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文殊普贤

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

画文殊普贤原文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出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从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诗词问答

问:画文殊普贤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画文殊普贤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谁人

何人;哪一个。《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唐 王建 《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断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川剧《五台会兄》:“ 杨延德 :谨遵师命。(内马叫)师父! 五台山 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菩萨

(1)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坐花

坐在花间。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觴而醉月。” 明 何景明 《李公墓志铭》:“其后人人乃得自缓,不至蹈害,郡则大治。守日与寮寀张宴会,坐花行酒,吹笙竽。” 清 许光治 《江上风月谱·题桐阴小影图》曲:“但抬手邀明月清秋坐花,更科头趁凉风溽暑评茶。”

弟子

门徒,徒弟;接受他人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先后

(1) 先和后;早和晚

人来的不少,但总要分个先后

(2) 前后相继;陆续地;接连地

她先后去了美国、英国和德国求学

老僧

(1).年老的和尚。 唐 韩愈 《与孟简尚书书》:“ 潮州 时,有一老僧号 大颠 ,颇聪明,识道理。” 宋 陆游 《夏夜泛舟书所见》诗:“山房犹復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清 郑燮 《题画兰二十一则》之七:“昔游 天目山 ,与老僧坐密室中,闻幽兰香,不知所出。”

(2).老和尚自称。《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老僧与檀越又有一段因缘,愿投宅上为儿,以报盖棺之德。”《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居士,你但放心,説兇得吉。你若果有山高水低,这事都在我老僧身上。”

槎牙

亦作“ 槎枒 ”。亦作“ 槎岈 ”。1.树木枝杈歧出貌。 唐 元稹 《寺院新竹》诗:“寳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槎枒矛戟合,屹仡龙蛇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槎牙死树鸣老乌,向之俯噣如哺雏。” 明 李东阳 《悼手植桧次匏庵先生韵》:“嗟哉古檜燬,仅见孤根存。槎岈插高空,突兀撑重门。” 清 唐孙华 《治圃》诗之二:“束缚少生意,卑枝自槎牙。” 叶圣陶 《寒晓的琴歌》:“白蒙蒙的晓雾笼罩着杨树的顶部,只见很模糊的稀疏而槎枒的枝痕,仿佛是用淡墨描的。”

(2).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云、山、碑、石等。 唐 刘禹锡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滉瀁雪海翻,槎牙玉山碎,蛟龙露鬐鬣,神鬼含变态。” 宋 苏轼 《江上看山》诗:“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宋 陆游 《断碑叹》诗:“断碑槎牙弃道边,文字班班犹可读。”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洞》:“西壁一门,高四五尺,濶二三尺,皆石槎牙而成。” 陈去病 《自居庸关南骑行入口漫成》诗:“岁晚晴云烘笠屐,西风黄叶露槎枒。”

(3).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人与动物。 唐 曹唐 《病马》诗:“堕月兔毛轻斛蔌,失云龙骨瘦槎牙。”一本作“ 牙槎 ”。《红楼梦》第五十回:“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以上形容瘦骨嶙峋。 宋 苏轼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二古铜剑》诗:“空肠得酒芒角正,肝肺槎牙生竹石。” 金 段克己 《乙巳清明游青阳峡》诗:“府肺槎牙倩酒浇,顾我非狂亦非狷。”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君( 蒋伯寅 )负才尚气,肝肺槎枒,於人世务利委琐之途,夷然不屑也。”以上多形容胸怀不平。

(4).形容错落不齐之状。用于形容语句不整饬。 宋 苏轼 《游三游洞有亭吏乞诗乃复以此诗授之》:“洪荒无传记,想像在 羲 媧 ……山翁劝留句,强为写槎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书学·宋四家书》:“后见 冯定远 论 山谷 诗,以为 江 西粗俗槎枒之病,一入笔端,便九牛拔不出,必以 义山 、《西崑》诸体退之。”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赵昌父诗集》:“又诗中多言梅花及山林閒适之趣,故笔墨间亦时觉萧然尘外。惟根柢太浅,语多槎枒,时堕江湖、击壤两派。”

(5).指错杂不齐的山石树木等物。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然其路险絶,乱石当道,将至峡,必捨舆,躡草履,经营蹞步於槎牙兀臬中,方至峡口。” 宋 陆游 《舟过季家山小泊》诗:“健犊破荒耕犖确,幽禽除蠹啄槎牙。”

