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溪深

作者:文同 朝代:宋代

武溪深原文

峤南之武溪,其深不能测。
潭潭滀瘴疠,水色重如墨。
昏然潦雾作,上下毒气塞。
仰视高飞鸢,跕跕堕两翼。
交州恶女子,制驭费衔勒。
伊余缪兵寄,得总浪泊役。
常甘马革死,持此期报国。
卧念少游言,从之何可得。

诗词问答

问:武溪深的作者是谁?答:文同
问:武溪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文同的名句有哪些?答:文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峤南

指 岭 南。《后汉书·马援传》:“ 援 将楼船大小二千餘艘,战士二万餘人,进击……斩获五千餘人, 嶠 南悉平。” 唐 柳宗元 《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凡 嶠 南之山川,达于海上,於是毕出,而古今莫能知。” 宋 唐庚 《长沙示甥郭圣俞》诗:“勿畏 嶠 南热,我清物自寒。”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潭潭

(1).深广貌。《韩诗外传》卷一:“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 楚 。逢天之暑,思心潭潭。” 唐 唐彦谦 《拜越公墓因游定水寺有怀源老》诗:“ 越公 已作飞仙去,犹得潭潭好墓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陆姑救易》:“鸞笺宠召自天来,黄扉紫阁,潭潭如海。” 苏曼殊 《与刘三书》:“别后思心潭潭,书来良以为慰。”

(2).象声词。多用于鼓声。 宋 欧阳修 《黄牛峡祠》诗:“潭潭村鼓隔溪闻, 楚 巫歌舞送迎神。” 宋 欧阳修 《初至虎牙滩见江山类龙门》诗:“晓鼓潭潭客梦惊, 虎牙滩 上作船行。”

瘴疠

亦作“ 瘴厉 ”。1.感受瘴气而生的疾病。亦泛指恶性疟疾等病。《北史·柳述传》:“ 述 在 龙川 数年,復徙 寧越 ,遇瘴癘死。”《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十七年》:“未几,瘴癘疾作,帝命尚医诊视,遣近臣临议用药。” 清 钱谦益 《继妻江氏》:“哀矣流人……六年瘴癘,初何意于生还。” 苏曼殊 《绛纱记》:“相传山神下降,祭之终年可免瘴癘。”

(2).指瘴气。 唐 杜甫 《闷》诗:“瘴癘浮三 蜀 ,风云暗百蛮。”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他到任月餘,躭着疾病,多应是少年的人,不禁瘴厉侵染之故。” 明 徐渭 《梅赋》:“风颷撼之而不动,瘴癘攻之而罔颠。”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久旱的泥土上从垃圾堆里、野草丛里发出一种令人窒息的闷热的瘴疠气味,不住地向 柏堂 的鼻子管里吹扑。”

水色

(1).水面呈现的色泽。 南朝 梁简文帝 《饯别》诗:“窗阴随影度,水色带风移。”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 碧野 《月亮湖》:“斜日照着湖面,水色变化无穷,闪光的地方像银鳞,深苍的地方像绿缎。”

(2).淡青色,接近白色。 陈澄之 《慈禧西幸记·沐猴而冠》:“珍珠也带到了,奶奶要的是一百零八颗,现在一式一样大小,滴溜滚圆的,一般水色的带来了一百二十一颗。”

(3).方言。指人的白里透红的面色。如:那个姑娘脸上一点水色也没有。

(4).指有水色。《新华月报》1980年第6期:“这几次回家来,妈也直说她胖了,白了,更水色、喜人咧。”

(5).古代阴阳家以五行配五色,水色为黑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发为五色” 唐 孔颖达 疏:“五色,五行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白,水色黑也。”

昏然

迷糊不清。《列子·黄帝》:“昏然五情爽惑。”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蔡少霞》:“神思昏然,不觉成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排外当有预备》:“以故国家之屈辱失败,纷至沓来,而举国昏然,方且以研究外交者为荒傖而狂怪。”

