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翚雪江图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王翚雪江图原文

辛丑暮春初得此,促成七字吟大旨。

适当几暇重展观,正值六花频纷委。

元气旁礴雪淋漓,即境即图浑一理。

巃嵷玉岭落银瀑,曲径从中入林里。

林开山远忽豁然,驴背谁家寻句子。

并江岩耸倚高楼,映以读书或车氏。

冷烟寒树忽隐现,又见琳宫云外峙。

枯枝峭壁各尽态,江复环流溪阁迤。

阁中可望隔溪路,路上旅人寒战齿。

飞泉弗冻羃长松,招提白足游筇屐。

峰回路转境愈深,冒雾高飞鸦阵起。

崖宽波阔眺无际,复下远帆来玉𡾔。

别开生面殊赵黻,一例长江图万里。

卷屋独殿小孤亭,诗情足补杜子美。

空前绝后莫形容,运神著手嗟何以。

真是长言之不足,舞之蹈之而已耳。

诗词问答

问:题王翚雪江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王翚雪江图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五

2. 叶

参考注释

暮春

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

促成

促使事情办成

促成妥协的机会

七字

指七言诗。 唐  元稹 《见人咏韩舍人新律诗因有戏赠》诗:“七字排 居敬 ,千词敌 乐天 。” 唐  陆龟蒙 《和袭美病后春思韵》:“七字篇章看月得,百劳言语傍花开。”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引 清  许可觐 《叙事解疑》:“ 仇长文 闈战后,忽忆 青青柳 ‘有信欲传’之句,题七字於扇头,以赠 许丹忱 云:‘谁将十万快腰缠,漫道 扬州 好著鞭,不谓秋来多客思,梦魂已到玉臺前。’”

大旨

基本的意思,主要的含义

虽大旨同归,所托或乖。——《三国名臣序赞》

适当

(1) 合适;恰当

适当的工作

(2) 正赶上

适当其时

正值

适逢。 战国  楚  宋玉 《讽赋》:“臣尝出行,僕饥马疲,正值主人门开。” 唐  王昌龄 《从军行》之二:“去为 龙城 战,正值胡兵袭。”《儒林外史》第二四回:“ 牛奶奶 上了轿,一直喊到县前去,正值 向知县 出门,就喊了冤。”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我的种痘》:“正值我在讲书的时间内,校医前来种痘了。”

六花

(1).雪花。雪花结晶六瓣,故名。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自著衣偏暖,谁忧雪六花。” 宋  楼钥 《谢林景思和韵》:“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牀醉不知。” 元  无名氏 《渔樵记》第二折:“我则见舞飘飘的六花飞,更那堪这昏惨惨的兀那彤云靄。” 清  纳兰性德 《清平乐》:“六花斜扑疎帘,地衣红锦轻霑。”

(2).阵名。 宋  高似孙 《子略·风后握奇经·兵体》:“诸儒多称 诸葛武侯 八阵, 唐  李衞公 六花,皆出乎此。”参见“ 六花阵 ”。

纷委

(1).盛多貌。 唐  权德舆 《岁星居心赞》序:“嘉瑞美祥,纷委狎至。”《新唐书·郑畋传》:“会讨 徐州 贼 庞勛 ,书詔纷委。”《宋史·礼志七》:“景气恬和,祥应纷委。”

(2).纷纷萎谢。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八:“白露下百草,茎叶日纷委。”

元气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 精神;精气

(3) 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气大伤

旁礴

见“ 旁薄 ”。

淋漓

(1) 液体湿湿地淌下,即流滴的样子

淋漓不净

(2) 形容痛快

淋漓肺腑之言

浑一

亦作“ 浑壹 ”。统一;同一。 汉  史岑 《出师颂》:“素旄一麾,浑一区宇。”《晋书·庾敳传》:“至理归於浑一兮,荣辱固亦同贯。”《资治通鉴·晋海西公太和三年》:“传檄三辅,示以祸福,明立购赏,彼必望风响应,浑壹之期,於此乎在矣!” 闻一多 《谨防汉奸合法化》:“而目前的敌伪,早已在所谓‘共荣圈’中,变成了一个浑一的共同体。”

