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济胜七物四笔囊

作者:陈造 朝代:宋代

题济胜七物四笔囊原文

毛锥老去未轻投,革带罗囊特命收。
准拟西胡持酒处,偕翁濡首破诗愁。

诗词问答

问:题济胜七物四笔囊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问:题济胜七物四笔囊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造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毛锥

(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 王錂 《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老去

(1).谓人渐趋衰老。 唐 杜甫 《往在》诗:“归号故松柏,老去苦飘蓬。” 宋 欧阳修 《赠王介甫》诗:“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明 汪循 《老去》诗:“老去心还竞,春来花又新。”

(2).引申为老年;晚年。 沉从文 《<沉从文选集>题记》:“现在过去了二十多年,我和我的读者,都共同将近老去了。”

(3).死去。 元 房皞 《思隐》诗:“情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 明 李东阳 《柳岸垂纶》诗:“老去祗应家在此,不须盘石更垂萝。”

革带

皮做的束衣带。《礼记·玉藻》:“肩革带,博二寸。” 郑玄 注:“凡佩繫於革带。”《晋书·舆服志》:“革带,古之鞶带也,谓之鞶革,文武众官牧守丞令下及騶寺皆服之。共有囊綬,则以缀於革带。”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京师穷市上,有古铁条,垂三尺许,阔二寸有奇。形若革带之半,中虚而外锈澁。”参见“ 鞶带 ”。

罗囊

(1).丝袋。《宋史·仪卫志六》:“絳麾,如幢,止三层,紫罗囊蒙之。”

(2).指作佩饰的丝质香袋。 明 王彦泓 《踏春词》:“偶因裙带换,忘却紫罗囊。”

特命

(1).特别命令。《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周武王 封 黄帝 、 尧 、 舜 之后。及立三恪, 禹 汤 之世,不列于时,復特命他官祭也。”《新唐书·卢迈传》:“今摄祭特命也, 亘 以常令拒特命,执非所宜。”《宋史·刑法志二》:“ 富国 仓监官受米湿恶,坏十八万石,会恩当减,帝特命夺官停之。”

(2).特别任命。《宋史·职官志四》:“ 淳熙 三年,特命 李燾 以秘书监权同修国史、权实録院同修撰。”《宋史·选举志四》:“中散以上劳绩酬奬,合进官者,止许回授子孙,特命特迁,不拘此制。”

准拟

(1).遵循;模仿。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其有才思者之为之也,犹善於依因机会,準拟体例,引古喻今,言微理举,雅而可笑,中而不伤。”《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未详何所準拟。” 宋 岳珂 《桯史·八阵图诗》:“斑斑犹在 杲卿 髮,离离未落 张巡 齿,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準拟。”

(2).希望;料想。 唐 白居易 《种柳三咏》:“从君种杨柳,夹水意如何?準拟三年后,青丝拂緑波。” 唐 刘得仁 《悲老宫人》诗:“白髮宫娃不解悲,满头犹自插花枝;曾缘玉貌君王宠,準拟人看似旧时。” 宋 王沂孙 《高阳台》词:“朝朝準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準拟春来消寂寞。愁风愁雨,翻把春担搁。”

(3).准备;打算。 唐 韩愈 《北湖》诗:“应留醒心处,準拟醉时来。” 金 元好问 《白屋》诗:“明年準拟 莱芜 住,寄谢东邻 范史云 。” 明 高明 《琵琶记·寺中遗像》:“奴家準拟今日抄化几文钱钞,就此追荐公婆。谁知撞着这两个风子,搅闹了一场。” 林学衡 《寓言》诗之一:“吟成準拟凌风去,一叶飘然向十洲。”

(4).准定;一定。 宋 张孝祥 《西江月·黄陵庙》词:“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準拟 岳阳楼 上。” 明 徐霖 《绣襦记·正学求君》:“嘉言敢忘,喜青云有路终须上,凤凰雏準拟朝阳。”

(1).料想;打算;希望。 唐 白居易 《不准拟》诗之二:“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王安石 《耿天骘许浪山千叶梅见寄》诗:“闻有名花即谩栽,殷勤准拟故人来。” 清 陈维崧 《贺新郎·甲寅除夕十四》词:“准拟东风来岁好,屏当春衫细马,看士女鞦韆笑打。”

(2).准备;安排。 唐 元稹 《董逃行》:“缝缀难成裁破易,何况曲针不能伸巧指,欲学裁缝须准拟。”《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太子国中第二贵,出入百司须准拟,因何从骑不过十,耸轡途程来至此?”

(3).旧时公文用语。谓批准下级的拟议。《元典章·朝纲·省部减繁格例》:“如已断(案)公当,别无枉屈,准拟施行。”

西胡

古代对 葱岭 内外 西域 各族的泛称。 匈奴 居中,称 胡 或 北胡 ; 乌桓 、 鲜卑 在 匈奴 东,称 东胡 ; 西域 各族在 匈奴 西,称 西胡 。 王国维 《观堂集林·西胡考上》:“ 汉 人谓 西域 诸国为 西胡 ,本对 匈奴 与 东胡 言之。 前汉 人谓 葱岭 以东之国曰 西胡 。 后汉 人於 葱岭 东西诸国皆谓之 西胡 。 南北朝 人亦并谓 葱岭 东西诸国为 西胡 。 西胡 亦单称 胡 。”

持酒

手持盛有酒的杯。《新唐书·庶人祐传》:“王毋忧,右手持酒啗,左手刀拂之。” 宋 张先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词:“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濡首

(1).语出《易·未济》:“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后以“濡首”谓沉湎于酒而有失本性常态之意。 汉 王粲 《酒赋》:“昔在 公旦 ,极兹话言,濡首屡舞,谈易作难。” 唐 元稹 《饮致用神麴酒》诗:“琉璃惊太白,钟乳讶微青。詎敢辞濡首,并怜可鉴形。” 明 郑若庸 《玉玦记·阴判》:“达人厉志岂刻舟,狂夫任性终濡首。”

(2).埋头;专心致志。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师利赞》:“虚引之性,彰於立德。轨世之表,闻於童真。廉俗之风移,则感时之训兴。故云濡首又以法王子为名焉。” 赖家度 李光璧 《于谦和北京·于谦的家世和成年》:“这时 于谦 潜心求学,努力读书,‘濡首下帷,足不越户’。”

诗愁

诗心;诗情。 宋 杨万里 《咏十里塘姜店水亭前竹林》:“客思方无那,诗愁得共论。” 宋 杨万里 《正月十二日游东坡白鹤峰故居其北思无邪斋真迹犹存》诗:“诗人眼底高四海,万象不足供诗愁。”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