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感旧

作者:石宝 朝代:明代

冬至感旧原文

兀兀坐虚檐,兹晨日长至。

念随供奉班,风云动高思。

鸣环待宫漏,拥笏趋严地。

谨身殿初启,圣人在高位。

徬徨日月侧,亲睹天颜喜。

三号听鸡人,四表瞻光被。

远方致琛赆,车马陈廷内。

岂徒列炬煇,剩有鸾声哕。

联袂归凤池,歌诗亦鸣治。

那知风雨恶,抱忧忽逾岁。

岩穴隔重华,秋鸿但垂翅。

起窥一阳生,临轩坠双泪。

诗词问答

问:冬至感旧的作者是谁?答:石宝
问:冬至感旧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石宝的名句有哪些?答:石宝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熊峰集卷四

参考注释

兀兀

(1) 不动的样子

他兀兀地看看我

(2) 勤奋刻苦的样子

(3) 昏沉的样子

虚檐

见“ 虚檐 ”。

亦作“虚簷”。凌空的房檐。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飞观神行,虚檐云构。” 隋 江总 《摄官梁小庙》诗:“虚簷静暮雀,洞户映光丝。” 唐 杜甫 《谒先主庙》诗:“虚簷交鸟道,枯木半龙鳞。” 宋 黄庭坚 《次韵高子勉》之一:“雪尽虚簷滴,春从细草回。”

日长至

指夏至。《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 孔颖达 疏:“长至者,谓此月之时日长之至极,大史漏刻,夏至昼漏六十五刻,夜漏三十五刻,是日长至也。”《吕氏春秋·仲夏》:“是月也,日长至。” 高诱 注:“夏至之日,昼漏水上刻六十五,夜漏水上刻三十五,故曰长至。” 陈奇猷 校释:“《仲冬》谓冬至为‘日短至’,明此夏至当可称‘日长至’也……‘日长至’亦称‘日至’。”《旧唐书·代宗纪》:“甲子,日长至,上御 含元殿 ,下制大赦天下,改 永泰 二年为 大历 元年。”

供奉

(1) 祭祀神佛、祖先

(2) 唐代有高深修养的文人及艺术家,皆被皇帝罗致左右,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 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风云

①风和云:天有不测~。 ②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突变。

鸣环

(1).指身上佩带的环珮碰击有声。 南朝 梁 王淑英 妇《赠答》诗:“妆铅点黛拂轻红,鸣环动珮出房櫳。”

(2).古人衣带上所系的环形佩玉。 唐 崔颢 《卢姬篇》:“君王日晚下朝归,鸣环珮玉生光辉。”

(3).指出任外使的官员回归朝廷。 明 唐顺之 《奉敕视军情升通政司右通政谢表》:“建牙责重,敢忘枕甲於师中,恋闕情深,犹冀鸣环於门下。”

宫漏

古代宫中计时器。用铜壶滴漏,故称宫漏。 唐 白居易 《同钱员外禁中夜直》诗:“宫漏三声知半夜,好风凉月满松筠。” 五代 冯延巳 《鹊踏枝》词:“粉映墙头寒欲尽。宫漏长时,酒醒人犹困。” 宋 欧阳修 《内直奉寄圣俞博士》诗:“独直偏知宫漏永,稍寒尤觉玉堂清。”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 元顺帝 自制宫漏,藏壶匱中,运水上下。”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夜半的宫漏,一点一滴,象扯不断的丝那样长。”

谨身

整饬自身。《汉书·循吏传序》:“是时循吏如 河南 守 吴公 、 蜀 守 文翁 之属,皆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於严,而民从化。” 宋 刘攽 《温州刺史提举万寿观公事向崇回可知蔡州制》:“以尔谨身奉法,强力从事,其以为政,宜无旷职。” 清 方苞 《台拱冈墓碣》:“俾世世子孙知谨身寡过,为匹夫而常守塋墓之难也。”参见“ 谨身节用 ”。

