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雨十一首

作者:许月卿 朝代:宋代

六月雨十一首原文

今岁无时不御寇,每年此际去防秋。
琴散广陵今叔夜,笳声出室古刘畴。
启沃欣承霖雨楫,流离安乐雁鸿洲。
我自清时幸民着,茅柴薄晚妇能篘。

诗词问答

问:六月雨十一首的作者是谁?答:许月卿
问:六月雨十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许月卿的名句有哪些?答:许月卿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今岁

指今年

今岁是个丰收年

无时

(1).不定时,随时。《仪礼·既夕礼》:“哭昼夜无时。” 郑玄 注:“哀至则哭,非必朝夕。” 唐 杜甫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明 沉德符 《野获编·河漕·贾鲁河改道》:“今屡濬屡塞,而 黄河 又衝决无时,侵逼益甚。”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二:“于时,我更起居‘无时’,不是游息的‘无时’,而是劳作的‘无时’。”

(2).不知何时。 汉 刘向 《九叹·忧苦》:“山脩远其辽辽兮,涂漫漫其无时。”

(3).没有一刻;无有一时。《汉书·王莽传上》:“晨夜屑屑,寒暑勤勤,无时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为天下厚 刘氏 也。” 唐 岑参 《送郑堪归东京氾水别业》诗:“因悲宦游子,终岁无时閒。”《<艾青诗选>自序》:“在他的所有的作品中,无时不在闪耀着形象思维的光辉。”

(4).不逢时会。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以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弔。”

御寇

(1).即 列御寇 。相传为 战国 郑 人,属道家者流。《庄子·田子方》:“ 御寇 伏地,汗流至踵。” 明 高启 《出郊抵东屯》诗之四:“不能使争席,心愧 御寇 徒。”

(2).抗击敌寇。御,通“ 御 ”。 宋 王安石 《与王子醇书》:“得书,喻以御寇之方。”

谓防御贼寇。《易·蒙》:“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左传·襄公十年》:“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

每年

一年一度;年年

每年赐给的神庥降福

此际

此时,这时候。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生平絶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絶。”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我们到了那个时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有什么好处呢!咱家想到此际,把做官的念头丢了,只想把我们的同种救出苦海。”

防秋

古代西北各游牧部落,往往趁秋高马肥时南侵。届时边军特加警卫,调兵防守,称为“防秋”。《旧唐书·陆贽传》:“又以 河 陇 陷 蕃 已来,西北边常以重兵守备,谓之防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 黄河 曲里防秋将,好似英雄末路时。”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 唐 用主要兵力到京西防秋(防 吐蕃 秋季入侵),对藩镇不得不从姑息转为忍辱退让,对其他野心节度使的控制力也大为削弱,到处出现半独立的割据者。”

广陵

见“ 广陵散 ”。

叔夜

周 代“八士”之一。相传为掌管山泽的官员。参见“ 叔夏 ”。

笳声

胡笳吹奏的曲调。亦指边地之声。 唐 钱起 《送王相公赴范阳》诗:“ 代 云横马首, 燕 雁拂笳声。” 唐 郑愔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下嫁戎庭远,和亲 汉 礼优。笳声出虏塞,簫曲背 秦 楼。”

出室

出嫁。 清 方苞 《泉井乡祭田记》:“时 鲍氏 姊已出室,而先兄侍王父於 芜湖 ,两妹尚幼。”

启沃

《书·说命上》:“启乃心,沃朕心。” 孔颖达 疏:“当开汝心所有,以灌沃我心,欲令以彼所见,教己未知故也。”后因以“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梁书·武帝纪下》:“朕暗於行事,尤闕治道……凡尔在朝,咸思匡救,献替可否,用相启沃。” 宋 梅尧臣 《送曾子固苏轼》诗:“正如 唐 虞 时,元凯同启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洪更生》:“ 洪亮吉 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

霖雨

(1) 连绵大雨

(2) 比喻恩泽

流离

(1) 因饥荒战祸而居无定所,到处逃难

黎民流离,困于道路。——《后汉书·和殇帝纪》

流离失散

(2) 另有“淋漓”之义

安乐

安宁快乐

回归故里,度过老年的安乐生活

雁鸿

指音讯,书信。 明 高明 《琵琶记·拐儿绐误》:“只怕豺狼纷扰路途间,雁鸿怕不到家乡。”参见“ 雁足书 ”。

我自

犹我咱。 宋 刘子翚 《满庭芳·桂花》词:“我自寒灰槁木,凝神处,不觉重酣。”《水浒传》第七二回:“那人道:‘我自姓 王 。’”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崑崙 。”

清时

清平之时;太平盛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 张铣 注:“清时,谓清平之时。” 三国 魏 曹操 《清时令》:“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 唐 岑参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赠》诗:“微才弃散地,拙宦慙清时。”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清时低赁 伯通 廡,残年高枕 瞿曇 书。”

幸民

谓侥幸于万一之民。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宋 王禹偁 《上许殿丞论榷酒书》:“某窃听舆言,以为阁下将取一郡榷酒之数,分於编户,然后听其自酿而沽诸。是亦割赤子之肉飫幸民之腹也。” 宋 陆游 《寄龚实之正言》诗:“ 至和 嘉佑 须公了,乞向升平作幸民。”

茅柴

亦作“茆柴”。见“ 茅柴酒 ”。

薄晚

傍晚。《北齐书·祖珽传》:“薄晚,就家掩之,缚 珽 送廷尉。” 唐 韩愈 《答张籍书》:“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虫·长蛇》:“屋后有林麓,﹝ 程氏 ﹞薄晚出游,逢一士人,风流醖藉。”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