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器之诗四首朝应天:应天寺有五圣御容

作者:张耒 朝代:宋代

原文

唐衰五季更披猖,社稷反手看兴亡。
山河分裂流战血,积骨被野号豺狼。
中原正朔不出境,九州豪杰争侯王。
生民祸难冤痛极,腥秽上达干穹苍。
真人龙飞万物睹,天命自至谁能当。
灵旗指挥四海一,氛祲殄灭和风翔。
降王赐第奉朝谒,九服效职争梯航。
百年积累到今日,运祚方与乾坤长。
佛宫原庙广孝敬,严致守卫勤烝尝。
阴阴秘寝锁遗像,矗矗画戟罗萧墙。
衣冠具列虚仗俨,龙驾不反遗弓藏。
子孙亿载千万世,永与清洛流汤汤。

诗词问答

问:《和陈器之诗四首朝应天:应天寺有五圣御容》的作者是谁?答:张耒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张耒的名句有哪些?答:张耒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五季

(1).即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五代。 宋 叶绍翁 《南屏兴教磨崖》:“ 钱塘 自 五季 以来,无干戈之祸。” 清 恽敬 《西楚都彭城论》:“后世如 六朝 之割裂,如 五季 之紊乱,草泽英雄,崛起一时。” 陈天华 《猛回头》:“到 五季 ,又是个,外强中弱,俺同胞,遭杀戮,好不心伤。”

(2).中医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披猖

(1).亦作“ 披昌 ”。猖獗,猖狂。《北史·王盟独孤信等传论》:“ 谊 文武奇才,以刚正见忌, 有隋 受命,鬱为名臣,末路披猖,信有终之克鲜。” 明 屠隆 《昙花记·雠邪设谤》:“前日 萧黄流 与我同席,席上曾説 史思明 也是一员良将,朝廷不能驱使,以致披猖。” 王闿运 《彭寿颐哀词》:“罢计 洛阳 ,羣寇披昌。”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甲辰之役, 日本 与 俄 争我 满洲 ,而以我国为战场,我反作壁上观,其结果致敌势益见披昌。” 郭沫若 《豕蹄·贾长沙痛哭》:“他想到 梁王 的死,想到天下的不安和 匈奴 的披猖。”

(2).溃散;失意;狼狈。《梁书·王僧辩传》:“ 上党王 陈兵见卫,欲敍安危,无识之徒,忽然逆战,前旌未举,即自披猖,惊惮之情,弥以伤惻。”《北史·王晞传》:“人主恩私,何由可保?万一披猖,求退无地。” 唐 高适 《同观陈十六史兴碑》诗:“ 东周 既削弱,两 汉 更沦没。 西晋 何披猖,五胡相唐突。”《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吾奉詔讨贼,不幸部曲叛散,欲入朝自诉,又为 绍荣 所隔,披猖至此。”

(3).飞扬。 唐 唐彦谦 《春深独行马上有作》诗:“日烈风高野草香,百花狼籍柳披猖。”

社稷

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 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反手

反过手来,把手放到背后。比喻事情容易办到

反手接住扔过来的苹果

兴亡

兴盛与衰亡

山河

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锦锈山河

豺狼

(1) 豺和狼

(2) 比喻贪婪残忍的人

中原

(1) 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北虏僭盗中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2) 平原;原野

正朔

(1) 一年中的第一天,即农历正月初一

(2) 帝王新颁的历法

定正朔

出境

离开国境或边境的

出境手续

九州

(1) 中国的别称

(2) 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豪杰

(1)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2) 又

三老豪杰皆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安然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中豪杰

(3) 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

侯王

泛指诸侯。《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史记·项羽本纪》:“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晋 陆机 《五等论》:“ 汉 矫 秦 枉,大启侯王,境土踰溢,不遵旧典。”

生民

指人民

泽润生民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宋· 苏轼《教战守》

祸难

祸害,灾难。《左传·襄公三十年》:“国之祸难,谁知所敝。”《韩非子·奸劫弑臣》:“夫 豫让 为 智伯 臣也,上不能説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上遂纳 琚 之谋,戡定祸难。” 宋 司马光 《太子太保庞公墓志铭》:“祸难之兴,未见其涯,不可不慎。”

