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言聚散有感次前韵

作者:陈造 朝代:宋代

程言聚散有感次前韵原文

牛力轻万钧,性顺异诸畜。
有足不解踶,有角不皆触。
课日引耒耜,为人给谷粟。
私家忧阙食,公家要余蓄。
公私虽相须,置汝谁取足。
柰何过堰客,行舟动千斛。
挽牵亦诿汝,赑屃颈髀缩。
扣角一劳之,不语对以腹。
物生愧无用,怀安或非福。
於人傥有益,厪身登云酷。
君看应前牲,被绣饱蒭菽。
膏血荐鼎俎,谁定悲觳觫。

诗词问答

问:程言聚散有感次前韵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问:程言聚散有感次前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造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牛力

(1).牛的力量、力气。《汉书·匈奴传下》:“计一人三百日食,用糒十八斛,非牛力不能胜。” 唐 杜甫 《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诗:“冬菁饭之半,牛力晚来新。” 明 高启 《寓感》诗之十五:“日暮牛力疲,前征未能闲。”

(2).比喻大力气。 清 曹寅 《题徐文长墨芭蕉图》诗:“丹黄横扫八十一,万夫谁敌此牛力。”

万钧

形容分量重或力量大。钧,古代重量单位之一,三十斤为一钧。 汉 贾山 《至言》:“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 宋 王安石 《酬王詹叔奉使江东访茶法利害见寄》诗:“譬欲轻万钧,当令众人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万钧腕力强于弩,朝射熊羆夜赋诗。” 陈毅 《冬夜杂咏·吾读》:“ 东坡 胸次广, 稼轩 力万钧。”

不解

(1).不能解开;不能分开。《楚辞·九章·哀郢》:“心絓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 汉 枚乘 《七发》:“ 楚苗 之食,安胡之飰,摶之不解,一啜而散。” 明 李贽 《过桃园谒三义祠》诗:“谁识 桃园 三结义,黄金不解结同心。”

(2).不能解救;不能和解。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向使 郭隗 倒悬而王不解,临难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 柳青 《狠透铁》:“有时甚至因為正直更被一部分人深恶痛绝,好象结了不解之仇。”

(3).不止;不罢休。《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 * 。”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解,止也。追非,遂非也。”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十七:“男家送去一床哔叽被,女家不要,非得麻花被不解。”

(4).不懂,不理解。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 唐 李白 《月下独酌》诗之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李筌 注《阴符经》,至‘禽兽之制在气’经年不解,梦乌衣人教之,遂通其义。” 余开选 《狮子》:“‘你要干啥?’ 王天明 不解地问。”

不懈怠。《诗·大雅·假乐》:“不解於位,民之攸塈。”《礼记·杂记下》:“三日不怠,三月不解。”

耒耜

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耜用于起土。耒是耜上的弯木柄。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为人

(1) 做人和跟人交往的态度

他为人正直

为人正派

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为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其为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为人迂讷。——《聊斋志异·促织》

(2) 与人友好地交往

他素日很为人

(3) 像貌特征

为人洁白晰。——《乐府诗集·陌上桑》

谷粟

谷类的总称。《后汉书·樊準传》:“ 準 课督农桑,广施方略,期年间,穀粟丰贱数十倍。”《宋史·儒林传六·陈亮》:“穀粟、桑麻、丝枲之利,岁耗於一岁;禽兽、鱼鳖、草木之生,日微於一日。”《元史·庆童传》:“ 脱脱 以太师、右丞相统大兵南征,一切军资、衣甲、器仗、穀粟、薪藁之属,咸取具於 江 浙 , 庆童 规措有方,陆运川输,千里相属,朝廷赖之。”

私家

(1) 个人;自己

(2) 体己

(3) 私囊

(4) 私下;暗中

忧阙

旧时官吏丁忧回家所留的空缺。 宋 钱易 《南部新书壬》:“ 杜佑 自户部侍郎判度支,为 卢杞 所恶,出为 苏 刺,时 佑 母在, 杞 以忧闕授之, 佑 不行,换 饶州 。”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古人亲在不居丁忧之阙》:“三銓之士,具庆之下,多避忧闕。”

公家

(1) 指朝廷、国家或官府

赴公家之难

(2) 与私人相区别,今指国家、机关、团体等

副业产品,卖给公家

余蓄

节余的积蓄

公私

公方和私方

公私一体,没有分别

公私分明

相须

(1).亦作“ 相需 ”。互相依存;互相配合。《诗·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 毛 传:“风雨相感,朋友相须。” 汉 王充 《论衡·无形》:“人禀气於天,气成而形立,形命相须,以致终死。”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丽辞》:“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明史·流贼传·李自成》:“ 自成 善攻, 汝才 善战,两人相须若左右手。” 谢觉哉 《不惑集·冷和热》:“冷和热是相需为用的,是统一性的对立面。”

(2).相互等待。《汉书·王莽传中》:“羣公奏请募吏民人马布帛绵,又请内郡国十二买马,发帛四十五万匹,输 长安 ,前后毋相须。” 颜师古 注:“须,待也。” 三国 魏 曹植 《仙人篇》:“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 宋 叶适 《张氏东园送王恭父得殿字》诗:“燕鸿不相须,进趣自求便。”

取足

充分取得。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若命之成败,取足於信顺,故是吾前难寿夭成於愚智耳,安得有性命自然也!” 唐 韩愈 《记宜城驿》:“ 于太傅 帅 襄阳 ,迁 宜城县 ,并改造南境数驛,材木取足此林。”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於 孔子 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於 孔子 ,则千古以前无 孔子 ,终不得为人乎?”

