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台山

作者:何镐 朝代:宋代

七台山原文

一上青云梯,杖藜披素襟。
追随同声客,不作殊方音。
过雨飞重泉,积烟昏茂林。
叠嶂杳峭崿,竦峰起岖嵚。
仰阚天门开,俯窥地户深。
丹壑收暝色,绛霞结幕轻。
天空抗空馆,岚散凌孤岑。
沧海飞赤舄,疏林散黄金。
彷佛天仙来,逍遥上帝临。
雷电屡兴灭,日月相深沈。
遐讨挹元气,冥搜清道心。

诗词问答

问:七台山的作者是谁?答:何镐
问:七台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何镐的名句有哪些?答:何镐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一上

(1).谓一次登临。 南朝 梁 何逊 《拟古三首联句》之一:“家本青山下,好上青山上。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 唐 杜甫 《上白帝城》诗之一:“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唐 皮日休 《吴中言情寄鲁望》诗:“古来傖父爱 吴 乡,一上 胥臺 不可忘。”

(2).犹言一层、一重。 宋 邵雍 《寒夜吟》:“天加一上寒,我添一重被。”

(3).犹言一番。《朱子语类》卷八:“学者做工夫,当忘寝食做一上,使得些入处,自后方滋味接续。”

(4).犹一下子,表示时间的短暂。《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正饥又渴,一上把酒和豆腐都喫了。”

青云梯

(1).上天的阶梯。多指高峻入云的山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石门最高顶》诗:“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 谢公 屐,身登青云梯。” 王琦 注:“青云梯,谓山岭高峻,如上入青云,故名。”

(2).喻高位或谋取高位的途径。 唐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之十四:“亦有同门生,先升青云梯。”《竹坡诗话》引 宋 孔毅父 《寄孙元忠》诗:“君有长才不贫贱,莫令斩断青云梯。” 清 厉鹗 《游摄山栖霞寺留止三日得诗》之三:“谁为噉名者,更凿青云梯。”

杖藜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素襟

(1).本心。亦指平素的襟怀。 晋 陶潜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文选·王僧达<答颜延年>诗》:“崇情符远迹,清气溢素襟。” 李周翰 注:“素,本也。清淑之气自盈於本心。” 唐 李白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友书怀》诗:“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 明 张景 《飞丸记·园中落阱》:“总生在秋江,素襟晚节何损,堪羡他老景含芳,谁管他阳春花阵。”

(2).素袍之襟。 唐 戴叔伦 《抚州处士胡泛见送》诗:“悽然诵新诗,落泪霑素襟。” 唐 武元衡 《秋日台中寄怀简诸僚》诗:“忧悔耿遐抱,尘埃緇素襟。”

随同

跟随陪同

不作

(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殊方

(1).不同的方法、方向或旨趣。《文子·自然》:“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一也。”《汉书·董仲舒传》:“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2).远方,异域。 汉 班固 《西都赋》:“踰 崑崙 ,越 巨海 ,殊方异类,至於三万里。” 唐 王维 《晓行巴峡》诗:“人作殊方语,鶯为旧国声。”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集殊方之货实,聚列国之商氓。”

重泉

(1).犹深渊。《淮南子·齐俗训》:“积水重泉,黿鼉之所便也。”《晋书·裴頠传》:“是以欲收重泉之鳞,非偃息之所能获也。” 南朝 梁 丘迟 《夜发密岩口》诗:“万寻仰危石,百丈窥重泉。”

(2).指土壤的深层。 清 方文 《赠姚有仆进士》诗:“山势鬱且奇,文木托其巔。上枝拂垂云,下根入重泉。”

(3).犹九泉。旧指死者所归。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潘岳<悼亡>》:“美人归重泉,悽愴无终毕。” 宋 苏轼 《祭单君贶文》:“云何不弔,衔痛重泉。”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独此技未有嫡传,重泉犹以为憾。”

(4).古地名。《楚辞·天问》:“ 汤 出 重泉 ,夫何辠尤?” 王逸 注:“ 重泉 ,地名也。”《史记·河渠书》:“ 临晋 民愿穿 洛 以溉 重泉 以东万餘顷故卤地。” 张守节 正义引《括地志》:“ 重泉 故城在 同州 蒲城县 东南四十五里,在 同州 西北亦四十五里。”