冤痛

(1).谓蒙受冤屈而悲愤沉痛。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何其冤痛相似而感动不同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孤魂冤痛,自诉於天耳。”

(2).指为他人感到冤屈悲痛。《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黄初 三年,车驾至 宛 ,以市不丰乐,发怒收 俊 。尚书僕射 司马宣王 、常侍 王象 、 荀纬 请 俊 ,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 曰:‘臣知罪矣。’遂 * 。众冤痛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余观 嵇中散 被譖就刑,冤痛甚矣。”

腥秽

腥气、污秽

腥秽难闻的死鱼

达干

唐 时 突厥 、 口纥 等族高官的一种称谓。源于古突厥语tarkan。一说,源于匈奴语“单于”。《新唐书·突厥传上》:“ 突厥 阿史那 氏,盖古 匈奴 北部也……其别部典兵者曰设,子弟曰特勒,大臣曰叶护,曰屈律啜、曰阿波、曰俟利发、曰吐屯、曰俟斤、曰阎洪达、曰頡利发、曰达干,凡二 * ,皆世其官而无员限。”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四编第三章第一节:“ 契丹 在 回纥 统治时期,氏族、部落长曾采用过‘达干’、‘梅落’等 回纥 称号。”

练达强干。 清 黄本铨 《枭林小史》:“ 士杰 素有达干才,篤交任侠,毁家团练,前后接仗,几入城者再,贼切齿。”

穹苍

地球上空巨大的圆拱或穹窿;天空,苍穹

舒愤诉穹苍

杀气凌穹苍

真人

(1) 亲身和活着的人

在银幕上…但决非真人

(2) 道教称有养本性或修行得道的人,多用做称号

龙飞

旧时比喻升官提职

吾兄既凤翔,王子亦龙飞。——傅咸《赠何劭王济》

万物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万物生光辉。——《乐府诗集·长歌行》

善万物之得时。——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反侧于万物。——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万物莫不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天命

(1) 指上天的意志;也指上天主宰之下的人们的命运

乐夫天命复奚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虽曰天命。——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2) 自然的规律、法则

(3) 人的自然寿命;天年

灵旗

亦作“ 灵旂 ”。 1.战旗。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 泰一 ,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 泰一 锋,名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颜师古 注:“画招摇於旗以征伐,故称灵旗。”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使灵旗再图北指,詎不先出 峴 之师。” 清 许承钦 《钱塘江观潮》诗:“灵旗百万驱雷鼓,彊弩三千试水犀。”

(2).神灵的旗子。 唐 刘禹锡 《七夕》诗之一:“河鼓灵旗动, 嫦娥 破镜斜。” 宋 文天祥 《代酹解星文》:“靡灵旗兮风翩翩,举天瓢兮酌天泉。”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五云车,灵旗导,七宝宫,鸞舆到。” 清 谭嗣同 《桃花夫人庙神弦曲》之一:“帝子灵旗千里遥,渚宫玉露苹花泣。”

(3).道教法器之一。用以驱邪镇鬼。 宋 王珪 《依韵和王室徽奉安中太乙神像》:“妖氛自逐灵旂捲,瑞穀常登御廪蕃。”

指挥

(1) 发令调度

指挥围攻

(2) 指导乐曲或乐队的演奏

(3) 发令调度的人

乐队指挥

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氛祲

(1).雾气。 南朝 宋 王僧达 《七夕月下》诗:“远山敛氛祲,广庭扬月波。”氛,一本作“ 雰 ”。 唐 杜甫 《诸将》诗之四:“回首 扶桑 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2).指预示灾祸的云气。《诗·大雅·灵台》“经始灵臺” 宋 朱熹 集传:“国之有臺,所以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也。”《明史·胡深传》:“ 亮祖 等克 崇安 ,进攻 建寧 。 友定 将 阮德柔 固守。 深 视氛祲不利,欲缓之。”

