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臧子与子仪之楚州告免解二首

作者:陈造 朝代:宋代

原文

昭代论豪杰,崔侯允武文。
小却近遐冲,厚用当致君。
敷政极中和,殖学根典坟。
士有砆玉岐,公自泾渭分。
何人非教育,二臧实不群。
两两计偕去,名犹壅上闻。
试袖于蒍歌,往拜刘将军。
心醉心瑾前,何待曲蘖醺。

诗词问答

问:《送臧子与子仪之楚州告免解二首》的作者是谁?答:陈造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造的名句有哪些?答:陈造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昭代

政治清明的时代。常用以称颂本朝或当今时代。 唐 崔涂 《问卜》诗:“不拟逢昭代,悠悠过此生。” 宋 陆游 《朝饥示子聿》诗:“生逢昭代虽虚过,死见先亲幸有辞。”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味经斋遗书》:“经制之学,亦昭代名家矣。”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俱往矣!昭代盛世和熙朝在等待我们。”

豪杰

(1)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2) 又

三老豪杰皆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安然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中豪杰

(3) 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

允武

指征伐之事。《逸周书·允文》:“于时允武,死思復生,生思復所。” 朱右曾 校释:“诛之教之,皆为允武。”

小却

亦作“ 小却 ”。1.稍稍后退。《后汉书·冯异传》:“ 异 与 禹 合兵救之, 赤眉 小却。”《梁书·康绚传》:“遣其子 悦 挑战,斩 魏 咸阳王 府司马 徐方兴 , 魏 军小却。”《旧唐书·太宗纪上》:“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 宋 陆游 《题郭太尉金州至喜堂》诗:“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 淮 边。”

(2).稍后,过些时候。 晋 王羲之 《与人书》:“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宋书·武帝纪下》:“ 谢晦 数从征伐,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 会稽 、 江洲 处之。”

(3).稍稍推辞。 宋 郭应祥 《虞美人·送张监税》词:“二年 瀏水 司征榷,小却平戎略。”

见“ 小却 ”。

遐冲

亦作“遐冲”。千里之外故国之冲车。引申为与远方邦国间的冲突。《后汉书·马融传》:“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道在乎兹,斯固帝王之所以曜神武而折遐衝者也。” 宋 苏辙 《刘奉世起居郎孔文仲起居舍人》:“朕顾瞻周行,惻焉兴叹,或盘桓久次而未用,或沉伏下僚而莫知,将以责成功、折遐衝,人不素具,其何赖焉?”《宋史·乐志十》:“折彼遐冲,而昭圣武。”

见“ 遐衝 ”。

致君

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 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敷政

布政,施行教化。《诗·商颂·长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中和

(1) 使中和

用酸中和碱

(2) 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酸碱中和

典坟

三坟五典的略语。泛指各种书籍

伫中区以立览,颐情志于典坟。——陆机《文赋》

泾渭

(1).指 泾水 和 渭水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2).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教育

教导启发,使明白道理

说服教育

不群

(1).不平凡,高出于同辈。《楚辞·九章·惜诵》:“行不羣以颠越兮,又众兆之所咍也。”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三:“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羣。” 唐 杜甫 《春日忆李白》诗:“ 白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花月痕》第七回:“不想也还有这瀟洒不羣的人,转教我自恨,见闻不广,轻量天下士了。”

(2).不合群。《楚辞·离骚》:“鷙鸟之不羣兮,自前世而固然。”《后汉书·崔骃传》:“独师友道德,合符曩真,抱景特立,与士不羣。”《南史·齐萧子云传》:“ 子云 性沉静,不乐仕进,风神闲旷,任性不羣。”

两两

(1).成双成对。《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 南朝 陈 徐陵 《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城主书》:“既通宫闈,无容静默,两两相对,俱有损伤。” 宋 梅尧臣 《送石昌言舍人还蜀拜扫》诗:“舍人亦与泰阶近,两两联裾如雁行。” 元 张可久 《小梁州·郊行即事》曲:“小桥流水落红香,两两鸳鸯。”

(2).犹言稀稀落落。 宋 王安石 《次韵王禹玉平戎庆捷》:“天子坐筹星两两,将军归佩印累累。” 明 张五山 《驻马听·秋游莫愁湖因过陈荩卿看菊》曲:“粧点秋光,黄叶丹枫飘两两;轻摇兰桨,沙鸥汀鷺起双双。”

计偕

《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司马贞 索隐:“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遂用“计偕”称举人赴京会试。 唐 柳宗元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开元 中,举 汝州 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礼部侍郎 韦陟 异而目之,一举上第。” 元 余阙 《李克复总管赴赣州诗序》:“ 元统 初,余忝论荐,计偕如京师。” 清 方苞 《杨千木墓志铭》:“余以 戴名世 《南山集》牵连,始识君於刑部狱中。君, 名世 友也,以计偕抵京,会狱起,即止不去。”参阅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计偕》。

上闻

(1).向朝廷呈报。《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汉书·谷永传》:“臣闻王天下有国家者,患在上有危亡之事,而危亡之言不得上闻。” 唐 韩愈 《与华州李尚书书》:“愚以为苟虑有所及,宜密以上闻,不宜以疎外自待。” 清 侯方域 《宦官论》:“今也,外臣不敢与闻内事,而中贵苛刻暴横,民间私语,皆採以上闻。”

(2).古赐爵名。《吕氏春秋·下贤》:“﹝ 魏文侯 ﹞虏 齐侯 献诸天子,天子赏 文侯 以上闻。”《吕氏春秋·上农》:“农不上闻,不敢私籍于庸。” 许维遹 集释引 孙诒让 曰:“上闻,赐爵也,亦谓通名于官也。”《汉书·樊哙传》:“﹝ 噲 ﹞下 户牖 ,破 李由 军,斩首十六级。赐上闻爵。”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得径上闻也。”

将军

(1)

(2) 下象棋时攻击对方的“将”或“帅”

(3) 将国际象棋中的“王”暴露在对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马上保护起来(如在其间放上另一棋子),则下一步便可能被对方吃掉

(4) 比喻给人出难题,使人感到难办

他当众将了我一军,要我表演舞蹈

醉心

爱好而一心专注

他一向醉心于数学的研究

何待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须、用不着。 萧三 《血书》诗:“只听说,你工作努力,你常常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这何待说?你已久是钢铁炼成的战斗员。”

曲蘖

曲蘖:幼芽屈曲。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六·干支》:“乙,言万物初生,曲蘖而未伸也。”

麴蘖同“ 麴糵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