巃嵷

亦作“巄嵷”。见“ 巃嵸 ”。

玉岭

(1).山岭的美称。 南朝  梁简文帝 《又答湘东王书》:“相见之期,未知何日。瞻言玉岭,静对金关。” 唐  王初 《书秋》诗:“人间玉岭清宵月,天上银河白昼风。”

(2).仙山。《太极真人歌》:“迴我神霄輦,遂造玉岭阿。” 清  汪懋麟 《中秋日司农公以履霜桃见饷作歌》:“紫文青色产玉岭,鸭卵不数 西王 桃。”

曲径

曲折迂回的小路

沿着山间曲径,终于找到了那个猎户

从中

(1) 从…人或事物之中

(2) 从这(那)里

这种使用中材料的展览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客观的情报

入林

归隐林下。 唐  王维 《酬贺四赠葛中之作》诗:“坐觉嚣尘远,思君共入林。” 唐  贾岛 《贺庞少尹除太常少卿》诗:“中峯絶顶非无路,北闕除书阻入林。” 清  王夫之 《苏太君孝寿说》:“故入林以来,二十餘年,如黄杨逢闰,笔舌尽缩,而一再为之引伸,不能自休。”

开山

开山祖师

远忽

谓极远。《楚辞·九章·怀沙》:“脩路幽蔽,道远忽兮。” 姜亮夫 校注:“远忽,犹言远极也。”

豁然

(1) 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2) 坦荡

待人豁然

谁家

(1).何家,哪一家。《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水浒传》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问那人道:‘你是谁家伴当?怎地只顾将酒食来请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举人 道:‘去年在谁家作馆?’”

(2).谁,何人。 唐  张鷟 《游仙窟》:“ 十娘 咏曰:‘眼心俱忆念,心眼共追寻;谁家解事眼,副着可怜心?’”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二折:“他题的名姓儿别,语话儿差,空着我担个没来由牵掛,这不识羞的汉子你是谁家?” 孙犁 《澹定集·致铁凝信(三)》:“ 鲁迅 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列有对照表(即真人与书中人),也没有听说有谁家向作者提出抗议,或是起诉。”

(3).何处。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 洛 城。” 宋  张元干 《石州慢》词:“谁家疏柳低迷,几点流萤明灭。”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贪和你书生打话,畅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谁家。”

(4).怎样。 唐  王建 《寄刘蕡问疾》诗:“年少病多应为酒,谁家将息过今春。” 宋  张炎 《数花风·别义兴诸友》词:“好游人老,秋鬢芦花共色。征衣犹恋去年客。古道依然黄叶,谁家萧瑟!”

(5).怎能。 唐  韩愈 《杏园送张彻侍御归使》诗:“归来身已病,相见眼还明。更遣将诗酒,谁家逐后生。” 宋  吴文英 《瑞龙吟·送梅津》词:“ 西湖 到日,重见梅鈿皱。谁家听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为什么。 宋  苏轼 《秋兴》诗之一:“野鸟游鱼信往还,此身同寄水云间。谁家晚吹残红叶,一夜归心满旧山。” 宋  苏轼 《谢人见和前篇》之二:“得酒强欢愁底事,闭门高卧定谁家。” 元  张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双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带月锄花,童子谁家,贪看 西湖 ,懒诵《南华》。”

(7).甚么。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出:“生:适来听得一派乐声,不知谁家调弄?众:《烛影摇红》。” 钱南扬 校注:“谁家调弄,犹云‘甚么曲调’。” 宋  张炎 《台城路·抵吴书寄旧友》词:“雁拂沙黄,天垂海白,野艇谁家分晓?”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8).甚么东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云]谁家一个黄口孺子,焉敢駡我?”参见 张相 《诗词曲语词汇释·谁家》。