(3).比喻战乱,叛乱。 南朝 梁 沉约 《王亮王莹加授诏》:“内外允谐,逆徒从慝,躬卫时难,氛祲既澄,并宜光赞缉熙,穆兹景化。” 唐 骆宾王 《兵部奏姚州道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飞尘埃而匝地,白日为之昼昏;扫氛祲以稽天,沧溟为之晦色。”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三表》:“外不能出奇画策,廓氛祲而偃干戈;内不能阜俗安人,救惸嫠而躋富寿。” 明 唐顺之 《提督军务兼巡抚谢表》:“岛屿之氛祲未销,惧海波之再沸。” 清 顾炎武 《山海关》诗:“ 杨公 筑二翼,东西立罗郭,时称节镇雄,颇折氛祲恶。”

殄灭

消灭;灭绝。《书·盘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姦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汉书·王莽传中》:“今 即墨 士大夫復同心殄灭反虏,予甚嘉其忠者,怜其无辜。” 唐 刘禹锡 《贺枭斩郑注表》:“氛妖殄灭,华夏乂安。” 明 沉鲸 《双珠记·赴婚遇兄》:“秉心赴敌,合力宣劳。殄灭兇残,事同拾芥。”

和风

(1) 风速为每小时13至18里的风

(2) 温和的风

和风拂面

赐第

(1).赏赐宅第;赏赐的宅第。《晋书·贺循传》:“ 循 羸疾不堪拜謁,乃就加朝服,赐第一区,车马牀帐衣褥等物。”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之七:“城中赐第书千卷,祠下丰碑柳十围。”

(2).谓赐及第。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唱名》:“《宋朝会要》曰:‘ 雍熙 二年三月十五日, 太宗 御 崇政殿 试进士, 梁顥 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辽史·圣宗纪》:“以 瀋州 节度副使 张杰 为节度使,其皇城进士 张人纪 、 赵睦 等二十二人入朝,试以诗赋,皆赐第。” 元 黄溍 《上京道中杂诗·枪竿岭》:“忆昔赐第归,吾母适初度。”

朝谒

(1).谓参见尊者。 汉 刘向 《列女传·鲁之母师》:“大夫美之,言於 穆公 ,赐母尊号曰‘母师’。使朝謁夫人,夫人诸姬皆师之。”《后汉书·法雄传》:“明年, 伯路 復与 平原 刘文河 等三百餘人称使者,攻 厌次 城,杀长吏,转入 高唐 ,烧官寺,出繫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謁 伯路 。” 杨尚武 《追匪记》:“这副扛架不知是多少年以前被饿死的人留下的:也许是生意人,也许是往 拉萨 朝谒的 藏 民。”

(2).入朝觐见。《后汉书·东夷传·三韩》:“ 光武 封 苏马諟 为 汉廉斯邑君 ,使属 乐浪郡 ,四时朝謁。”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 赵参政 自 延安 还,因事被劾於尚书省,久不许见。时公( 武惠 )已復密使,三抗疏力雪之,方许朝謁,士论叹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工匠见知》:“按 奉天 等三殿并 奉天门 灾,在 嘉靖 三十六年四月。时上迫欲先成门工,以便朝謁。”

九服

(1).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三国志·魏志·何夔传》:“先王辨九服之赋以殊远近,制三典之刑以平治乱。”

(2).指全国各地区。 南朝 梁 沉约 《法王寺碑》:“济横流而臣九服,握乾纲而子万姓。”《周书·文帝纪下》:“俾九服寧謐,诚赖翊赞之功。” 清 魏源 《<圣武记>叙》:“人见其令雷行于九服,而不知其令未至阶闥也。”

(3).古代王和后的九种服制。《周礼·天官·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屨” 汉 郑玄 注:“王吉服有九。”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九服》:“九服:冕服六(大裘至玄冕),弁服三(韦弁、文弁、冠弁)。”

效职

尽职。 唐 韩愈 《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梯航

(1).梯与船。登山渡水的工具。 唐 吕温 《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翘企圣域,莫知所从,如仰高山、临大川,未获梯航,而欲济乎深、臻乎极也。” 清 赵翼 《八十自寿》诗:“炎徼风清无瘴癘,蛮陬地闢有梯航。”

(2).引申指有效的途径。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悟不可恃,勤不可间;悟以见心,勤以尽力:此学诗之梯航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白于玉》:“曩所授,乃《黄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也。”