(5).苔藓名。《表异录·蔬穀》引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苔名重泉,亦呼宣蘚,亦名妬草。”今本《述异记》卷下作“重钱”。

叠嶂

亦作“ 叠障 ”。亦作“迭嶂”。重迭的山峰。 南朝 梁武帝 《直石头》诗:“夕池出濠渚,朝云生叠嶂。” 隋 薛道衡 《豫章行》:“前瞻叠障千重阻,却带惊湍万里流。” 唐 孟浩然 《经七里滩》诗:“叠障数百里,沿洄非一趣。” 明 张居正 《马上见西山》诗:“迭嶂环都邑,浮光接露臺。” 李瑛 《送》诗:“狐皮帽子衬一张英俊的脸,犴皮靴子要踏平那迭嶂重峦。”

曡嶂:重迭的山峰。 宋 陆游 《还家》诗:“曡嶂出云明客眼,澄江涨雨濯京尘。”《花月痕》第四二回:“﹝ 謖如 ﹞到得山下,连峰曡嶂,壁立千仞。”

峭崿

高峰,高崖。《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披荒榛之蒙蘢,陟峭崿之峥嶸。” 吕向 注:“峭崿,高峯也。”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西驰峭崿,山连白雉之郊。” 清 吴伟业 《哭志衍》诗:“飞步临峭崿,下有万仞潭。”

岖嵚

(1).形容山势峻险。 王闿运 《巫山天岫峰诗序》:“前后相对,嶇嶔参差。”

(2).谓道路险阻不平。 唐 孟郊 《赠竟陵卢使君虔别》诗:“归人忆平坦,别路多嶇嶔。” 宋 王安石 《吴任道说应举时事》诗:“ 悬瓠 城南陂水深,春泥满眼路嶇嶔。”

天门

(1) 神话传说中天宫的门

(2) 帝王宫殿大门

(3) 指人额头的中间

(4) 人的心(道士用语)

俯窥

从高处往下看。 宋 苏轼 《游惠山》诗之一:“俯窥松桂影,仰见鸿鹤翔。”

地户

(1).地的门户。古代传说天有门,地有户,天门在西北,地户在东南。因称地之东南为“地户”。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天运歷纪,千岁一至, 黄帝 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於地户。”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吴 越 二邦,同气同俗,地户之位,非 吴 则 越 ,乃入 越 。”《河图括地象》:“天不足西北,地不足东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天门无上,地户无下。”原注:“天不足西北,是天门;地不足东南,是地户。”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银衡用九,天门厌西北之荒;铜盖虚三,地户坼东南之野。” 清 钱大昕 《廿二史考异·史记四·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 时,能病 楚 者 吴 ,能病 吴 者 越 ,以其当地户也。”

(2).泛指大地。 唐 王勃 《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粤若真无混沌,抱一气於天门;象化童蒙,构三灵於地户。”

(3).土地的所有者。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艺文下》:“地户有荒地一段,招佃常数十家。”

(4).租种他人土地的人家。犹佃户。 萧军 《八月的乡村》七:“好歹我们是地东、地户多年了,平常谁对谁不对……全是有个担待的。” 萧红 《生死场》四:“我们是地东、地户,哪有看着过去的?”

(5).道教称人的鼻子。《黄庭内景经·若得》:“日月飞行六合间,帝乡天中地户端。” 梁丘子 注:“鼻为上部之地户。”

暝色

暮色;夜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唐 杜甫 《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 茅盾 《子夜》一:“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 浦东 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

结幕

多幕剧中最后的一幕。现用来比喻事情的高潮或结局

天空

地球周围的广大空间

沧海

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飞赤

指朝霞。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可以回念,年年的夏日清早之飞赤,也可以预想,明年后年,暑日初晨之 远东 --那不都有‘晓霞’么?”