比肩

并肩,也比喻地位相等

比肩而立。——《汉书·路温舒传》

与同郡陆逊、 卜静等比肩齐声矣。——《三国志·吾粲传》

修道

(1).犹行道,谓实践某种原则或思想。《孙子·形》:“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南史·袁粲传》:“混其声迹,晦其心用……修道遂志,终无得而称焉。”

(2).特指道家修炼以求成仙。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夫修道求仙,与忧职勤事不同。”

(3).指学习、实行宗教教义。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幸熟思之!”《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 皇甫 真人已知斩妖剑不灵,自去入山修道去了。”

(4).遵循某种原则、规律。《管子·正世》:“今使人君行逆不修道,诛杀不以理,重赋敛,竭民财……财竭则不能无侵夺。”

颜貌

亦作“顏皃”。容仪,面貌。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士有颜貌修丽,风表闲雅,望之溢目,接之适意,威仪如龙虎,盘旋成规矩,然心蔽神否,才无所堪。”《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日落游子颜” 唐 吕向 注:“每及岁暮,常悽惨烦忧,恐 秋胡 颜皃日就销落。”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颜貌如生,端坐拱手,指爪甚长。” 萧三 《片三潜的手》诗:“但是你的声音和颜貌,一切都如在我眼前。”

伟丽

(1) 雄奇美丽

群山伟丽

(2) 端庄俊美

仪容伟丽

重崖

重迭的山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一入大路,遂举步甚艰。所称 蜀 道,不在重崖,而在康庄。”

宛转

(1) 圆场;圆成

店主八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2) 辗转

路宛转石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宛转而不卧

(3) 婉转

林树

树木;树林。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於此东行三十里,当有邱陵林树,状若社庙。”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丘生》:“初不知有园,及遥见林树葱鬱,楼阁参差,讶而询诸耕者,始得其详。”

野水

(1).野外的水流。《管子·侈靡》:“今使﹝民﹞衣皮而冠角,食野草,饮野水,孰能用之?” 唐 韩愈 《宿神龟招李二十八冯十七》诗:“荒山野水照斜暉,啄雪寒鸦趁始飞。” 元 黄庚 《约王琴所不来舟中偶成》诗:“篱落鷄欲栖,野水牛已渡。”

(2).指非经人工开凿的天然水流。 唐 裴度 《白二十侍郎有双鹤在洛下余西园多野水长松可以栖息遂以诗请之》:“且将临野水,莫闭在樊笼。” 宋 吴淑 《江淮异人录·建康贫者》:“内臣 张琪 果园中多荒秽,亦有野水。” 清 施闰章 《过湖北山家》诗:“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浮云

(1)

(2) 飘浮在天空中的云彩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3) 比喻飘忽不定,未有定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峨眉

也写作峨嵋、峩眉。山名。在 四川 峨眉县 西南,因山势逶迤,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佛教称为 光明山 ,道教称为“虚灵洞天”、“灵陵太妙天”。其脉自 岷山 绵延而来,突起为 大峨 、 中峨 、 小峨 三峰。顶部为玄武岩覆盖,有 峨眉 宝光、 舍身崖 、 洗象池 、 龙门洞 等胜匚与 浙江 普陀山 、 安徽 九华山 、 山西 五台山 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又 山东 、 河南 、 安徽 、 福建 、 广西 等省亦有形如蛾眉,以“峨眉”为名的山。

高处

(1) 隆起的地方或位置;山丘

(2) 相对较高的位置

带来一张在三万五千英尺高处拍摄的能反映真相、轮廓鲜明的照片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九泉

比喻地下最深处;黄泉

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阮瑀《七哀》

居九泉之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朝阳

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

迎着朝阳

升天

上升到天界; 指死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灵仙

神仙。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涉海则有 方丈 、 蓬莱 ,登陆则有 四明 、 天台 ,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唐 张说 《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景》诗:“药妙灵仙宝,境华巖壑选。” 宋 范仲淹 《太清宫九咏》序:“览灵仙之区,异其八物。益以宫题,而成九咏。”

居中

(1) 犹居间,指在一定范围中间;在双方中间(调解)