(3).亦作“ 梯杭 ”。“梯山航海”的省语。谓长途跋涉。 唐玄宗 《赐新罗王》诗:“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杭,通“ 航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仲钦提刑仲冬行边》词:“梯航入贡,路经头痛身热。”

(4).指水陆交通。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治定》:“而今应受天王宠,看万国梯航一旦通。” 严复 《论世变之亟》:“自胜代末造,西旅已通,迨及国朝,梯航日广。”

(5).比喻引荐人才。 唐 黄滔 《启刑部郑郎中》:“郎中模楷词林,梯航名路,每虑或遗於片善,常忧不採於一言。”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积累

(1) 积聚起来的事物

多年的积累

(2) 逐渐聚集

积累起大笔财富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运祚

犹言国运祚福。《南史·宋长沙景王道怜传》:“时 齐高帝 辅政, 彦节 知运祚将迁,密怀异图。” 唐 韩愈 《论佛骨表》:“ 明帝 在位纔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国家之运祚甚长,而一姓之兴替甚短。”

乾坤

(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佛宫

佛殿,佛堂。 宋 秦观 《石鱼》诗:“佛宫琢琳琅,悬鱼警羣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洛阳 诸佛宫,书跡至多。”

原庙

在正庙以外另立的宗庙。《史记·高祖本纪》:“及 孝惠 五年,思 高祖 之悲乐 沛 ,以 沛宫 为 高祖 原庙。” 裴骃 集解:“谓‘原’者,再也。先既已立庙,今又再立,故谓之原庙。” 唐 唐彦谦 《长陵》诗:“ 丰 上旧居无故里, 沛 中原庙对荒丘。” 宋 程大昌 《考古编·庙在郡国亦名原庙》:“﹝ 汉惠帝 ﹞乃詔有司立原庙,原庙之名始此。原者,如原蚕之原,既有大庙,又有此庙,是取‘重’、‘再’为义也。” 清 吴伟业 《钟山》诗:“金棺移塔思原庙,玉匣藏衣记奉常。”

孝敬

(1) 孝顺父母,尊敬亲长

(2) 把物品献给尊长或贿赂上级

他孝敬老李一双鞋

守卫

防守护卫

告诉他守卫在外面,注意不要让任何人进来

烝尝

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诗·小雅·楚茨》:“絜尔牛羊,以往烝尝。” 郑玄 笺:“冬祭曰烝,秋祭曰尝。” 汉 蔡邕 《文范先生陈仲弓铭》:“立庙旧邑,四时烝尝,欢哀承祀,其如祖襧。” 明 宋濂 《故秦母夫人金氏墓志铭》:“烝尝宾燕,悉中条序。”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宗法者,敬宗而严父,寝庙烝尝,以为大典。”

阴阴

(1).幽暗貌。 唐 李端 《送马尊师》诗:“南入 商山 松路深,石牀溪水昼阴阴。” 宋 苏轼 《李氏园》诗:“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 沉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洗过了脸,我方走出房门,看看天气阴阴的,像要落雨的神气,一切皆很黯淡。”

(2).深邃貌。 南朝 齐 谢朓 《直中书省》诗:“紫殿肃阴阴,彤庭赫弘敞。”

(3).犹隐隐。微痛貌。《素问·咳论》:“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王冰 注:“脾气主右,故右胠下阴阴然深慢痛也。” 元 孟汉卿 《魔合罗》第二折:“一会家阴阴的腹痛似锥挑。”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他心里阴阴作痛。”

荫蔽覆盖。

遗像

死者生前的照片或画像

矗矗

(1).高峻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於是乎崇山矗矗,巃嵸崔巍,深林巨木,崭巖嵾嵳。” 南朝 宋 谢灵运 《上留田行》:“循听一何矗矗。”《明史·外国传六·浡泥》:“矗矗高山,以镇王国。” 清 钱谦益 《王师二十四韵》:“丰碑并崇庙,矗矗夕阳西。” 康有为 《在桂林得佳石示桂中学者》诗:“桂山矗矗桂树直,神秀启闢必有先。”

(2).重迭貌。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孙都官河上写望》诗:“鱼腥矗矗桥边市,花暗深深竹里窗。” 宋 司马光 《夏夜》诗:“溽暑鬱不开,矗矗云万叠。” 清 曹寅 《望雨谣》:“海云矗矗吹龙风,玄芝倐变金芙蓉。”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玳瑁报恩》:“ 熊 ( 熊元 )见鱼口中气矗矗成云,异之。”

