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原文

秦欺赵氏璧,却入邯郸宫。
本是楚家玉,还来荆山中。
丹彩泻沧溟,精辉凌白虹。
青蝇一相点,流落此相同。
卓绝道门秀,谈玄乃支公。
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
凉花拂户牖,天籁鸣虚空。
忆我初来时,蒲萄开景风。
今兹大火落,秋叶黄梧桐。
水色梦沅湘,长沙去何穷。
寄书访衡峤,但与南飞鸿。

诗词问答

问:《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的作者是谁?答:李白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李白的名句有哪些?答:李白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174_25

参考注释

赵氏璧

亦作“ 赵王璧 ”。 和氏 璧的别称。 春秋 时, 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宝玉。 战国 时,为 赵惠文王 所得,故称。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 秦昭王 曾恃强遗书 赵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蔺相如 奉璧出使,终于完璧归 赵 。“赵氏璧”遂以著称,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 南朝 宋 谢灵运 《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空班 赵氏 璧,徒乖 魏王 瓠。” 唐 李白 《古风》之五十:“夸作天下珍,却哂 赵王 璧。” 清 孙枝蔚 《旅兴》诗:“贵若 赵氏 璧,富若 猗顿 囷。”亦省称“ 赵璧 ”。 唐 方干 《送陈端公》诗:“ 随 珠此去方酬德, 赵 璧当时误指瑕。” 宋 王安石 《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篇终有意责 赵 璧,穷国恐误连城归。” 明 沉鲸 《双珠记·珠传女信》:“看此物既着神奇,如 赵 璧有完期。”

邯郸

河北省地级市。位于河北省南部京广铁路线上,人口94万。邯郸是河北南部钢铁、纺织、电子基地。战国时赵王城遗址在市区西南

还来

归来,回来。《楚辞·天问》:“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唐 杜甫 《课小竖锄斫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诗之三:“日斜鱼更食,客散鸟还来。” 映泉 《白云深处》:“让他去,反正人家会还来的。”

荆山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 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 ,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 ,至于 荆山 。” 孔 传:“ 荆山 在 荆州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禹贡》:‘ 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 。’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 ,至于 荆山 。” 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 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禹 铸鼎於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 。《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 平阿县 有 当涂山 , 淮 出于 荆山 之左, 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 ,距 赵步 二百餘里。” 胡三省 注:“ 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

丹彩

见“ 丹彩 ”。

亦作“ 丹采 ”。亦作“ 丹綵 ”。1.朱红的色彩。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皓皓旰旰,丹彩煌煌。”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二:“外发龙鳞之丹綵,内含麝芬之紫烟。”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粉垛收丹采,金髇隐僕姑。”

(2).喻词藻。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沧溟

(1).大海。《汉武帝内传》:“诸仙玉女,聚居沧溟。” 唐 元稹 《侠客行》:“此客此心师海鲸,海鲸露背横沧溟。”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一泛沧溟,即晕眩呕噦,不能行立。” 赵朴初 《忆江南》词之八:“ 青 藏 雪,到此出沧溟。”

(2).苍天,高远幽深的天空。 元 郑光祖 《周公摄政》第一折:“天地为盟,上有沧溟。”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边城尘土暗沧溟,勒石 燕然 未有人。” 清 陈梦雷 《登屴崱峰》诗之二:“泉归洞壑声闻静,天入沧溟法界空。”

白虹

(1).日月周围的白色晕圈。《周礼·春官·眡祲》“七曰弥” 汉 郑玄 注:“弥者,白虹弥天也。”《礼记·聘义》:“气如白虹,天也。”《后汉书·郎顗传》:“凡日傍气色白而纯者名为白虹。”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 大历 末,北方有白虹夜见。”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一幕:“天地为之色惨淡,杲日当空白虹贯。”

(2).宝剑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吴大帝 有……寳剑六:一曰白虹,二曰紫电,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 宋 吴淑 《事类赋·服用·剑》:“阳纹阴縵之奇,紫电白虹之异。”

青蝇

(1).苍蝇。蝇色黑,故称。《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於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汉书·成帝纪》:“ 建始 元年……六月,有青蝇无万数,集 未央宫 殿中朝者坐。” 唐 韩愈 《郑群赠簟》诗:“青蝇侧翅蚤蝨避,肃肃疑有青飇吹。” 金 党怀英 《立春》诗:“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煖飞。” 鲁迅 《野草·死后》:“嗡的一声,就有一个青蝇停在我的颧骨上。”

(2).喻指谗佞。《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 驪姬 之反情。” 王逸 注:“青蝇变白使黑,变黑使白,以喻谗佞。”《后汉书·邓荣传》:“而臣兄弟独以无辜为专权之臣所见批抵,青蝇之人所共搆会。” 宋 苏轼 《祭黄几道文》:“身为玉雪,不污青蝇。” 梁启超 《饮冰室诗话》一一四:“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

