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步兵

作者:颜延之 朝代:南北朝

阮步兵原文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

诗词问答

问:阮步兵的作者是谁?答:颜延之
问:阮步兵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阮步兵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颜延之的名句有哪些?答:颜延之名句大全

颜延之阮步兵书法欣赏

颜延之阮步兵书法作品欣赏
阮步兵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沉醉

(1)

(2) 大醉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儒林外史》

(3) 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宋· 李清照《如梦令》

沉醉在节日的欢乐里

埋照

犹韬光。喻匿迹不使显露。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 阮公 虽沦跡,识密鉴亦洞。沉醉似埋照,寓辞类託讽。” 唐 杜甫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诗:“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 清 许承钦 《古古贻赠三诗次答》:“一庭积素同埋照,遥对垂杨覆水隈。”

词类

语言中词的语法分类汉语词,通常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前者包括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英语,传统上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前置词)、冠词、连接词和感叹词八大类。现在语法因派别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和称谓

托讽

谓托物以寄讽谕之意。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 延年 《五君》忽自秀於它作,如‘沉醉似埋照,寓辞类托讽’。”按,《文选·颜延之<五君咏>》作“託讽”。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若 权文公 所论‘池塘’、‘园柳’二语,托讽深重,为 广州 之祸张本。”

长啸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怀人

(1).思念远行的人。《诗·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唐 柳宗元 《游南亭夜还叙志七十韵》:“慕士情未忘,怀人首徒搔。”

(2).指思念家乡的人。 明 杨慎 《送童士琦瑞州府判赋得蜀江》:“别后怀人更怀土,烦君时一到沧洲。”

(3).所怀念的人。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借问为谁悲?怀人在九冥。”

越礼

不遵循礼仪法度

物故

(1) 亡故;去世

前以降及物故。——《汉书·李广苏建传》

亲友尽已物故

(2) 世事

(3) 指变故

物故不可论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途穷

喻走投无路或处境困窘。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阮步兵》:“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慟。”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持法》:“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战苦身攒鏃,途穷血裹斑。”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于是相轻的文人们的处境,就也更加艰难起来,连街头也不再是扰攘的地方了,真是途穷道尽。”

能无

反问语。犹能不。《论语·子罕》:“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子侈,大子卑,大夫敖,政多门,以介於大国,能无亡乎?”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十:“人生非草木,能无感中情?”参见“ 能不 ”。

诗文赏析

  据《宋书·颜延之传》上说,延之初为步兵校尉,好酒疏放,不能苟合当朝权贵,见刘湛、殷景仁等大权独揽,意有不平,曾说道:“天下的事情当公开让天下人知道,一个人的智慧怎能承担呢?”辞意激昂,因而每每触犯当权者,刘湛等很忌恨他,在彭城王义康前诽谤他,于是令其出任永嘉太守,延之内心怨愤,遂作《五君咏》五首,分别歌咏“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和向秀五人,这是第一首,咏阮籍。

  阮籍曾做过步兵校尉,所以称他为阮步兵。他外表沉晦,而内心却具有清醒的认识,故诗的第一句就说:“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史传上说阮籍喜怒不形于色,口不臧否人物,有意地隐晦其踪迹,其实,他的识鉴精密,对于时事有极敏锐的洞察力。如曹爽辅政的时候,曾召他为参军,阮籍以疾辞,屏居田里,岁余而曹爽被诛,时人都佩服他的远见,这就足以说明阮籍的缄默与隐沦,只是为了远身避祸。

  “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二句表现了阮籍生活的两个主要方面:饮酒与作诗。《晋书》本传上说:“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这里所举诸事都说明他以醉酒来避免是非与祸害,因而颜延之的诗中说阮籍沉湎于酒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才识深自敛藏起来。这里的“照”,就是指其才华熠熠闪耀。阮籍既以醉态来掩饰才华,故云“埋照”,“沉醉似埋照”五字之中即将阮氏的许多行迹櫽括其中,揭示了他嗜酒狂饮的真正动机。“寓词”句指出了阮籍文学创作的特点,尤指他八十二首《咏怀诗》,其中阮籍大量地运用了比兴寄托和象征的手法,以隐晦的手法自表心迹,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各种感慨。颜延之就说过“阮籍在晋文常虑祸患,故发此咏。”(《文选》李善注引)李善也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因而历代文人都以为阮籍的这组诗是托物咏志、寓讽于辞的典型之作,其中表现了他忧时悯乱的深沉哀思。颜延之对此有深切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早揭示出《咏怀诗》深意的人。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两句也是本于史传对阮籍生平事迹的概括,据《魏氏春秋》上说,阮籍少时曾游苏门山,苏门山有一位隐居的高士,阮籍前往与他“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然苏门先生却不与他交一言,阮籍于是对他长啸一声,清韵响亮,苏门先生只是淡淡地一笑,至阮籍下山后,只听到山间响起了一种像是凤凰鸣叫的声音,知是苏门先生的回答,这就是“长啸”句的本事。至于阮籍不受礼教束缚的故事也很多,据《世说新语》中说,阮籍的母亲去世后,裴楷前去吊丧,阮籍却还醉熏熏地披着头发箕踞在床上,裴坐在地下哭着吊唁一番以后就走了,有人问裴楷说:“凡是吊丧,主人哭后,客人才行礼。阮籍既然不哭,你为什么哭呢?”裴说:“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又如阮籍的嫂嫂曾回娘家去,阮籍与她道别,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中这种事情颇受人非议,以为是不合礼法的,阮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故颜延之说阮籍能超越礼法,令众人惊异。

  “物故不可论,途穷能无恸”两句即解释阮籍为何口不臧否人物,对于时事不加评论的原因,因为时事已到了不可评论的地步,然而,他的感愤与不满却在穷途而哭的事实中表现出来,据《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中引《魏氏春秋》说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经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反。”这两句将阮籍不论当世人物与穷途而哭这两件典型的事例联系起来,指出了其中的内在的关系,遂揭示了阮氏的真正人格和对现实的态度。

  这首诗虽然是咏历史人物的,然也寄寓了作者自身的怀抱,特别是在最后两句中,一种对时事不堪细论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据史载,颜延之也性喜饮酒,行为放达。他虽身经晋宋易代的沧桑而出仕新朝,然好肆意直言,于现实多所不满,故于此诗中他通过对阮籍的怀念而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意的情怀。

  此诗运用了史传中关于阮籍的记载,择取了典型的事例,在短短四十字中将阮籍的一生刻画殆尽,并由此而表现出他的精神。其中点化史传之语入诗也能恰到好处,不落理路与言筌,自铸新词,却句句有本,可谓无一字无来历。

标签:怀古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