画戟

(1).古兵器名。因有彩饰,故称。 唐 王维 《燕支行》:“画戟彫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画戟斿闲刀入鞘。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花月痕》第五四回:“一枝画戟,东驰西突,所向披靡。”

(2).旧时常作为仪饰之用。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二:“森森画戟拥朱轮,坐咏 梁公 觉有神。” 清 陈沂震 《试院即事》诗:“画戟森严昼漏迟,凝香燕寝日斜时。”

萧墙

面对国君宫门的小墙。一名“塞门”,又称“屏”。臣至此屏,便会肃然起敬。萧通“肃”。比喻内部

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

衣冠

(1) 衣服和礼帽

(2) 服饰

衣冠不整

(3) 指绅士,借指礼教、斯文

衣冠之弟

具列

(1).器物名。 唐 陆羽 《茶经·器》:“具列,或作牀,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製之。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2).备述;一一列举。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叶法善》:“舟人则以昨日之所见具列焉。”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余偶得其书,稍加考正,具列於后。”

龙驾

(1).龙拉的车。《楚辞·九歌·云中君》:“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 王逸 注:“言天尊云神,使之乘龙。”后泛指神仙的车驾。 唐 元稹 《古决绝词》:“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 唐 吴筠 《游仙》诗之一:“龙驾朝紫微,后天保令名。”

(2).天子的车驾。《艺文类聚》卷四引 南朝 齐 谢朓 《七夕赋》:“迴龙驾之容裔,乱凤管之凄鏘。” 唐 乔知之 《侍宴应制得分字》诗:“豫游龙驾转,天乐凤簫闻。”

遗弓

(1).《史记·封禅书》:“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鬚下迎 黄帝 。 黄帝 上骑,羣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餘人,龙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鬚,龙鬚拔,堕,堕 黄帝 之弓。百姓仰望 黄帝 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鬚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 鼎湖 ,其弓曰乌号。”后以“遗弓”指 黄帝 骑龙升天时坠落的弓。《宋史·乐志十六》:“ 鼎湖 龙去遗弓堕,冠剑鏁深宫。” 清 顾炎武 《登岱》诗:“何人得昇仙,遗弓名乌号。”

(2).据《史记·封禅书》载,传说 黄帝 骑龙升天时,“堕 黄帝 之弓”。后以“遗弓”为帝王死亡的委婉语。 南朝 梁 沉约 《齐武帝谥议》:“慕切遗弓,哀同遏密。”《旧唐书·哀帝纪》:“朕祗荷丕图,仰惟先训,方迫遗弓之痛,俯临同轨之期。” 明 唐顺之 《朝谒长陵》诗:“遗弓仙驭远,上食繐帷张。”

(3).《吕氏春秋·贵公》:“ 荆 人有遗弓者,而不肎索,曰:‘ 荆 人遗之, 荆 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遗弓”指丢失而为他人得到对他人也有益处的事物。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子孙

(1) 儿子和孙子

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2) 泛指后代

子孙相继为王。——《战国策·赵策》

(3) 又

子孙侯者。

人主之子孙。

远者及其子孙。

亿载

亿年。 汉 班固 《西都赋》:“图皇基於亿载,度宏规而大起。” 三国 吴 韦昭 《博奕论》:“且以 西伯 之圣, 姬公 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 周 道,垂名亿载。” 晋 陆机 《文赋》:“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亿载万年,无敢余侮。”《宋史·乐志八》:“玉帛非馨期感格,降康亿载保登平。”

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汤汤

(1) 水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岳阳楼记》

东边是流水汤汤的延河,隔河是 清凉山。——《歌声》

(2) 广大貌;浩茫貌

心汤汤而谁告?魄寂寂而何语?——南朝 梁· 沈约《待罪江南思北归赋》

(3) 形容非常流利

别人拿上书去,汤汤的背了,号上书,正了字,好不省事。——《醒世姻缘传》

诗文赏析


【原题】:
和陈器之诗四首·朝应天:应天寺有五圣御容,官于洛者,至则首谒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