(3).《三国志·吴志·虞翻传》“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虞翻别传》:“自恨疏节,骨体不媚,犯上获罪,当长没海隅,生无可与语,死以青蝇为弔客,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不恨。”后因以“青蝇”为生罕知己,死无吊客之典。 唐 刘禹锡 《遥伤丘中丞》诗:“何人为弔客?唯是有青蝇。”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只今一瞑无餘事,未要青蝇作弔忙。” 清 赵翼 《长洲蒋立崖明府最爱拙诗贻之以诗》:“有此神交盖未倾,一人知己足平生。他时不用青蝇弔,此日应先白犬盟。”

流落

穷困失意,在外漂泊

流落他乡

相同

彼此无差异

卓绝

达到极限,高出一切

道门

(1).入道的门径。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上士闻道》:“静为虚户,虚为道门,泊为神本,寂为和根。”

(2).指道家或道教。 汉 焦赣 《易林·夬之巽》:“恬淡无患,游戏道门,与神来往,长乐以安。” 唐 王维 《过太乙观贾生房》诗:“谬以道门子,徵为驂御臣。”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二:“道士 李寿仪 , 卭州 人,宗 张简卿 笔法,多画道门尊像。” 李叔还 《<道教大词典>编纂说明》:“然至今日,道门人士,对於教义旨要,道学名词,道教玄理,事物名称等,多尚不解其义。”

(3).指寺观。 明 张羽 《僧居寒夜》诗之一:“山木萧条啼鸟歇,道门清浄俗人稀。” 王闿运 《衡州西禅寺碑》:“望道门而询远近,入精舍而叹清修。”

(4).旧时的一些封建迷信组织。 周立波 《诸葛亮会》:“ 小刘 忙说道:‘咱们得时刻留心,抓了这些,说不定还有。碰到形迹可疑的人,得赶紧报告。他们闹一贯道,什么道门的,都是遮眼法。’”

谈玄

(1).谈论玄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夷甫 容貌整丽,妙於谈玄。” 范文澜 《<唐代佛教>引言》:“ 南朝 士大夫有谈玄(玄学也是一种麻醉剂)的习惯。”

(2).谈论宗教义理。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十一·灵润》:“加以 * 林泉,捐诸名利,弊衣麤食,谈玄为本。”

(3).玄学内容之一。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九讲:“ 唐 人讲的玄学内容仍不出于三玄,而且分开来讲,称《易经》为‘真玄’,《老子》为‘虚玄’,《庄子》为‘谈玄’。”

支公

(1).即 晋 高僧 支遁 。字 道林 ,时人也称为“林公”。 河内 林虑 人,一说 陈留 人。精研《庄子》与《维摩经》,擅清谈。当时名流 谢安 、 王羲之 等均与为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支道林 常养数匹马。” 余嘉锡 笺疏:“《建康实録》八引《许玄度集》曰:‘ 遁 字 道林 ,常隐 剡东山 ,不游人事,好养鹰马,而不乘放,人或讥之, 遁 曰:“贫道爱其神骏。”’” 明 高启 《南峰寺》诗:“悬灯照静室,一礼 支公 影。”

(2).泛称高僧。 唐 李白 《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卓絶道门秀,谈玄乃 支公 。” 宋 苏轼 《书辨才白雪堂壁》诗:“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 支公 久不归。”

幽居

(1) 隐居,很少与外界往来(他已幽居十年了)

(2) 宁静的住所

芳丛

丛生的繁花。 唐 刘宪 《奉和春日幸望 * 应制》:“鶯藏嫩叶歌相唤,蝶碍芳丛舞不前。” 宋 晏殊 《凤衔杯》词:“凭朱槛,把金卮。对芳丛、惆悵多时。” 清 黄鷟来 《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故园有芳丛,归思动紫蕨。”

凉花

秋花。 唐 李白 《将游衡岳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凉花拂户牖,天籟鸣虚空。”

户牖

门窗,借指家

老子户牖之下。——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天籁

自然界的声音,物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等

虚空

心中无着落

初来

(1).新来,刚来。 唐 沉佺期 《人日重宴大明宫赐綵缕人胜应制》诗:“山鸟初来犹怯囀,林花未发已偷新。” 唐 李商隐 《蝶》诗之一:“初来小苑中,稍与璅闈通。”

(2).原来,本来。《朱子语类》卷三三:“ 齐 鲁 初来气象已自不同,看 太公 自是与 周公 别。”

蒲萄

(1).见“ 葡萄 ”。

(2).古代骏马名。

景风

(1).祥和之风。《尸子》卷上:“祥风,瑞风也。一名景风,一名惠风。”《列子·汤问》:“景风翔,庆云浮。”《法苑珠林》卷七:“ 李巡 曰:‘景风,太平之风也。’”

(2).八风之一。南风。《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蕤宾,乐律名,配阴历五月。 唐 李白 《过汪氏别业》诗之二:“星火五月中,景风从南来。” 明 杨慎 《伊兰赋》:“开以景风之俶辰兮,贯乎星回之火节。”