柰何

同“ 奈何 ”。1.如何,怎样。《书·召诰》:“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柰何弗敬?” 汉 刘向 《列女传·楚江乙母》:“母曰:‘令尹非身盗之也,乃使人盗之。’王曰:‘其使人盗柰何?’” 唐 元稹 《赠乐天》诗:“莫言邻境易经过,彼此分符欲柰何?”一本作“ 奈何 ”。

(2).怎么办。《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良 曰:‘ 沛公 自度能却 项羽 乎?’ 沛公 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 宋 洪迈 《夷坚乙志·程师回》:“吾曹为此胡所累,命尽今日矣。柰何!”

(3).亦可迭用。 宋 欧阳修 《与王龙图书》之五:“昨日食数大杏,今日腮颊肿痛,针刺出血,不能常食。若此,是将柰何柰何?”

(4).为什么。《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怀王 稚子 子兰 劝王行:‘柰何絶 秦 欢 怀王 卒行。’” 宋 叶适 《铨选》:“柰何举天下之大柄而自束缚蔽蒙之。”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董尚书》:“以我家势,虽日以银币为懽,犹恐未塞人望,柰何效清客行事耶?”

(5).无奈。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纵边患未息,而无长驱之害,亦足为御边之策;柰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 宋 范仲淹 《与省主叶内翰书》之二:“虽一身洁清,千古不昩,柰何邪正相激,速天下之祸, 汉 室亦从而亡之。”

行舟

驾驶船只

行舟在长江中

挽牵

牵引;拉纤。《新唐书·逆臣传上·安禄山》:“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诚以风柔之时,出并海之道,汛期不爽,占候不失,即千艘万櫓,保无他患,可以接济京储,羽翼漕河,省换牵之力,免守帮之苦。”

赑屃

(1) 形容用力

(2) 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扣角

相传 春秋 时 卫 人 宁戚 家贫,在 齐 ,饭牛车下,适遇 桓公 ,因击牛角而歌。 桓公 闻而以为善,命后车载之归,任为上卿。见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后以“扣角”为求仕的典故。 晋 葛洪 《抱朴子·擢才》:“奇士扣角而见遏,况乃潜於皋藪乎。” 前蜀 韦庄 《东游远归》诗:“扣角干名计已疎,剑歌休恨食无鱼。” 金 元好问 《除夜》诗:“折腰真有 陶潜 兴,扣角空传 宁戚 歌。” 高旭 《怀太一北京》诗:“漫漫长夜何时旦,扣角羞过将相门。”亦作“ 扣角歌 ”。 清 顾炎武 《哭归高士》诗:“常为扣角歌,不作穷途哭。”

劳之

慰问他们

无用

(1) 不适用的

无用而傲慢自大的文职人员

(2) 没有价值或意义的;没有用处或效果的

在字母表中无用的字母

怀安

(1).谓留恋妻室,贪图安逸。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晋 公子 重耳 ﹞及 齐 , 齐桓公 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於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 姜氏 。 姜氏 杀之,而谓公子:‘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 姜 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唐 欧阳詹 《出门赋》:“惕怀安以败名,曾何可以少留!”亦以指留恋安逸。《左传·襄公十八年》:“君王其谓 午 怀安乎!吾以利社稷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徒欲怀安,必肆其志。”《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 会稽 只可暂驻,若稍久,则人怀安而不乐屡迁。”

(2).归向德政而安居乐业。《史记·孝景本纪论》:“ 汉 兴, 孝文 施大德,天下怀安。”

有益

有好处;有帮助

有益的东西

登云

谓升于云端。 汉 王充 《论衡·感虚》:“方今盛夏,雷雨时至,龙多登云。” 南朝 宋 颜延之 《归鸿》诗:“皦洁登云侣,连绵千里飞。”

膏血

脂血。比喻用血汗换来的财富

这名贪官就知道吸取人民膏血

农桑废于追呼,膏血竭于笞捶。——《新唐书·陆贽传》

鼎俎

(1).鼎和俎。古代祭祀、燕飨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周礼·天官·内饔》:“王举,则陈其鼎俎,以牲体实之。” 郑玄 注:“取於鑊以实鼎,取於鼎以实俎。实鼎曰脀,实俎曰载。”《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大夫之祭,鼎俎既陈,籩豆既设,不得成礼,废者几?’”

(2).泛称割烹的用具。《韩非子·难言》:“上古有 汤 至圣也, 伊尹 至智也;夫至智説至圣,然且七十説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庖宰,昵近习亲,而 汤 乃仅知其贤而用之。” 唐 杜甫 《冬狩行》:“有鸟名鸜鵒,力不能高飞逐走蓬,肉味不足登鼎俎。”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必探求珍异,罗於鼎俎之前,竞新其味。”

(3).割烹。《淮南子·说山训》:“鸡知将旦,鹤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周书·晋荡公护传》:“有 李安 者,本以鼎俎得宠於 护 ,稍被升擢,位至膳部下大夫。” 宋 叶适 《治势上》:“虽然,鸟高飞於重云之上,鱼深游於潜渊之下,而皆不免有鼎俎之忧。”

觳觫

恐惧得发抖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申大头觳觫惶恐,只是跪在地下磕头。—— 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