句子

(1) 词和词组由句法构成的、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这个句子真长

(2) 冷言冷语

说上去非但不听,而且还要受他们的句子。——明·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高楼

高层的住宅大楼或办公大楼

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寒树

常绿而生寒的树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隐现

不清晰地显现;隐隐约约显现出来

琳宫

仙宫。亦为道观、殿堂之美称。《初学记》卷二三引《空洞灵章经》:“众圣集琳宫, 金母 命清歌。”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二十:“ 上元 降玉闥, 王母 开琳宫。” 宋  赵师侠 《水调歌头·龙帅宴王公明》词:“琳宫香火缘在,还近 玉皇 家。” 元  曹之谦 《宿云台观》诗:“趍程疲永路,记宿喜琳宫。” 清  顾炎武 《华阴县朱子祠堂上梁文》:“睇琳宫之绚烂,悲木鐸之幽沉。”

云外

(1).指高空。 隋  李播 《天象赋》:“动则飞跃於云外,止则盘縈於 汉  沂 。”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三折:“龙鳞般云外飘,鹅毛般江上剪,蝶翅般风中旋。” 清  郑燮 《瑞鹤仙·官宦家》词:“笙歌云外迥。正烛烂星明,花深夜永。”

(2).高山之上。亦指世外。 唐  元稹 《玉泉道中作》诗:“遐想云外寺,峯峦渺相望。” 宋  吴文英 《齐天乐》词:“流红江上去远,翠尊曾共醉,云外别墅。” 元  虞集 《送先陇二邻僧还吴》诗之二:“云外催归锡,松间觅旧题。”

(3).比喻仙境。 宋  吴文英 《浣溪沙·春情》词:“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宋  家铉翁 《念奴娇·中秋纪梦》词:“縹緲琼宫,溟茫朱户,不与尘寰隔。翩然鹤下,时传云外消息。”

枯枝

干枯的树枝

峭壁

陡峭的山崖

环流

(1).回环曲折地流。 汉  刘向 《说苑·杂言》:“ 孔子 观於 吕梁 ,悬水四十仞,环流九十里。” 明  郑真 《题画》诗:“万仞苍崖壁立,双溪碧水环流。”

(2).谓循环往复。《鹖冠子·环流》:“美恶相饰,命曰復周;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陆佃 注:“言其周流如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枢中所动,环流无倦。”

可望

(1) 有希望;可以盼望

(2) 能够望见

溪路

溪谷边的路;溪水之路。 唐 张九龄 《赴使泷峡》诗:“溪路日幽深,寒空入两嶔。”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诗之一:“欲访 桃源 入溪路,忽闻鸡犬使人疑。” 唐 柳宗元 《入黄溪闻猿》诗:“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谿路:山间小路。 唐 崔曙 《山下晚晴》诗:“寥寥远天静,谿路何空濛。”

路上

(1) 路面上

路上没有一个行人

(2) 路中;旅程中

一路上要小心,别把东西丢了

旅人

(1).官名。掌管割烹之事。《仪礼·公食大夫礼》:“雍人以俎入,陈于鼎南;旅人南面加匕于鼎,退。” 郑玄 注:“旅人,雍人之属旅食者也。”

(2).客居在外的人。《国语·晋语八》:“ 孙林甫 曰:‘旅人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韦昭 注:“旅,客也。言寄客之人不敢违命。”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上戍石鼓山》诗:“旅人心长久,忧忧自相接。故乡路遥远,川陆不可涉。” 唐  杜甫 《与严二郎奉礼别》诗:“ 山 东羣盗散,闕下受降频。诸将归应尽,题书报旅人。”

(3).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 唐  任翻 《秋晚途次》诗:“众鸟已归树,旅人犹过山。”《朱子语类》卷五九:“如 孔子 之圣……终身栖栖为旅人,又仅得中寿。” 明  徐士俊 《汪十四传》:“愿乞壮士,重过 西川 ……俾啸聚之徒,大不得志於我旅人也。” 王西彦 《鱼鬼》:“远道的旅人或许会对它(矗立在悬崖绝壁之上的孤松)的存在发出惊叹,感到生命的不可思议。”