(3).八风之一。东南风。《淮南子·墬形训》:“东南曰景风,南风曰巨风。”

(4).八风之一。东风。《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望侧阶而容贤,候景风而式典。” 刘良 注:“景风,东风也。”

今兹

(1).今此;现在。《诗·小雅·正月》:“今兹之正,胡然厉矣。”《左传·昭公三年》:“今兹吾又将来贺。” 唐 萧至忠 《陪幸五王宅》诗:“畴昔王门下,今兹制幸晨。” 明 刘基 《郁离子·天地之盗》:“今兹备矣,而民不言,是怨不在口而在腹也。”

(2).今年。《左传·僖公十六年》:“今兹 鲁 多大丧,明年 齐 有乱。” 杜预 注:“今兹,此岁。”《后汉书·明帝纪》:“昔岁五穀登衍,今兹蚕麦善收。” 唐 韩愈 《潮州祭神文》之五:“今兹无有水旱雷雨风火疾疫为灾。”

火落

(1).大火星为夏季南天之标识,因以“火落”谓炎暑消失,初秋来临。《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周祀五帝歌之九》:“云高火落,露白蝉寒。” 唐 李白 《酬张卿夜宿南陵见赠》诗:“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王琦 注:“火落,大火西流也。”

(2).方言。生火煮饭的地方。 艾芜 《回家》:“ 永森嫂 到火落里去洗碗,祖母坐在灯下,拿扇子轻轻地拍着。”

秋叶

秋季的树叶。亦指落叶。 北周 庾信 《贺平邺都表》:“威风所振,烈火之遇鸿毛;旗鼓所临,衝风之卷秋叶。” 唐 宋之问 《太平公主山池赋》:“秋叶飞兮散江树,春苔生兮覆緑泉。”《宋史·食货志下六》:“重园户採造黄老秋叶茶之禁,犯者没官。”

梧桐

一种落叶乔木,长柄叶呈掌状分裂,开黄绿色单性花。木材质轻而坚韧,可制乐器等。种子可食,亦可榨油

左右种梧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水色

(1).水面呈现的色泽。 南朝 梁简文帝 《饯别》诗:“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碧野 《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变化无穷,闪光的地方像银鳞,深苍的地方像绿缎。”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陈澄之 《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带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颗,现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

(3).方言。指人的白里透红的面色。如:那个姑娘脸上一点水色也没有。

(4).指有水色。《新华月报》1980年第6期:“这几次回家来,妈也直说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阴阳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为黑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发为五色” 唐 孔颖达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也。”

沅湘

沅水 和 湘水 的并称。 战国 楚 诗人 屈原 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 沅 湘 间。《楚辞·离骚》:“济 沅 湘 以南征兮,就 重华 而陈词。” 汉 刘向 《九叹·远游》:“见南 郢 之流风兮,殞余躬於 沅 湘 。” 唐 戴叔伦 《过三闾庙》诗:“ 沅 湘 流不尽, 屈子 怨何深。” 郭沫若 《汐集·题湘君与湘夫人》:“ 沅 湘 今日蕙兰焚,别有离忧罹此君。”

长沙

中国湖南省省会,城市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45.9万(1982),其中市区人口107万,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下游,京广铁路线上。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机械、纺织和食品加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湘绣闻名中外

何穷

无穷,无数。 唐 杜牧 《柳》诗:“日落水流西復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唐 李郢 《鹅儿》:“腊后閒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寄书

传递书信。 北周 庾信 《竹杖赋》:“亲友离絶,妻孥流转; 玉关 寄书, 章臺 留釧。”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 宋 陆游 《箜篌谣寄季长少卿》之二:“寄书何时到, 江 汉 春茫茫。”《水浒传》第三一回:“他知道我杀了 阎婆惜 ,每每寄书来与我,千万教我去寨里住几时。”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忽有客自 东粤 来,寄 陶生 函信。发之,则嘱姊归焉。考其寄书之日,即妻死之日。”

衡峤

指 衡山 。 南朝 宋 颜延之 《和谢监灵运》诗:“跂予閒 衡 嶠,曷月瞻 秦 稽。” 唐 李白 《将游衡岳留别族弟浮屠谈皓》诗:“寄书访 衡 嶠,但与南飞鸿。”

飞鸿

(1).指画有鸿雁的旗。《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孔颖达 疏:“鸿,鸿鴈也。鴈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若军前忽遥见彼人有多车骑,则画鸿於旌首而载之,使众见而为防也。”

(2).虫名。《逸周书·度邑》:“ 发 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过野。”

(3).飞行着的鸿雁。 汉 马融 《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清 龚自珍 《点绛唇》词:“目送飞鸿,影入长天灭。”

(4).指音信。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自视雏鷇,望君飞鸿,四十餘年,事如梦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无端天外飞鸿到,传得家庭噩耗来。”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