圣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时也专指孔子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唐· 韩愈《师说》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韩非子·五蠹》

(2) 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高位

(1) 显贵的职位

官居高位

(2) 靠上的部位

高位截瘫

徬徨

1.徘徊。来回行走。《国语·吴语》:“王亲独行徬徨於山林之中。”《文选·班固<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徬,一本作“ 彷 ”。 高步瀛 李 注义疏:“徬徨、彷徨、方皇、房皇并同。”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苏遏》:“一更已后,未寝,出於堂,徬徨而行。”

2.徘徊。心神不宁貌。 明 李东阳 《夜过仲家浅闸》诗:“我时兀坐惊舂撞,揽衣而起心徬徨。” 巴金 《新生》:“我拼命挣扎了许久,急得汗出如浆,心也徬徨无主,好像真正到了死的境地。”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亲睹

见“ 亲覩 ”。

天颜

天子的容颜。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羣臣拜舞天颜舒,我王何忧能不移。” 唐 杜甫 《紫宸殿退朝口号》:“昼漏稀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恭办南斗圩行宫,得第二次瞻仰天颜。”

三号

(1).三次号哭。《礼记·丧大记》:“北面三号,捲衣投於前。” 孔颖达 疏:“三号,号呼之声三徧也。”《庄子·养生主》:“ 老耼 死, 秦失 吊之,三号而出。” 清 钱谦益 《挽西蜀尹西有》诗:“盍以三号观 季札 ,谁从永夜问 班彪 。”

(2).第三次鸣叫。《史记·历书》:“时鷄三号,卒明。” 司马贞 索隐:“三号,三鸣也。” 周君适 《伪满宫廷杂忆·我走进了小天地》:“鸡三号,更五点,此时拜疏击大阉。”

鸡人

亦作“鷄人”。 周 官名。掌供办鸡牲。凡举行大典,则报时以警夜。《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嘑旦以嘂百官。凡国之大宾客、会同、军旅、丧纪,亦如之。凡国事为期,则告之时。凡祭祀,面禳衅,共其鸡牲。” 孙诒让 正义:“‘鸡人’者, 叶 钞《释文》作‘鷄人’。 阮元 云:‘从佳者小篆,从鸟者籀文。’”后指宫廷中专管更漏之人。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坐朝晏罢,每旦晨兴,属传漏之音,听鸡人之响。” 宋 王安石 《和祖择之登紫微阁》之一:“宫楼唱罢鷄人远,门闕朝归虎士闲。”《花月痕》第四八回:“晨光隐约上檐端,絳幘鸡人促晓餐。”

四表

(1).指四方极远之地,亦泛指天下。《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孔颖达 疏:“圣德美名,充满被溢於四方之外,又至於上天下地。”《魏书·西域传序》:“ 太祖 初,经营中原,未暇及於四表。” 唐 李德裕 《谢恩不许让官表状》:“况今四表无事,六气斯和,簫勺可致於治平,文轨尽同於元化。”

(2).古代谶纬家谓地与星辰升降运行的终极之处。《礼记·月令》 孔颖达 题解引 汉 郑玄 注《尚书考灵曜》:“天旁行四表之中,冬南、夏北、春西、秋东,皆薄四表而止,地亦升降於天之中……地与星辰俱有四游。”《《续博物志》卷一引《尚书考灵曜》》:“二十八宿之外,上下东西,各有万五千里,是为四游之极,谓之四表。”

光被

遍及。《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光与广通,皆充廓之义。《方言》曰‘幅广为充’是也。故《尧典》言‘光被四表’,而《汉书·礼乐志》曰‘圣主广被之资’。” 汉 班固 《典引》:“神灵日照,光被六幽。”《旧唐书·萧复传》:“陛下临御之初,圣德光被。”

远方

远处;远地

远方的客人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汉· 贾谊《论积贮疏》

琛赆

献贡的财货。

车马

(1).车和马。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诗·小雅·十月之交》:“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夫车马小义,而歷代莫悟。” 明 孙柚 《琴心记·王孙作醵》:“早求车马,同行共赴。”

