧者的门户。 唐 温庭筠 《清旦题采药翁草堂》诗:“解藤开涧户,蹋石过溪泉。”

鹤巢云

隐逸者居室周围的云雾。指山中雾气。 元 萨都剌 《将游茅山先寄道士张伯雨》诗:“料得山中 张外史 ,开门先扫鹤巢云。”

水苔

苔藻类植物。也叫石发、石衣、水衣、水绵、藫。可吃。《尔雅》“藫、石衣” 晋 郭璞 注:“水苔也,一名石髮, 江 东食之。” 南朝 梁 江淹 《惜晚春应刘秘书》诗:“水苔方下蔓,石萝日上寻。”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凡有要看的人,得拿出一片嫩榆叶,如果住在水排上,就改给一贝壳鲜水苔。”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陟釐》。

新欢

新的情人或恋人

归期

返归的日期

归期未定

劫灰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谓劫火的馀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 汉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问 东方朔 。 朔 云:‘不知,可问 西域 胡人。’后 法兰 既至,众人追以问之, 兰 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后因谓战乱或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或灰烬。 宋 陆游 《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始见》诗:“陈迹关心己自悲,劫灰满眼更增欷。” 明 赵诒琛 《<逸老堂诗话>跋》:“癸丑夏六月,遭乱,所有藏书数万卷,一旦尽失,而是书原本亦遭刦灰。”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荡,刦灰昼飞,猿鹤虫沙,苍黄类化。” 清 金农 《褚先生老毁儒服寄赠》诗:“歷尽刧灰人隔世,飈轮辗破 * 升。” 清 黄遵宪 《铁汉楼歌》:“頽垣败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陈三立 《书感》诗:“八骏西游问刧灰,关河中断有餘哀。” 陈毅 《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 梅关 著劫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