(4).众人,庶民百姓。 唐  罗隐 《谗书·刻严陵钓台》:“今之世风俗偷薄,禄位相尚,朝为一旅人,暮为九品官,而骨肉亲戚已有差等矣。”

寒战

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如发烧前的寒冷)

飞泉

(1).谷名。《楚辞·远游》:“吸 飞泉 之微液兮,怀琬琰之华英。” 洪兴祖 补注引 张揖 曰:“ 飞泉 , 飞谷 也。在 崑崙 西南。” 汉  王褒 《九怀·通路》:“北饮兮 飞泉 ,南采兮芝英。” 汉  司马相如 《大人赋》:“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 飞泉 以正东。”

(2).喷泉。《后汉书·耿恭传》:“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南史·何胤传》:“ 胤 以 若邪 势处迫隘,不容学徒,乃迁 秦望山 ,山有飞泉,迺起学舍。”

(3).瀑布。 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流水周於舍下,飞泉落於簷间。” 明  王猷定 《姑山草堂歌》:“我乡 * 之山四百里,上有百道神功之飞泉。” 陈毅 《题<长征会师图>》诗:“上有无尽之高峰,中有百道之飞泉。”

长松

药草名。服之可黑须发。 宋  苏轼 《谢王泽州寄长松兼简张天觉》诗之一:“莫道长松浪得名,能教覆额两眉青。”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一·长松》:“长松生古松下,根色如薺苨,长三五寸,味甘微苦,类人参,清香可爱。按 张天觉 《文集》云:僧 普明 居 五臺山 ,患大风,眉髮俱堕,哀苦不堪。忽遇异人,教服长松,示其形状。 明 採服之,旬餘毛髮俱生,颜色如故。”

招提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白足

(1).指白足和尚。 唐  李白 《登梅冈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诗:“ 吴 风 谢安 屐,白足傲履韈。” 宋  陈师道 《送法宝禅师》诗:“慇懃礼白足,吾为 泰山 溜。” 明  袁宏道 《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诗:“乞饭随白足,佣经皈大圣。” 清  孙枝蔚 《胜音上人持张虞山书见访兼示与淮上诸子唱和》:“谢客常晏坐,观心颇自如。白足忽到门,手持老友书。”参见“ 白足和尚 ”。

(2).赤足;光脚。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尸变》:“乃从被底渐渐出手得袴,遽就著之,白足奔出。”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 莱阳生 ﹞因过叩 朱氏 之门, 朱 白足出逆。”

游筇

游人用的竹杖。借指游人。 明  陈献章 《偶书遗湛民泽龚曰高游罗浮者》:“久矣,吾梦长髯翁遗予 罗浮山 尽四百三十二峯,一囊括之开半面,以侍游筇之入。” 清  方文 《登陵阳山望黄山作》诗:“相去仅百里,何为阻游筇?”

峰回路转

形容山路随着山峰而曲折回转。比喻事情有了转机。如:“本以为这件事没希望了,突然间,峰回路转,又有办法可解决了。”

高飞

(1).高高飞翔。《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汉  王逸 《九思·悼乱》:“玄鹤兮高飞,曾逝兮青冥。”

(2).比喻远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即传该房写票僉差,而胥捕故为延挨,潜驰报信,则已高飞远蹈,难于追获矣。”

(3).树名。即唐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扶栘》:“栘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栘也。’ 崔豹 曰:‘栘杨, 江 东呼为夫栘。圆叶弱蔕,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

鸦阵

鸦群。 宋  陆游 《湖中暮归》诗:“乍起鷺行横野去,欲栖鸦阵暗天飞。”

无际

无边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复下

指鞋子重底。

出处:《周礼·天官·屦人》“舄” 汉 郑玄 注:“复下曰舄,襌下曰屦。” 贾公彦 疏:“下,谓底。复,重底。重底者名曰舄;襌底者名曰屦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