(2).谓驰骋游乐。《汉书·郊祀志下》:“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之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岂徒

难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 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岂徒文思比 唐 勃 ,应遣颂声如 汉 褒。”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列炬

(1).排列火炬。 唐 皮日休 《叉鱼》诗:“列炬春溪口,平潭如不流。”

(2).古代朝觐会同、郊庙祭飨等大礼时列于门内的火炬。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年谱》谓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

剩有

剩有;犹有。 宋 卢祖皋 《渔家傲》词:“不用五湖寻小艇,吾庐賸有閒风景。” 清 万寿祺 《程大来说郡中祈年大张灯火凄然有感》诗:“賸有铜驼泪,空传《白马篇》;甲申前此夕,冠佩正朝天。” 蒋智由 《鸣蝉满树读<离骚>》诗:“賸有中原歌哭意,鸣蝉满树读《离骚》。”

鸾声

(1).鸾铃鸣声。《诗·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声将将。” 北周 庾信 《奉和同泰寺浮屠》:“轮重对月满,鐸韵拟鸞声。” 倪璠 注:“言塔上悬镜疑月,摇鐸似鸞也。” 唐 权德舆 《酬李二十二兄主簿马迹山见寄》诗:“鸞声去已久,马跡空依然。” 清 黄遵宪 《八用前韵酬仲阏》:“鸞声夹道听讙呼,重覩官仪返上都。”参见“ 鸞和 ”。

(2).指笙箫声。 唐 刘禹锡 《窦夔州见寄寒食日忆故姬小红吹笙》诗:“鸞声窈眇管参差,清韵初调众乐随。” 唐 张仲素 《夜闻洛滨吹笙》诗:“凤管听何远,鸞声若在羣。”

联袂

联手;联合;携手并肩

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

联袂义演

联袂而来

凤池

(1).即凤凰池。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兹言翔凤池,鸣珮多清响。”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 西京 则与鸞渚为邻, 东都 则与 凤池 相接。” 清 孙枝蔚 《汪舟次赴赣榆教谕任去后寄怀》诗之二:“凤池与乌臺,旦夕谓可至。”参见“ 凤凰池 ”。

(2).古琴底有二孔,上孔曰龙池,下孔曰凤池。 王谟 辑《世本·作篇》:“ 伏羲氏 削桐为琴……龙池八寸通八风,凤池四寸象四时。”

(3).砚的一种。 宋 范纂 《端溪砚谱》:“砚之形製……曰凤池。” 宋 范纂 《端溪砚谱》:“ 宣和 初,御府降样造形,若风字,如凤池样,但平低耳。”亦作“ 凤池研 ”。 宋 米芾 《画史·唐画》:“古书画皆圜,盖有助于器。 晋 唐 皆凤池研,中心如瓦凹,故曰研瓦。”

歌诗

(1).咏唱诗篇。《左传·襄公十六年》:“ 晋侯 与诸侯宴于 温 ,使诸大夫舞,曰:‘歌诗必类。’” 杜预 注:“歌古诗,当使各从义类。”《墨子·公孟》:“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孙诒让 间诂:“《周礼·小师》注云:歌,依咏诗也。”

(2).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章炳麟 《国故论衡·辨诗》:“ 汉 世所谓歌诗者,有声音曲折,可以弦歌,如《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謡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是也。故《三侯》、《天马》诸篇, 太史公 悉称诗。盖《乐府》外无称歌诗者。” 朱自清 《中国歌谣》三:“这些歌诗决不是徒歌,一因其中有‘曲折’(即乐谱),二因它们都在《乐府》。”

(3).泛指诗歌。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 明帝 为太子,乐人作歌诗四章,以赞太子之德。” 前蜀 韦庄 《乞彩笺歌》:“我有歌诗一千首,磨礱山岳罗星斗。” 宋 范仲淹 《即席呈太傅相公》诗:“ 白傅 歌诗传海外, 晋公 桃李满人间。” 清 莫友芝 《<巢经巢诗抄>序》:“论吾子平生著述,经训第一,文笔第二,歌诗第三。”