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毒气

气体的毒剂;泛指有毒的气体

仰视

仰头向上看

高飞

(1).高高飞翔。《诗·小雅·菀柳》:“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汉 王逸 《九思·悼乱》:“玄鹤兮高飞,曾逝兮青冥。”

(2).比喻远遁。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缉捕》:“即传该房写票僉差,而胥捕故为延挨,潜驰报信,则已高飞远蹈,难于追获矣。”

(3).树名。即唐棣。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扶栘》:“栘乃白杨同类,故得杨名。按《尔雅》:‘唐棣,栘也。’ 崔豹 曰:‘栘杨, 江 东呼为夫栘。圆叶弱蔕,微风则大摇,故名高飞,又曰独摇。’”

跕跕

(1).坠落貌。《后汉书·马援传》:“当吾在 浪泊 、 西里 閒,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重蒸,仰视飞鳶跕跕墯水中。” 李贤 注:“跕跕,墯貌也。” 宋 秦观 《田居》诗之四:“寥寥场圃空,跕跕鸟鳶下。” 清 黄遵宪 《过安南西贡有感》诗:“仰看跕跕飞鳶堕,转忆乡人下泽车。”

(2).象声词。 明 袁宏道 《隆中偶述》诗:“杖声跕跕衝山鸟,道是 鹿门 庞德公 。”

两翼

(1)

(2) 两个翅膀

鸟的两翼

飞机的两翼

(3) 军事上指布置在正面部队两侧的部队

恶女

容貌丑陋之女。《史记·外戚世家》:“谚曰:美女入室,恶女之仇。”

制驭

控制驾驭。《北齐书·慕容绍宗传》:“ 洛 中人士繁盛,骄侈成俗,若不加除剪,恐难制驭。”《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回:“若使太子主 曲沃 , 重耳 夷吾 分主 蒲 屈 ,君居中制驭,此磐石之安矣。” 鲁迅 《华盖集·我的“籍”和“系”》:“我们的乏的古人想了几千年,得到了一个制驭别人的巧法:可压服的将他压服,否则将他抬高。”

衔勒

(1).马嚼口和马络头。《孔子家语·执辔》:“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也。”《旧唐书·陆贽传》:“輗軏之所以行车,衔勒之所以服马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乃马性不调,衔勒不齐之故。”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如同带上衔勒的小马,负重的,目不旁视的走向前途。”

(2).法纪。《大戴礼记·盛德》:“德法者御民之衔勒也。”因借以指道德法纪。 宋 苏轼 《谢赐对衣金带马状》:“操名器以励士,上有诚心;正衔勒以驭人,下无遗力。”

(3).控制;限制。 唐 戴孚 《广异记·张嘉祐》:“不能闻义而举,反受 杨坚 衔勒。”《明史·湖广土司传》:“ 永乐 初, 苗 告继絶,袭冠带,益就衔勒。”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孙文革命运动清方档案》:“户部财政部似应稍宽衔勒,俾易措手。”

伊余

自指,我。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伊余小子,恃宠骄盈。” 五代 贯休 《古离别》诗:“只恐 长江 水,尽是儿女泪。伊余非此辈,送人空把臂。”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伊余朽钝材,嬾拙更无比。”

马革

见“ 马革裹尸 ”。

报国

为国家竭诚效力

精忠报国

游言

(1).浮夸不实的言论。《礼记·缁衣》:“故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 唐 刘禹锡 《答饶州元使君书》:“今研覈至论,渊乎有味,非游言架空之徒,喜未尝不至抃也。”《续资治通鉴·宋理宗端平三年》:“内则嬖御怀私,为君心之蠹;外则子弟寡谨,为明政之累。游言噂沓,宠赂章闻,欲簫勺太和,得乎!”

(2).指流言。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宁皇登位》:“採之游言,殊有惊悸;採之国论,曾无建明。”

虚浮不实的言语。《文选·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无或游言,以增邑邑。” 李善 注:“《礼记》曰:‘大人不倡游言。’ 郑玄 曰:‘游,浮也,不可用之言。’” 唐 张鷟 《游仙窟》:“君子不出游言,意言不胜再。”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