(2) 置于中间,指位置处于正中;在当中

小标题一律居中

白兔

(1).亦作“ 白菟 ”。白色的兔子。古代以为瑞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日南 徼外蛮夷献白雉、白兔。”《后汉书·桓帝纪》:“十一月, 西河 言白菟见。”《宋史·杨大异传》:“十世祖 祥 避地 醴陵 ,因家焉。 祥 事亲孝,亲亡哀毁,泣尽继以血,庐墓终身,有白芝、白乌、白兔之瑞。”

(2).月亮的代称。传说月中有白兔,故称。 北周 庾信 《宫调曲》之三:“金波来白兔,弱木下苍乌。” 唐 杜甫 《八月十五夜月》诗之一:“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唐 方干 《岁晚苦寒》诗:“白兔没已久,晨鸡僵未知。”

(3).相传为 秦始皇 的骏马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鸟兽》:“ 秦始皇 有名马七: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七曰晨鳧。” 唐 鲍溶 《经秦皇墓》诗:“珠华翔青鸟,玉影耀白兔。”

(4).《古诗源·窦玄妻〈古怨歌〉》:“煢煢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沉德潜 注:“ 玄 状貌絶异,天子使出其妻,妻以公主。妻悲怨,寄书及歌与 玄 。时人怜之。”后用为弃妇的典故。

游人

见“游客”

礼拜

(1)

(2) 古代礼拜节

问到人们何以礼拜并说出三个理由

(3) 行礼叩拜

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西游记》

千万

副词,无论如何,不管怎样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万无渝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迤逦

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连绵貌。 南朝 齐 谢朓 《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 银林堰 以西,地形从东迤邐西下。”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 东三省 、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与 俄 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邐上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尸,幸赖 法忍 扶余,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 宋 苏轼 《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餘可迤邐还。”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景阳鐘动,临风隐隐犹闻。”《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飞烟

(1).飘动的烟雾。 晋 支昙谛 《释文纪·灯赞》:“既明远理,亦弘近教,千灯同辉,百枝并曜,飞烟清夜,流光洞照。” 明 高启 《萧山尹明府吴越两山亭》诗:“不知千载竟谁主,伯气倏与飞烟收。”

(2).上等烟。 清 赵之谦 《勇卢闲诘·上品曰飞烟》:“上品曰飞烟。”原注:“飞若今 山东 飞麪之飞,曾见 乾隆 时人题蜡上字曰水磨碾上飞,水磨碾次飞。一説西洋人製鼻烟,为水磨屋碾烟草,以扫自屋顶者为上,故曰飞烟。”

五台

山西省的县。位于省东北部,为山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在其境内,主峰海拔3058米。佛教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

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画图

图画(多用于比喻)

这些诗篇构成了一幅农村生活的多彩的画图

吾兄

(1).称己之兄或兄辈。《左传·襄公十五年》:“﹝ 向戌 ﹞曰:‘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对曰:‘我在 晋 ,吾兄为之,毁之重劳,且不敢间。’” 杜预 注:“《传》言 献子 友于兄,且不隐其实。”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吾兄既凤翔, 王子 亦龙飞。”按, 何劭 为 傅咸 之从内兄。 唐 李白 《别中都明府兄》诗:“吾兄诗酒继 陶君 ,试宰 中都 天下闻。”

(2).对友人的尊称。旧时对朋友中的晚辈表客气亦有此称。上级对下属亦然。 唐 韩愈 《酬司门卢云夫望秋作》诗:“ 云夫 吾兄有狂气,嗜好与俗殊酸咸。”《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人情无过男女,方才吾兄説非是所好。”

好异

(1).喜好标新立异。《书·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

(2).犹好奇。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远近好异之士,履满其门。”

明鲜

鲜明。 唐 韦应物 《夏花明》诗:“夏条緑已密,朱蕚缀明鲜。”

自从

介词,表示过去的某段时间的起点

自从去年秋天到现在

行止

(1) 行动的踪迹

行止难测

(2) 行动;活动

(3) 犹言一举一动

故大英雄见得定,识得破,不偷一时之欢娱,坏自己与他的行止。——《三刻拍案惊奇》

记录

(1) 记录下来的材料

采访记录

(2) 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记载下来的最好成绩

保持纪录

(3) 记录的人

选她当记录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