知风

闻风,听到消息。《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却见房门关好,推动不开,晓得是儿子知风,老大没趣。”《水浒后传》第十八回:“ 安道全 知风潜避。”

逾岁

(1).超过一年。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夫草木无欲,寿不逾岁。” 唐 韩愈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序:“ 刘兄 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在任逾岁,职修人治。” 宋 洪迈 《容斋四笔·欧阳公辞官》:“今纔逾岁,又超转两资。”

(2).过了一年;到了第二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乐饮逾月,忽飘然浮海去,逾岁而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江城》:“逾岁,择吉迎女归,夫妻相得甚欢。”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逾岁復来,趣之益力。”

(3).犹超龄。 清 吴振棫 《养吉斋丛录》卷二五:“挑选八旗秀女事隶户部……年已在十七以上谓之逾岁,则列於本届合例女子之后。”

岩穴

山洞

云归而岩穴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重华

(1). 虞舜 的美称。《书·舜典》:“曰若稽古帝 舜 ,曰 重华 ,协于帝。” 孔 传:“华,谓文德。言其光文重合於 尧 ,俱圣明。”《楚辞·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驂白螭,吾与 重华 游兮瑶之圃。”一说, 舜 目重瞳,故名。《史记·五帝本纪》:“ 虞 舜 者,名曰 重华 。” 张守节 正义:“﹝ 舜 ﹞目重瞳子,故曰 重华 。”后亦用以代称帝王。 宋 杨万里 《寄题南城吴子直子常上舍兄弟社仓》诗:“ 有虞 有宋 双重华,两圣一心民一家。”《说郛》卷二九引 宋 无名氏《朝野遗记》:“重华( 孝宗 )闻上( 光宗 )疾,自临大内,抚视时,上噤不知人。”

(2).旧喻帝王功德相继,累世升平。 宋 李攸 《宋朝事实·真宗癸丑赦文》:“良民合归厚之风,嘉穀茂重华之岁。”

(3).岁星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

秋鸿

(1).秋日的鸿雁。古诗文中常以象征离别。 南朝 梁 沉约 《愍衰草赋》:“秋鸿兮疏引,寒鸟兮聚飞。” 唐 李益 《赋得早燕送别》:“一别与秋鸿,差池詎相见。” 宋 苏轼 《送陈睦知潭州》诗:“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 清 方文 《重过东坝访汤仲贻兄弟时仍三白下未归》诗:“秋鸿飞不定,翘首暮云天。”

(2).古琴曲。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全曲分三十六段,每段均有标题和歌词,是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此曲以飞翔凌空的秋鸿为喻,抒写怀才不遇、自命清高者的心情。

垂翅

垂翼。《东观汉记·冯异传》:“垂翅 回谿 ,奋翼 澠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唐 钱起 《送员外侍御入朝》诗:“自怜江上鹤,垂翅羡飞鸣。” 清 黄景仁 《怀方仲介闽中》诗:“蹉跎各垂翅,霜雪渐盈头。”

一阳生

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代认为是阳气初动,故冬至又称“一阳生”。《易·复》“后不省方” 唐 孔颖达 疏:“冬至一阳生,是阳动用而阴復於静也。” 唐 杜牧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诗:“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宋 王安石 《冬至》诗:“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

临轩

(1).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后汉书·党锢传·李膺》:“ 让 诉寃於帝,詔 膺 入殿,御亲临轩,詰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唐 王维 《少年行》之四:“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 明光宫 。”《清史稿·礼志九》:“ 乾隆 十四年,定命将仪三:一曰授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皇帝临轩颁给。”

(2).在窗前。轩,窗槛。 唐 元稹 《莺莺传》:“ 张生 临轩独寝,忽有人觉之。”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公既去,而执拂者临轩指吏曰:‘问去者处士第几?住何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