疏林

亦作“疎林”。1.修剪林木的枝条。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开石通涧,剔柯疏林。”

(2).稀疏的林木。 唐 王昌龄 《途中作》诗:“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明 刘基 《小重山》词:“城上高楼接海赮,疎林藏不尽欲栖鸦。” 潘漠华 《草野》一:“晨光透过疏林,金黄的,灿烂的,在漠漠的大地上跳舞。”

黄金

(1)

(2) 铜

黄金折。——《战国策·齐策四》

太傅赍黄金。

(3) 金

天作黄金色。——《广东军务记》

(4) 金黄色

黄金络马头。——《乐府诗集·陌上桑》

(5) 见“金”

佛天

(1).对佛的敬称。佛教徒认为佛的法力广大,能普济众生,故以天为喻。《水浒传》第五回:“老汉从来敬信佛天三寳,虽是我庄上今夜有事,权且留师父歇一宵了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我昨日与伙计算账,多出三十两一项银子来。我就捨在此处修好了阁,一来也是佛天面上,二来也在此间留个名。”《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这都是佛天菩萨的保祐啊!”

(2).犹西天,即佛教所说的极乐世界。亦喻指景物极美之地。《花月痕》第十一回:“只见白鷺横飞,垂杨倒挂,香风习习,花气濛濛,真是香国楼臺,佛天世界。”

逍遥

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上帝

(1)

(2) 天帝。古时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拥有至上权力,英明,仁慈,使人们崇拜并向他祈祷

上帝保佑

雷电

空中带电的云在放电时所发强光与声音

日月相

旧时迷信以为肩胛上有红痣为极贵之相,称“日月相”。《南齐书·江祏传》:“ 高宗 胛上有赤誌,常祕不传, 祏 劝帝出以示人。 晋寿 太守 王洪范 罢任还,上袒示之,曰:‘人皆谓此是日月相。卿幸无泄言。’”

深沈

亦作“ 深沉 ”。1.深刻周密。《汉书·王嘉传》:“相 (梁相) 计谋深沉, 谭 ( 鞫谭 )颇知雅文。” 老舍 《且说屋里》:“ 方文玉 把烟灰弹在地毯上,而后用左手捏了鼻子两下,似乎是极深沉地搜索妙策。”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二:“造物者的意旨,何等的深沉呵!”

(2).沉着持重。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下》:“光禄大夫 周举 、待中 杜乔 ,深沉正直,当世名臣。” 宋 曾巩 《张久中墓志铭》:“君为人,深沉有大度。” 老舍 《四世同堂》十八:“当他的眼珠定住的时候,他好像是很深沉,个性很强似的。”

(3).形容极深。《艺文类聚》卷八引 晋 夏侯湛 《江上泛歌》:“凌波兮愿济,舟檝不具兮江水深沉。”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诗:“深沉百丈洞海底,那知不有蛟龙蟠。” 清 陈维崧 《花发沁园春·月夜布席》词:“夜深沉,我醉休扶,和月和花同宿。” 阿章 《寒夜的别离》:“她那双跟妈妈一模一样的眼睛里,含着一眶泪水,就像潭水那么深沉。”

(4).重;沉重。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瞻九犗而深沉,望密蔚而曾逝。”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一:“但等工作一完毕,又静了下来,苦闷却更加深沉了。”

(5).深邃隐蔽。 南朝 宋 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诗:“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宋 梅尧臣 《邃隐堂》诗:“华宇何深沉,但闻列图籍。” 许地山 《空山灵雨·处女底恐怖》:“深沉院落,静到极地。”

(6).低沉。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二》:“以上诸篇,或豪宕悲壮,或深沉感慨,有无穷义味。”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一时作者,深沉鬱于泉渊,逸嚮振于金石。” 华山 《山中海路》:“一声深沉的叹息,声音更缓慢了。”

元气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 精神;精气

(3) 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气大伤

冥搜

(1).尽力寻找,搜集。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非夫远寄冥搜,篤信通神者,何肯遥想而存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书籍之厄》:“吾家三世积累,先君子尤酷嗜,至鬻负郭之田以供笔札之用。冥搜极讨,不惮劳费,凡有书四万二千餘卷。”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絶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癩头蟆猝然跃去。”

(2).深思苦想。 唐 王昌龄 《箜篌引》:“ 明光殿 前论九畴,簏读兵书尽冥搜。” 元 曾瑞 《青杏子·骋怀》曲:“情动魂消,腹稿冥搜,宿恩当受。”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下:“必兢兢焉冥搜积想,务期周遍而后已。”

清道

(1) 打扫街道;扫除路障

(2) 古代帝王或官吏外出时,使人在前引路,驱散行人

前驱清道。——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